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小沙弥不可轻视


   日期:2017/8/3 9: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里面有一个说法:小沙弥不可轻。为什么小沙弥不可轻视呢?因为发心。经典上说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劫。祖师们讲一念发心,勇猛精进,可以超百劫。如此说来,这个劫数只要心念转变,刹那间就可以超越。尤其是新发心的菩萨们,由于这颗初发的勇猛心,一念之间就可以赶上已经证果的人。佛教经常讲学佛首在发心,发心是学佛入道的敲门砖。

  虽然我出家已经二十几年了,但只能说入佛门比你们早一些。《圆觉经》里有一句话,它的意思是一个初发心学佛的人,他的菩提心可以和久学佛的人处在同一个等级。今晚大家的心肯定都处在一个境界里。学佛讲究的就是这颗心。实际上众生与圣人唯一的差别就是思想境界的差别,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心态上的差别。佛教的未来要靠大家来发心,尤其是你们年轻人。

  在座的各位都很发心,一旦发了心不再退失,就能赶上释迦佛祖。临济祖师曾经说过,要具备“意踏毗卢顶,行拜童子足”的气魄才能学佛。它的意思是说,学佛发心的胆识气量可以超过佛祖,甚至可以不把佛祖放在眼里。所以你们千万不要想:我学佛不可能超过我的师父,不可能超过佛祖。

  没有超佛越祖的气魄是学不了佛的,有这样的气魄才能真正学佛,才能开悟。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在学佛的过程中,即便碰到小孩子,只要他的口中有真理,能让我们学到东西,我们也要向他弯腰鞠躬,向他请教。也就是说学佛要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千万不要好高骛远。

  学佛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佛法最后就是落在“用”上。学佛的整个过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戒定慧”“体相用”。慧就是用,用就是慧。一个人修行的内证功夫有多高,普通人很难看清,只能从他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和言行举止一窥其貌。

  同学们来参加夏令营学习班,相信大家的发心都是正确的。这一念正确的发心,将来必然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这次来参加学习班的有一大半是学生。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知识,需要智慧。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尤其是佛法的弘扬更要靠年轻人。看过祖师传记的人都知道,过去的祖师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小出家,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佛教事业,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才有了非凡的成就。

  诸位在工作中、生活中还能不忘修道,这种精神也非常难能可贵。如果能把佛法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会更有利于大家学习、工作和生活。因为佛法是用来调整我们的身口意,让我们的身口意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众生。

  中国文化不外乎“儒释道”,三者合一才构成了传统文化。有一句话概括了中国文化的演变:三教生九流,诸子演百家——这就是中国文化最鲜明、最准确的写照。中国文化就是来自三教和诸子。抛开三教、诸子,中国就没有文化了。

  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这些著名的诗人和文豪,他们的诗词文采斐然,至今仍然大放异彩。因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涉入了中国的儒释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很多近现代的作家,诸如鲁迅、巴金、老舍、柏杨等,他们的作品也都是以儒释道的思想为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墨客,他们以传统文化为食粮,引领着时代的步伐。我们只要花一两年时间,就可以理出一个头绪,找到一个轮廓,再配合现在所学的文化,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一种所谓的“文化”不经过数百年的沉淀,称不上文化。如果在座的是有心人,就会发现近十余年来,很多企业,甚至很多机关单位都请一些学者去讲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已逐渐为学校、政府、企业和民众所重视。现在,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幼儿教育中了。

  很多高学历的学生读了很多现代的书,却跟社会格格不入。而那些懂一点传统文化的人却很容易融入社会,和他人融洽相处。尤其是学了佛的人更容易融入社会,与人沟通交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学了佛以后,曲解了佛的思想,佛学经过他的理解已经不是佛学了,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我学”,变成了“他学”。

  本来是佛的思想,到了我们身上,由于智慧不够,变成了个人的知见。所以我经常感叹:我们要弘扬佛法,真的要先入佛知见。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境界要跟佛的一样,从我们口里讲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佛法。否则讲出来的都不是佛法,都是自己的法,也就是“我法”——个人的知见。

  这么好的机缘让我们聚在一起,我真诚地希望在这短短的七天当中,你们每个人真的都能放下,把心打开。我们台上坐的这几位法师也会用心地把他们的所学倾囊相授。为什么佛说他成就了以后一定要让大家也成就,把大家都度尽了,他才真正入佛位,才会真正感到自在、快乐呢?因为佛与众生是一体的,众生快乐,他才快乐,众生痛苦,他也痛苦。

  所以佛虽然成就了,但不入佛位,还在等着我们,希望我们也开悟,和他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他的工作才算完成,才告一段落。所以在夏令营期间,我也会把我的个人所学,这些年学佛的心得感悟,用心地介绍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我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要把心灵的大门打开,否则什么也得不到。就像一个杯子,要想把好的茶水装进去,必须把原有的茶水倒掉,把杯子清洗干净。实际上,我们学佛通常说的放下,并不是要你把过去所学的完全放弃、扔掉,只是让你暂时放下。因为你现在要学其他的东西、更好的东西,要跑步,你心里装的、身上带的、手里拿的,要暂放一旁。

  等跑完步回来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都没有放弃,你已经全部得到,全部拥有了!如果你舍不得暂时把你的东西放下,你就没办法跑步,没办法获得新的东西;即便跑完回来,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有得到。大家来到这里,你打开多少,放下多少,我就能给你装进多少。学佛的人有一句话:学佛先学贫,贫来贫去道方亲。这个“贫”就是空的意思。

  学佛就要先学空,空来空去,空到不能再空了,连空也把它空掉,道才会现前,才会和我们融为一体。大家知道我们喝茶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吗?是我们山上的山泉水。我们整个东华山都是石灰岩地带,在这样的山上有水是不可思议的。石灰岩的山上没有土,存不住水,下完雨,水都沉下去流掉了。可是在我们禅堂背后那么高的山顶上还有泉眼,我们今天喝的水就是从上面的泉眼里流出来的。

  喝茶要有好水,泡茶以山泉为最佳。古人讲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人长多高,身上的气血就会升到多高。所以水就是山和土的气血。我们的山顶上有一个穴位,把它挖开,山的气血——水就流出来了。古人说地下的石油是大地的精髓。万物都有生命,都有灵性。

  我们今天喝的茶,用的也不是一般的水。水占人体体重的百分之七十多,这百分之七十几的元素改变了,你的整个格局、命运、心态都会改变。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华山的茶也喝了,饭也吃了,空气也吸收了,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把心灵全部打开,把你们听到的、看到的全都收录进去。要先听,先接受,然后再打问号。千万不要先打问号,否则你就吸收不到精华了。

  作为“学佛”的人,应该相信一切,而不是怀疑一切。只有相信一切,才能使一个人完全处于深信的状态,他心灵的大门才会完全打开。

  我们台上坐着的几位法师,别看他们年纪轻,也都是“老和尚”了,在佛学里面、禅海里面都已经遨游了一二十年。如果大家把心灵打开,我们这一二十年的所学都会让你们全部复制过去。但前提条件是你们的心灵必须打开,必须空掉。希望你们每个人来到东华寺都能如愿以偿,满载而归。

  学佛的起点就是终点,你的启蒙老师决定了你这一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能达到的高度。古人讲,宁做一件新衣服,也不愿改一件旧衣服;宁愿教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子,也不愿意教一个已经学了很多、学得很杂的学生。你们有的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有的可能已经尝试过了。不管大家属于哪一种,既然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要把过去的所学暂时放下,只有放下才能拥有。在这几天当中,我会用心和大家交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万行大和尚)(五明学佛网:学佛       万行大和尚)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