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净慧法师:多闻不如修无漏学


   日期:2017/7/29 17: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问:“常听人说,多闻不如修无漏学,不知其中义理是什么,恳请智者解释一下。”您知其中义理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倡导修无漏学,并不排斥多闻;而是在多闻的同时,注重与实际修行相结合,互为功用,互不为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多闻理解有二;一为对广学博闻、见多识远、理论丰富、记忆不凡的人,给予的综合评价;二为对参学受教、明法不疑、通达知义、开智堪任之士,作出的认可结论。无漏对应有漏,有漏为身心俱漏;即欲习漏、诸有漏、无明漏。修无漏学,须从身心为下手处,即持戒、禅定、智慧。

  凡有学之人,均须多闻;从初入佛门者至诸菩萨,皆为有学。对初学者而言,有学为参访、受法、读经、禅行等。对学有所成者而言,有学为戒行、禅观、入经、求证等。对诸菩萨而言,有学为亲近诸佛、拥护道场、请法受教、得佛授记等。有学与多闻,各有其含义;有学既向外学又向内学,既向理学又向习学;而多闻则为外学理学,非内学习学。初学者若寡闻,则难依明师、难闻胜义、难辩法理、难成大器,故各宗门皆有鼓励多闻之风。故初学者,在重视知教义明法理的同时,更应重视知与行之间的结合,才能进入修行的最佳状态。否则,只重多闻,忽略实修,既得多闻第一,仍为道旁数沙;如佛侍者阿难,从世尊处学得八万二千法,又从佛弟子舍利弗处,学得二千法,共计八万四千法,仍遭魔事,佛入涅槃后,结合实修方圆成大阿罗汉道。

  身心有漏者,身执欲习,心贪诸有,蕴含无明。执欲习则不善法生,难持净戒,道法身器必漏明洁净水。贪诸有则一切烦恼生,破坏道心,佛道心器必漏妙理福水。含无明则染著业习生,常遇魔事,心性妙器必漏菩提智水。唯修持戒,升华善行功德,方能去除欲习烦恼。唯修禅定,保持身心清净,方能化转诸有烦恼。唯修智慧,禅观心光升起,方能空掉无明烦恼。对修净宗者,唯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方能去除欲习、诸有、无明烦恼。烦恼尽除,心无诸漏,清净梵行,道业成就。

  在我们中间,有修清净梵行者,身心俱得无漏,却示现不尽漏相,众皆不识,有时还笑他傻呢!在你们周围,有弘法利生者,早已道业成就,可度有为而不现无为相,众难起信,有时还打杀骂辱呢!为何出现如此现象,皆因将多闻知识化,应用学术化,身执名相,心生骄慢,背离了佛法多闻实义,脱离了修习多闻法理。可见修无漏学有多么重要,故有经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学之说;如老百姓选药时的一句大实话,“不看广告看疗效。”2014、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无漏)(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无漏)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三无漏学与四清净明诲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