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地藏经》里说地藏菩萨如何救度众生?


   日期:2017/8/2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隔阴之迷成了大众凡夫无法认识世界的一个主要障碍,没有隔阴之迷的人在人类社会状态略好的时候比例较高,随人类社会地整体下滑,没有隔阴之迷的人越来越少。隔阴之迷对大众来说如双刃剑,不好的方面是对累生宿世的事情不记得了,但是好的一方面,也是因为对过去世的事情不记得,可以重新开始,从新按自己的意愿活着。隔阴之迷对凡夫大众来说是有保护作用的,而且非常重要,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看到一个陌生人,就知道是累生前的什么人,那么他的情绪就会乱掉,你当他是现在的陌生人,还是当他为那一生的亲人呢?

  如果这个人有修行,而且修行的定力还不错,他能抵抗这种干扰,虽然知道这个刚刚见的人是累生前的谁,但是那个过去的事情,不妨碍当下,也不会决定未来,这个人不被过去、现在、未来所捆绑,他是超然自在的。如果这个人没有修行,知道了这些累生的事情,麻烦就来了,如何面对,如何对待,如何处置啊?当下会被搅乱,心也会乱掉,这人会被捆绑在过去生中,活不好当下,也不能发展好未来,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于是本应该这个人是他的债主,你这一生债还他就完毕了,可是你提前知道他是债主了,不肯接近,这个债务就不会偿还,这一生本应该把这个债务清算完毕,可就因为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你逃避了责任,就要从新再来一生,再遇到,再来偿还。

  二个人在茫茫生死中能遇到,这个几率非常低,个人凭借业力在生死中是独来独往,没有伴侣的,遇到一次不容易,错过了再遇到第二次需要非常非常久的时间铺垫才能获得。所以对凡夫来说:提前知道这些事情,绝对是对他们的伤害,代价是非常非常惨痛和沉重的。

  有人喜欢算命,这个毛病很大,佛教不支持算命,不支持占卜数术这类,更不支持风水堪舆之学,但是就有人喜欢窥探天机,通过某种手段方式获得他不应该知道的事情,若对方能准确地告诉你还算好,如果对方技术水平不够好,准确度不高,就很麻烦了;再有,如果告诉你了,一听是好事,心里贪着欢喜,一听是坏事,就想着赶紧破掉解决,可是人生酬业,这是人生一路每走一步都要去落实的,业力的偿还就是在点点滴滴中,或许行做心念颠倒不堪,但是不影响众生和众生间的业力追讨。

  众生和众生间本来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因为有无明愚痴,隔阴之迷一来,投生到一个新的色身,接受到新的教育,形成了新的见解,对待众生的态度就开始出现了转变,夹杂个人的贪嗔,众生和众生间的关系一流转就开始转恶。

  这一生是好朋友,来世你做人,他做猪、做羊了,因为这一生朋友的关系,多少世后你们还能遇到,但你吃了他,本来是好朋友的,这一转身成了杀人凶手,他也由无明遮蔽,轮回来轮回去,偿还业债,被人吃了,生气、愤怒、不高兴,决心找你报仇,于是众生和众生间,就因为那么一点点的想不开,缠斗不休,互在上下,互相杀啖,于是互相追讨,互相惩罚,互相牵引,互相陷害。

  因为这样的缘故,众生间本应该和平相处的,但是却形成了巨大的人为灾难,追讨业力的浪潮一浪一浪,推着社会不断向下,乃至急转直下,你的孩子成了你最大的债主,你一生下来就要追讨伤害你的父母,这样的世界不是在未来,现在就是了。

  众生既然都有佛性,都有成就为佛的圆满自性,为什么轮回呢?轮回分主动轮回和被动轮回,如佛菩萨示现这是主动轮回,所以《维摩诘经》中说:菩萨病是愿力病,众生病是业力病。众生就是被业力拖拽,被动生死,被动去处,被动挨打,被动挨刀。

  于是大乘的菩萨也出入生死,投生六道,他们在生死轮回中做什么?做的就是结缘了。有人常常说:给别人种金刚种子!其实每个众生自性里本就圆满不缺,怎么可能缺少金刚种子?如果缺了这个,就不能说是圆满的自性了,就说明自性不圆满,还有一个叫做金刚种子的东西,不能被包括在内。

  既然大家都有这金刚种子,为什么又这样说?其实无外乎从新翻一下土,把种子埋藏的比较深的,翻浅一点,这样他发芽就更快一些。所以种金刚道种是这个意思,于是我们放生的时候,为物命念皈依文,他们累世前可能出家为僧,可能是某法师,可能是某居士,早已皈依,我们再来做这些是帮助他们唤醒过往的记忆。

  所以读经念佛,有的人会有感应,有的人会莫名其妙的哭泣,莫名其妙的难掩悲伤,乃至莫名其妙的亲切,或者莫名其妙很快就能背诵某经、某咒,这都是累世前的行持,和这一生的行持遥相呼应,唤醒了这一丝记忆。

  这一丝记忆被唤醒,并不代表其他的记忆也都被唤醒,所以距离完全回到过去生的记忆还有漫长的距离。为什么要追溯本源?因为我们都想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而来到这世间,参与生死轮回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依靠神通确实很难知道,就算一尊阿罗汉也很难知道自己投生的根本目的,阿罗汉的天眼能力范围是八万大劫内的生死本末,他推演八万个大劫,都找不到自己为什么投生世间轮回生死;对我们世间人的神通而言,能推个百八十生就很牛很牛了,可是这根本不可能知道最开始的那一个初发心,你当初整装待发,凭借了一颗什么样的心愿而来的?

  或许讨论这个话题,有的同修摸不着头脑,但是你们跟随我的引导继续前进就好。当初的心应该就是一个愿心,这个愿心是什么?一定是美好的,可是却在实现这个美好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剑走偏锋,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当初的心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我们坐着猜,自然不可能知道的,但是若我们读经了,就会懂得佛菩萨们都是什么样的心愿呢?

  佛陀的宿愿这不必多说了,都是救度众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救度众生;而菩萨们的愿又是什么呢?来来回回随便看,但凡是一个真的菩萨,一个大乘的菩萨,他们的愿离不开救度众生,于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观音菩萨救度众生,弥勒菩萨、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哪一尊菩萨的根本愿不是救度众生呢?

  我们讨巧地说最初的心愿、最初跌入轮回的愿念,支撑你走到现在,乃至更遥远未来的信念,就是这个救度众生的根本愿,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个愿了。这一个关键点我们把握住,就懂得了“菩萨病是愿力病,众生病是业力病”,若我们把菩萨的愿当成自己的愿,这一愿就是我们在生死的病因,若是我们当自己是真实的众生,业力病就是生死根源。

  佛说众生,非众生,名众生;佛说菩萨,非菩萨,名菩萨。于是各位,你们若听得明白这一节内容,你们要知道,你当下即是众生又是菩萨,是一个醒着的众生,睡着的菩萨罢了,如何唤醒你?佛菩萨出现于世,留下宝贵经典,其目的不外乎唤醒迷人大梦。

  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种种的修行手段、种种法门,不外乎要唤醒我们的迷梦罢了。希望醒来吗?若愿醒来,救度众生便是各位投生入死的根本目的,在生死中如何救度众生?菩萨在生死中怎么救度众生?如刚刚提到和大众结缘,为大众翻新八识里的种子,让金刚道种更早、更快、更好地发芽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让大家以《地藏经》《普门品》做课本的原因,你若知道这二位大菩萨和娑婆世界是缘分最深最厚的,那么就应该知道这二位大菩萨在娑婆世界是怎么救度众生的,《地藏经》里说地藏菩萨如何救度众生?《普门品》里说观音菩萨如何救度众生?这是你们需要看明白的,这个问题过去在群里问大家,回答的并不都对。这直接影响了各位学佛的着力点。

  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阿弥陀经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地藏经       修行)(五明学佛网:地藏经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