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学佛人的份内事


   日期:2017/7/25 9: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谓分内事,就是一个人应当着重化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做好的事情。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具有不同的分内事。例如,学生的分内事就是好好学习,老师的分内事就是教书育人,农民的分内事是种田,工人的分内事就是做工,军人的分内事就是保卫国家安全……。作为一个学佛人,其分内事就是修心——也即一方面断除内心的贪嗔烦恼、培养慈悲和安详的禀性,另一方面去除内心的无明痴暗、培养内在的空性和光明。

  一个从来不去种田的人是不能被称为农民的,一个从来不去学习的人也不能被称为学生;同样,一个从来不去修心的人,根本是不能被称作学佛人的。犹如农民整天摆弄锄头并面对庄稼一样,也犹如学生整天面对课本一样,一个学佛人应当时时面对自己的心,并观察心的状态,判断自心是否处在正确的状态,如果正确就保持,如果不正确就赶紧纠正。

  然而,不少皈依了三宝并自称为“学佛者”的人,并不知道将修心作为自己的分内事。很多人,化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很多金钱,甚至牺牲了家庭,丢掉了工作,东奔西走,做了很多所谓的“佛事”,但在做这些佛事之前,在做这些佛事的时候,乃至做完这些佛事,都没有将“修正自心”作为明确的动机和目标,因而造成“佛事做了不少,自心却没有丝毫改变”的现状。

  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在做任何一件“佛事”之前,都应当有一种明确的、强烈的动机和目的——要通过这件“佛事”修自己的心,使自心“趋善去恶”、善的习性更加坚固、恶的习性快快消失;在做这件“佛事”的时候,就利用这件事来训练自己的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做完这件事,还要通过发愿、回向等方式来巩固这件事的修心效果。

  如果在做一件佛事之前,根本没有修心的动机,在做的时候,也不去修正自心,做完之后,也不去发愿巩固善心,回向善业,那么这件佛事不能算是一件善事。因为一件事情的善恶并不能从事情本身的外相去判断,而是要从做这件佛事者的发心和动机去判断。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如果我们用贪心和嗔心来做佛事,则佛事亦成恶事;如果我们用善心来做世间事,则世间事亦成善事。

  例如,在做放生这件佛事时,如果我们没有对被放众生的慈悲心,也没有将自心训练得更加慈悲、善良的动机,只是莫名其妙地跟随别人做事,放完之后也没有因为被放众生免除了被杀之苦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则这样行持的放生佛事功德甚微。

  一切功德的源泉是自心,自心断恶向善就是功德,自心慈悲坚固就是功德,心量大如虚空就是功德;一切罪恶的源泉也是自心,自心贪嗔嫉妒就是罪业,自心自私自利就是罪业,自心愚痴暗钝就是罪业。不少人从事相上来判断一件事的功过,这是一种谬误!放生的功德不在于放生这件事本身,而在于放生人持有一种慈悲的心态。当我们通过放生,内心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越来越稳固,并且不再漠视其他众生被宰杀的痛苦,而是把每一个众生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随时准备着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将他们置于究竟安乐的境地,放生就真正具备了功德。

  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功德在于人心,而不在于事相!”如《功德藏》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譬如,当我们放完生以后,有些人想到这么多众生因为我们大家的努力而不再遭受被宰杀的痛苦,可以回到水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并且它们的自相续中也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因此心里感到由衷地喜悦,这种喜悦就是功德。事实上,如果这种喜悦的程度越大,功德就越大,没有喜悦就没有什么功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放生之后的喜悦是放生者慈悲心的反应,慈悲心越小,喜悦就越小,慈悲心越大,喜悦就越大。

  佛陀的教法在娑婆世界被传播的时期被分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在正法时期,人们能够将修心的实质蕴含在佛教的事相中,并以修心为根本目的而行持事相;而在像法时期,大多数人据说已经忘记了修心,他们只是徒有其表地行持佛教的事相,在这些事相中并不包含修心实质了;而在末法时期,据说佛教的事相本身,也会成为贪嗔和斗诤的原因,各种远离修心实质的邪说会横行于世。

  所以,当我们时刻牢记学佛人的本分事——修心,我们的心就处于“正法时期”;当我们只是徒有影像地行持佛教的事相,在行持事相的时候并没有通过事相来改变自心的动机,则我们的自心就处在了“像法时期”;如果我们内心已经执持邪说,并且因为佛教的事相而斗诤,串习贪嗔痴慢嫉的五毒习气,则我们的心就处在了“末法时期”。

  在大乘佛法里,为了救度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有情出离生死苦海的菩提心是我们时时刻刻需要串习的。作为一个大乘佛子,菩提心是刹那不可或缺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传授了一个极其殊胜的修心方法,就是“三殊胜”。所谓“三殊胜”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怀着强烈的“菩提心”的动机;在做的时候,以菩提心摄持;完结后,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三殊胜”可以使佛教事相具足大乘的修心内涵,使得每一件佛事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修心修心再修心!修心是学佛人的本分事。作为一个大乘佛子,除了以菩提心和空性见来修正自心,还有什么其他事情呢?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学佛)(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