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用七种方法修养谦虚品德


   日期:2017/8/13 15: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总要和别人打交道。那么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呢?最基本的办法就是谦虚。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谦虚,必定上得到人们的信任与支持;懂得谦虚,便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性,不但学问、事业有进步,而且待人接物、处世为人、结交朋友等都会有进步。所以,《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段话大致意思是:天之道,对于那些已经到达极限者就会让它受到减损,而让那些谦虚的人得到增益;就像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即开始慢慢变为亏缺。地之道,对于那些过度满溢者,也会使其发生变化,让谦虚的人得到滋长;就像池水在灌满之后总会流向低洼处,把洼处填满;鬼神之道,会让那些高傲自满的人受到一些惩罚,而对于谦虚的人则会让他得到相应的福报。人世间的道理,也是厌恶骄傲自大者,反而喜欢那些谦虚谨慎的人。总之,天地鬼神人,都讨厌傲慢者而喜欢谦卑虚心的人。《尚书》也说“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则增进好处”。可见,谦德是一门大学问,博大精深。对精深的东西我们怎样去理解把握呢,或者说怎样去修养谦德呢?一方面读诵经典,掌握其精髓要义;另一方面认真践行,在日常生活中扎实去做。只有学得深、用得好,谦德也就越修养越好,就能真切感受到谦德之效。根据前人总结的经验,修养谦德我们可以从七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个是敬天爱人。从字义上讲,“敬”是心有所主,一刻也不放逸;“天”是自然之天、人格之天、命运之天、道德之天的合和体;而“爱”是立于外在之天地宇宙本质之“生生之道”和人之内在良知良能良心基础上的亲人爱人、仁民和爱物;至于“人”则是有智慧、有道德之人,是源于自然万物又高于贵于自然万物者。简言之,“敬天爱人”,即是人对自然宇宙的敬畏和崇拜,无私无欲地亲人爱人,关爱他人和社会。关键不在外在的人们是否祭天敬祖和爱人助人的举止,而在内在心性上能否把天地万物之“生生之道”与人之仁德之性合为一体,并成为人们外在的现实行为的坚实基础。或者说,“敬天爱人”,合乎道理即为“敬天”;而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以仁慈之心关爱众人就是“爱人”。敬天要落实在爱人上,人是天地所生的万物,能够爱人就叫敬天。做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把群众放在首位。只要具备做人的正确的判断基准,就一定能在人生进程中有效发挥它的作用;只要心怀纯粹的愿望并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第二个是知命认命。人生旅程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有起有落,时而顺境,时而逆境。人生旅程中的顺境及逆境,有如逆水行舟,寸步难移。只得停船等待转风而已,在这时刻,看见顺风的船如急箭般呼啸而过,不禁既羡且妒,但一旦风向转变,由逆风转为顺风,便趁风驶帆,乘风破浪而去,又会令许多旁人羡煞;遇到顺风,帆不可张得太满,因为受风太过便容易翻船,那时就后悔莫及了。所谓知命,就是了解一个人先天与生俱来的命与运,包括一个人的情性、形态、身体、父母、婚姻、子女、事业等状况,就像宇宙间万物现象的发展一样,有其“循环的周期”,所谓“无而有者谓之生,有而盛极谓之旺,盛极渐消谓之衰,有而无者谓之绝”。所谓认命,就是知道自己命运的趋势和走向,接受这个事实,不要硬着头皮去与别人比。与其“人比人气死人”,不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千万不能不切实际地天高地远的想这想那,想多了是要想出毛病的。知命认命之后,就要积极向上、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反省反思,创新超越,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历经坎坷磨难,生死考验也勇往直前,拼搏奋斗,不为命运所摆布、所左右,做一个勇于与不良命运抗争的强者!

  第三个是知过改过。“知过”,就是知道自己不好的习气、错误的观念、不当的行为及言语。不要逃避自我的内在,时时深入内心,去察觉动机及深层的意识,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那些过错;“改过”,就是要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决心要大,勇气要足,不可退缩,不可放弃。知过若不能改,又有何用?所以,要时常告诉自己:“一定要改,而不贰过”,才是真男儿、大丈夫!人有过失不知谓之不察,自己有过失不知谓之傲慢;知道过失不能痛下决心改,同样是傲慢。能知过又能改过,我们的谦德就深厚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要做到每日反省,时时自我警惕,以免有了过错而不知、不改,而在那里还自我感觉良好。转变工作作风,根治“四风”,坚持“两学一做”经常化、长效化,对于个人来说,就要自觉做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开门纳谏,从善如流,通过“红红脸,出出汗”,来“排排毒,治治病”;秉持“言者无罪,闻过则喜”的态度,不怕丢面子,不怕伤和气,耐心听取并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建议;改正过错时,有“刮骨疗伤,改过不惮”的勇气,不等不靠,立说立改,小病小治,大症大医,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真正达到“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实际成效。

  第四个是知恩报恩。知恩报恩是人的天性本分,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连知恩报恩都不知、不会的人,那就不配为人!感恩报恩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为前提,只想接受,不想付出,当然更遑论报恩了。而有谦德、有智慧的人,则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对宇宙世间能知足、感恩,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而不自私贪求,只想“别人能给我什么”。唯有分享快乐给人,唯有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知恩感恩叫谦,有恩不知,知恩不感叫傲慢。“知恩”是感恩的第一重境界,一个人在接受他人帮助、受惠于他人后应该感受到他人的真切之情、关爱之心,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次简单的帮助,我们都应该从中感受到他人的友善,感谢他人给予的温暖。“报恩”是感恩的高境界。一个受惠于他人的人,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回报那些有恩于自己的人。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只有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人才会变得豁达淡定,宽容慈善,坚毅从容,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可见,知恩报恩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愫,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做人的根本。时时知恩报恩,人生才会充满阳光,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第五个是敦伦尽分。敦伦尽分是最大的善事,是最大的谦德。敦伦尽分,敦是和睦,伦是关系,尽分是应责。合起来说,就是要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好做人、做事、行孝、育人的本分和责任。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着多种角色,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兄妹的哥姐、领导的部下、部下的领导、朋友的朋友等等,所有这些关系,无外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种,称为五伦关系,其中的父是代表父母,子是代表子女,君是领导,臣是部下。恰当的五种关系是君臣有义、父慈子孝、夫妇有别、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处理好“五伦”关系,就可以说每一个角色是称职的、合格的,叫敦伦尽分。敦伦尽分,从大的方面说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为人处世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以报效祖国,感恩社会;从小的方面说要安分守己,尽好本分,履行好你所充当的角色的责任和使命,对社会、对他人不要怨天尤人,多从自身找原因;慎重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睦家庭、和好关系多作贡献,少添乱子。如果每个人都各就其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天下就没有那么多的贫穷与困难,即能“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因此,不敦伦尽分,就是不善,就是做恶;敦伦尽分,就是积德,就是行善,就能获得社会、他人的肯定和回报。

  第六个是认祖归宗。认祖归宗,就是我们讲的孝亲敬祖。认祖归宗,首先从认识祖宗的名字开始。如果连祖宗的名字都忘了,对于祖宗的那份恭敬就失去,傲慢就升起来了。《论语》里面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已;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就是说有孝悌的人,一般都不犯上作乱,孝悌最重要的是认祖当宗。有祖宗不认,有家不归就傲慢,就容易犯上作乱。认祖归宗是一种先天血缘无形的相牵,是生活上相互关照需要。一般是指,幼年不在生父母身边,由养父母养大,在认祖归宗前,要考虑养父母的需要,养一个孩子,到成人的时离开他们,如果养父母不同意,确实需要孩子心灵上抚慰,和生活上的关照,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如果双方都需要,最好想一个一箭双雕,两全其美的好办法,那就是两边的祖宗都认,以期得以平衡,得到更多的福荫。其次是续好、修好家谱。家谱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国史、方志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一国的历史记录了整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一族的家谱记录整个家谱的血液传播和文化传承”,家谱无疑是人们认祖归宗的最好证明,然而随着年代的久远和族人的迁徙,很多家谱已经无处考证,非常可惜。所以,认祖归宗就要续好、修好家谱,寻根溯源,同气连枝,追念先人,教育后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第七个是养正化怨。人之本在气。气定神闲,就会安于本分,做有益的事;气散神乱,就会无事生非,做出龉龃的事。正气在养,怨气在化。要用正气化怨气,化怨气养正气,使正气昌盛起来。为什么钱学森的家庭那么兴旺发达,钱家出了那么多的贤人达士,就得益于钱家的祖训“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本,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根”,元气充盈,正气十足!气是生命的根本,气亏失了,气绝身亡,人就没命了。一定要养正气,不能养怨气。养正气就是养谦德,当下就是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正气一足,福报就来了、就大了。化怨气就是要平衡心态,找准参照系,不盲目攀比,不怨天尤人,凡事看远些,看开点,不怨社会不公平,不怨他人不帮咱,只怨自己不努力,怨气也会烟消云散,正气自会充盈心间。生怨气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不仅损害身心,也减损自己的道德品质。当然,我们不仅要化解自己的怨气,还应该多听听他的心声,化解别人的怨气。俗话说:“人心就是一杆秤,桩桩件件称得准。”我们把他人的心结解了,怨气化了,正气就自然会上升,自己的谦德也加厚了,就会心安理得,幸福快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