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定弘法师:自卫反击杀敌不是犯戒而是开戒


   日期:2017/8/17 7: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我们来看下面居士的问题。这里有一位没有署名的居士,他说,有不少人认为,学佛、念佛的人最终出家,就是消极的、逃避的,太慈悲、太软弱了,因为现实是很无情的。譬如当年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必须把日本鬼子打倒。锺教授您怎么看?(这是他的第一个问题。)

  答:如果认为学佛是消极的、是逃避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学佛的人是更积极的面对人生。我们就看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在古印度一个国家是一个太子,即将要继承王位了。他很慈悲,希望拯救苦难的众生,他发现用武力不能解决问题,用政治也不能解决问题,用这些科技、经济等等,都不能够彻底帮众生离苦得乐,不能够帮助众生脱离生老病死这些苦难。所以世尊他出家了,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帮众生解脱苦难的方法,自己也要寻求觉悟。自己不能够成就,怎么能够帮众生?所以他的出家不是逃避,他不是消极厌世,他是更积极的为众生服务,成就自己,度化众生。所以他出家以后十二年寻师学道,真的苦学,当时所有的宗教领袖、大师,他都参访过,学得很认真。因为他是太子身分,再加上人非常的聪明,所以这些宗教师们,这些大哲、大师都非常喜欢他,都把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他,他真是广学多闻。老师有很多,因为他自己认真学习,所以老师的这些学问他很快就能够掌握,就能够毕业了。毕业之后,老师也不自私,自己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就介绍他到另外的老师那里学习,所以你看圣人无常师。这十二年的广学多闻,到最后他发现所学的还不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帮助众生脱离生死的苦恼?怎么样能够解脱六道轮回?这个他不晓得,老师们也都不知道。所以他才到恒河边上菩提树下面打坐,把所学的统统放下,这时候就悟道了,夜睹明星悟道,那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他成佛以后就到处游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直到他八十岁灭度,讲经说法没有一天停下来。有的时候是对大众讲,听众多的几万人的大会,像《无量寿经》就有两万人大会,其它道的众生就不要说了,就是人道众生就那么多。小的可能对一个人讲,对几个人讲的。天天讲经说法,帮助多少众生觉悟!所以他去世以后到今年,用西方人的历法来算,已经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用中国人的算法是三千多年了,大家对他仍然是崇拜、恭敬、赞叹,这是圣贤人。为什么大家这么纪念他,这么崇拜他?因为他是对一切众生确实做到了无私的奉献,他所用的方法就是教学。所以他并没有逃避世间、世人,他比世间人更积极主动、更奋发、更加努力,世间人没有他这样的刻苦。你看他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是节省时间来帮助学生们觉悟,每天上课,中午只吃一顿饭,吃完就上课。我们从《金刚经》里看得很清楚,他去托钵,因为他们都不做饭,去托钵,就是乞讨,乞讨的同时也就给那家人讲经说法。乞讨回来了,大家一起吃饭,吃完之后又再上课,就这样过一辈子。世间人有没有这样一辈子干到老、干到死的?这个很少。所以佛可以说是最积极的,这个人并没有逃避。

  如果你认为教学它并没有生产什么,并没有说耕种,没有生产粮食,你认为这样是消极的话,那你就更错了。教学,他的行业就是老师,我们看到中学的老师、大学的老师、小学的老师,他们都是行业,并没有去从事物质的生产,没有从事粮食的生产,但是你不能说他是消极,他是从事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他们,人们即使是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是生活在痛苦烦恼之中。所以教育,孔门讲四科,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现在学校的教育忽略了德行和言语,多半是在科技上面的教育,这些技术能力的教育属于政事,艺术方面的教育那是文学。而真正人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社会不倒,要靠他的德行和言语,这些就是圣贤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跟孔子、孟子一样都是从事圣贤教育的。孔子、孟子称为中国的圣人,释迦牟尼佛比孔子、孟子更伟大,更了不起,不仅为我们指示了人生这一段如何去做人,如何过人生这一段美满幸福的日子,而且他更指出三世轮回,可以说这是立体的人生,让你能够知道做什么因得什么果,让你能够了解如何能够摆脱、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所以说学佛的人有了这样高的认识,他在这个世间走这一段人生路,他一定比别人更潇洒、更有智慧、更积极。

  如果说学佛的人太慈悲、太软弱了,现实很无情,就像我们中国把日本鬼子打倒了,才能够恢复我们国家的安定和平。听您这个话,好像是认为打倒这些日本鬼子就不是慈悲,慈悲的人不应该杀生。对,佛门里面确实第一大重戒就是杀戒,不杀生。不杀生是为了什么?培养慈悲心,保护生命,尊重生命,但是这种慈悲不是软弱。这个杀戒,不仅是杀戒,每一个戒律佛都有开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是活活泼泼的。譬如说杀戒,平时如果是为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杀生,譬如说我贪口腹,要吃这些生命杀生,这是犯戒;但是如果是为众生的利益你开杀戒,这不属于犯戒,不仅是不属于犯戒,而且你该开戒的时候不开,你就是犯戒。譬如说日本鬼子,这是二战期间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肆虐,我们进行自卫反击,这个杀敌不是犯戒而是开戒。如果不杀这些敌人,敌人会更残酷的杀害我们的国民,所以打仗的时候,对侵略者该杀还得杀。

  在佛经里面有一个故事,这是讲有一个出家人,他有神通,有他心通,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有一次上了船,跟一船的商主一起过海。这些商主(就是商人),都赚了钱正在回家。船上其中有一个商人起了歹心,看见其它商人的这些财物心里就想夺取,所以他起了杀心,想把其它的一船人都杀死,这个货物就归他了,所以有贪财的念头。结果他还没行动,他这个念头起来了,这个出家人有他心通,他就晓得了。这个时候,他在那里思索对这个人该怎么办,如果我不干掉他,他就会把我们整一船人全部杀死,吞并财物。想着想着,后来这个出家人就把这个商人给杀了。出家人杀人这是犯杀戒,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犯杀戒?没有,他这是开戒,没有犯戒。为什么?因为如果不杀这个人,这个出家人知道,他一定会下毒手把整个船的人都杀死,那他造的业就重了,对于所有的人来讲,这是全部被杀害了。为了救这些整船的人,把个人杀掉,这是要牺牲小的,保全大的。不仅如此,对那个被杀的商人也是救了他,为什么?因为他如果真的下毒手,杀了整船的人,他造的业就重了,他将来堕地狱。他现在还没下毒手就被杀掉了,顶多是这一期生命完了,他马上投胎,他不至于堕得那么惨,所以也是救了他,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利益。这个时候如果不开杀戒,让这个人得逞,不仅害了他,也害了整船人。所以从这个案例你可以能够思考,当这些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肆虐的时候,该不该开杀戒。开杀戒也是慈悲,并不是软弱。所以学戒、学佛一定要明白道理,每一条戒我们都要掌握它的精神内涵,这个精神内涵就是培养自己理智的慈悲心。

  摘自《修行与生活座谈会》 第八集 定弘法师(钟茂森博士)主讲略有删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定弘法师       犯戒)(五明学佛网:定弘法师       犯戒)  

 永海法师:犯戒的后患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 

 侯松蔚教授:诽谤宗乘即犯戒 

 有些事不在道德、法律和戒律之内,但是犯戒,我该 

 定弘法师:如何降伏YIN欲 

 定弘法师:虽YIN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定弘法师:YIN欲伤身 

 定弘法师:想求生净土,要伏YIN欲 

 宣化上人:人要是有这种心,就会犯戒(宣化上人) 

 道证法师:临终愿力赢过业力,就能往生。犯戒,就是愿力赢不 

 大安法师:怕犯戒迟迟不敢受戒该怎么办 

 大安法师:怕犯戒而不敢受戒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