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深信因果,看好心念,从根本上扭转命运


   日期:2017/7/12 9: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佛教里不认为有这样的一个什么会去主宰这个宇宙法则,而是谁顺应了宇宙法则,就会混的好一些,待遇自然会好一些,如果能跟随宇宙法则走,自然会走到自己要去的地方,而如果违背宇宙法则走,那么自然会处处碰壁、会处处受限制。

  我们理解《地藏经》里的诸大鬼王他们在阎浮提,各有所执,各有所主,他们主宰的部分,也是顺应宇宙法则而来,没有谁可以违背宇宙法则,于是就算是大菩萨,乃至佛陀,都要遵循宇宙法则去行做,所以菩萨畏因。菩萨知道因果厉害,守心如一,要去做的就是及时地灭掉生灭的念头。所以这些生灭的念头,对菩萨来说就是生死,如果看不住这些念头,就要承受这些念头带来的种种烦恼,乃至在最后要为了这些念头,再投生死,去消除这些影响,因为菩萨真正的懂得因果的厉害,不能去违背因果办事,所以但凡违背因果的想法,都叫做妄想。

  1.顺着因果,努力造作合适的业缘,从而触发因果转向自己希望的方向

  在我们来说,害怕果,为什么呢?因为各种恶果,此起彼伏的来了,我们在其中应接不暇,所以害怕担心另一个恶果,会更难承受。这就是凡夫的想法,没有想过要从源头去解决问题。于是当我们发现问题如此多样、多元、多种、乃至奇奇怪怪的时候,如果总在这些表象的问题中跋涉,那么累死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最后的根本问题是啥?就是佛教里提到的一个字:心。

  看得住,什么都可以是;看不住,是什么都不重要了。于是有的人说自己的某生的经历是很有来头,说实在的,任何一个众生,不只是人了,就算是任何一个小鬼,或者蝼蚁、飞蛾,在无量生的流转里,出过点名,或者做过王侯将相,名人贵族等等,这都不算多稀奇的事情,或者做过天人乃至天王,龙神鬼怪,乃至猫狗长蟒等,这都非常非常平常,没有什么奇怪,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我们读《大悲莲花经》里面记录了宝海反梵志,怎么劝彼时的转轮圣王和王的一千个儿子的事情。当时这位轮王,用了三个月供养彼佛,宝藏如来,结果这一千个孩子也这样供养佛陀,但是他们却求的是人天福报,于是当宝海做梦梦到:这轮王和千子,都是猪驴等面身破流血,其类很惨啊。于是就去问佛,佛陀说你发的愿很好,但是他们求的是有漏的人天福报,当福报尽了,当然要随业力流转了,流转恶道,是很自然的事情。

  于是宝海慈悲大众啊,就想方设法地引导劝轮王和千子能发殊胜的愿,在其中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发愿,七年的努力后,轮王的机缘终于成熟,随后宝海引导他们发菩提愿,彼轮王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轮王的千子,长子是现在的观音菩萨,次子是大势至菩萨,三子是文殊菩萨,乃至八子是普贤菩萨,这一千个孩子都是现在顶顶大名的大菩萨或者久以成佛。

  于是宝海又去劝大众,其中这贤劫千佛,都是宝海彼时的弟子,我们思维一下,如果没有当时的劝发修行,可能这些人,都在轮回里今天做牛、明天做人、后天做天、做龙、做鬼神,还在轮回里辛苦跋涉、受苦不尽。于是我们要懂了:任何的众生,在没觉悟前都是众生,可怜悯的众生,当觉悟后,那就是不可思议了。于是造作过恶事这都不算啥,在过去生成王成圣贤,这也都不算什么,在这个轮回里,这些都是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以过去的经历为念,也不要被这些过去的经历限制约束,更不要被众生的这些经历而迷惑,觉悟前是众生,是迷惑的众生,是有病的菩萨,是还在尝受诸般滋味的未来佛。

  于是我们应该以什么心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过去?面对自己的未来?面对一切出现在你生命里的众生呢?在这些种种不同中,确实是兼有元地,真的是有一个本源的问题,这所有的根源,都是因果下的业力使然。懂得就顺着因果,努力造作合适的业缘,从而触发因果转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而如果不懂这些,违逆因果而走,撞墙、遭罪,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个元地,就不是别的了。

  2.佛菩萨出轮回的圣者果位的因果是什么?

  所以佛证得的是佛果,菩萨证得是菩萨果,阿罗汉证得的是阿罗汉果,这个果,我们理解为果位,那么这个果,也是因果的果,也是这样行做、这样的因、这样的缘、这样的结果。于是成就为出轮回的圣者果位,不是借由什么奇特的法门手段,而是真正的:如是因、如是果、造作什么就受什么。于是我们学佛总想研究明白:佛菩萨是种了什么因?做了什么缘?成了什么果?那么那部经里,没有把这个交代给大家呢?就拿三部走的《地藏经》来说,没交代地藏菩萨是怎么成就的吗?

  成就地藏菩萨的因是什么?读《地藏经》读不出来那是没读透,要继续读,地藏菩萨造作了什么样的业缘?《地藏经》里有交代,地藏菩萨成就了什么样的果位?《地藏经》里还有交代,这一本很多学佛人根本没瞧得起的经文,交代的一位整个法界中,最大的菩萨的成就,我们不去看、不去学、不去思维?却想跳过这些,学佛是怎么成就的?

  于是所有的经文,都是在交代这个:兼有元地。都是在告诉我们,这些无量无边的表象背后运转的法则,我们读不出来,怎么用?学佛不老实,基础不扎实,学地浮皮潦草,这些需要用的材料,到你想用的时候,都拿不到手,就不要提去使用了,这是我们的毛病啊。

  3.要往生极乐,就要种下极乐的因,发愿往生极乐

  在读经的时候最大的感慨是什么?是佛菩萨慈悲我们这些末法众生,我们看看他们的行做多难啊?真的是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真的是要付出鲜血和身躯,才能一点点促成的;而我们呢?现在不提倡这些了,因为你做的稍微过那么一点,就会招来一顿臭骂:学佛学傻了?不能学佛,你看他学疯了!这些诽谤的声音瞬间就会起来,乃至现在有的人出家了,都会招来一堆的诽谤,这是一个概念混乱的时代,没有办法,所以佛菩萨慈悲我们,让我们修净土,无波无澜的就走出轮回,这多好?

  再多说一句我们看看经文,尤其是刚刚提到的《大悲莲花经》,又叫《悲华经》,里面记录了宝海的五百大愿,宝海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于是他在无量生里,对众生做下的布施和供养,可以说没有一尊大菩萨能做得到,没有一尊过去佛能做得到,也没有一尊未来佛能做得到,在这样巨大的行做面前,我们对比一下,我们学佛,真的学得太安逸了。

  又不能付出什么,又想得到的更多,这世界上的好事,都是你家的吗?还不想努力,还想一切都好,又想这个亲人死了,马上就往生极乐,那个被自己吃的猪、牛,也能一下就被超度往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因缘之下,没有偶然啊,一切都是必然,出现了那,就是他应该出现,形成了那就是在他最合适的时候出现的,出现的都是你生命里不可或缺的经历,懂得感恩,懂得反省才好啊。

  于是这个元地,就是法则、就是根本、就是源头、就是运转的背后主谋元凶。我们想一想,轮转生死的主谋元凶,可是我们以为的什么?或者是某个什么众生对你的干扰诱拐?什么都是这个心的招感,于是想要什么?那么就去种什么。想往生极乐,就要发愿往生极乐,这个发愿就是种种子,而发愿完毕了,不管的话,那这个种子能自己长大成活吗?不浇水、不去打理,也会死。有日,有位同修和我说:老师,极乐世界的莲花,为什么也有枯萎的呢?

  是啊,表面上一派欣欣向荣,但是里面却有枯萎的莲花,为什么呢?种下了种子、也维护了、也打理了,但是却没有坚持、没有保持;就像走路,走了一半又退回去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善根,没有跟上;因为福报没有跟上,于是善根薄了,支撑不了继续坚持的行做;福报没了,你就会遭遇到,各种奇怪的干扰,然后定力也不够,就左右摇摆晃悠,于是一会这一趟,学学这个,一会那一圈,修修那个,这一组信愿行混乱颠倒,这个莲花起来,也会枯萎啊。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虽然表面上有很多很多的不同,但是里面有一个法则,一直贯彻其中,主导其中,我们懂得了这个,那么佛法就是种种方法、种种方便、种种慈悲、种种路径、种种法门;不懂得这个,佛法就是一堵墙、一座远山、一带清雾、一盆水中月、一朵镜中云花。

  所以《楞严经》中首推的是耳根圆通,不是要我们去用六根六识去找六尘玩配套,而是要断掉这个链接,真正地往回走,找找这个本源,看看这个运转法则是什么。我们去学习理解,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六道轮回的样子,也会对生死产生一个很清晰的敬畏和轮回后的恐惧。有了这个苦的认识,发心离开痛苦,这就是我们学佛的基础动力,如果这个动力都没有,那么也就是学来玩玩了。今天就到这里。

  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精研七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       修行)(五明学佛网:因果       修行)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我告诉你一个修行的秘诀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怎样发心修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楞严悲华法师:傻瓜式修行十要 

 楞严悲华法师: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心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