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心乃万法根源,澄净自心开启智慧


   日期:2017/8/17 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前面我们分享到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时,提到光是本体,当我们修持自己,真得走到遍树幢幡的境地,真地开始广做佛事了,这个学佛的事情就靠谱了。今天要分享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中提到的西方诸佛的大光佛,大明佛。

  1.修持是对内而非对外,心外求法是外道;心是万法之根,万物之源

  我们都听闻这样一句话——直心是道场,无量幢幡遍树这是标示此修行人走到哪里,道场就到哪里,这个道场不是固定的某个庙宇建筑,也不是某个名山古洞。《维摩诘经》中居士对道场有一场精彩讲述:此菩提心才是真道场,于是直心是道场、平等心是道场、慈悲心是道场、方便心是道场、包容心是道场、柔软心是道场、惭愧心是道场、忏悔心是道场、勇猛心是道场、精进不辍心是道场、清净心是道场、无著心是道场、无贪心是道场、持戒心是道场、住定心是道场、般若智慧心是道场,这无量无边的道场不在他处,只在各位内心,若内心中一念清净,念念相继能保持久一点这就是有功夫,能长久的清净,这个心就是道场。

  所以遍数幢幡等于所及之处皆道场,这种心量和心态不可思议。我们如何学习无量幢佛带给我们的法宝?修持一定是对内而非对外,心外求法是外道,而这个心是万法之根,万物之源,我们抓住这根源,万法都在掌握了。

  比如在《普门救度手册》里提到《领众念佛法》,这是因为过年节被宰杀的动物太多,我们路过市场的时候,这么重的杀业学佛人很难过,怎么办?看着难过,又没有手段帮助,所以我们提出了这种《领众念佛》的方法,你走过去,表面上看着是你的身体在市场中穿梭而过,可是在其中我们升起了慈悲心。这慈悲心借由阿弥陀佛的圣号散播开去,希望所及众生都能跟随念佛,修行的事情就是这样,你念你得利,他念他得利,不念就不得利,于是我们把心念投出来,谁乐意跟、乐意去做,那就谁得利益,这事就太自在了。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看,是给了大家一个释放慈悲、落实慈悲的方法,若深说便是这无量幢幡了。你能以此心念,走到哪里,哪里是道场,你一路走去,便是幢幡耸立,这才是真地向佛学习。

  2.修行过程就是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澄净下来的过程,找到自性的过程

  当我们能保持,借由种种方法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澄净下来了,随后的利益就自得了。《楞严经》中有一个比喻,混了泥沙的水澄净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行过程。把水装在静置的容器,长时间保持,待泥沙自己沉下去了,除去泥沙,清水现前就可以了。

  于是净器就是持戒,静置就是禅定,清水现前这是初缚烦恼,除去泥沙这是般若起用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的过程。我们学佛,不管学的什么宗门,这三个是通用的,只是各个宗门对应的这三者略有不同。

  对念佛人来说,静置是保持持名念佛的手段,长久坚持下去,坚持到什么程度才算初步有了成就?就是泥沙自沉了,这就是功夫成片了,到这个时候勉强得到类似智慧的受用,这个部分得到的智慧算做暖法部分,还不能归类般若。

  我们在各种环境都可以把佛号纳入进来,走路也好、吃饭也好、喝水也好、吃水果也好,都可以,于是走路的时候呼吸、节奏念佛,吃饭、喝水、吃水果,这个时候做《普门施食》、《普门供佛》,你只要会用里面提供的方法,应该是在任何处、任何时都能找到方法保持念佛了。

  清水出现了,泥沙也除去了,就剩下纯净的水了,再怎么晃都不会浑浊了,这就是把无明剔除了。剔除无明,自性的大光现前,这个状态就是禅宗说到的——明心见性了。明心和见性其实是一回事,明和见都是动词,心和性都是名词,这样就是一个并列句子。明白什么是心了,也真实地看到自性了,自性能看到吗?能。但是这也依然是物化后的结果,如果不物化自性是看不到的,因为自性是和整个虚空法界合一的,自性本身就是无相的。

  为什么要物化一个相出来?是为了给我们方便说,就像起了一个名字,只是为了方便称呼,所以只是名字罢了。佛说是相,非相,名相而已,自性也是没有相的,可是为了给我们讲明白,必须要说一个可描述的类似我们可理解的事物,如果不能描述,语言、文字就都无力附着了,那也就没法讲了。

  3.自性的本体是光,明是相用

  自性的本体就是光,光是可见的,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全部的光,也看不到光的来源和最终的去处。看不到光的全部,只是通过某一个侧面的描述和比喻,我们能略微地明白一点,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你一块他一块大家一拼,大体的样子就出来了,可是就算是再努力地玩拼图,也不如真正的自己得见、真正自己去验证。

  就像一个球,我们说得再好,我们用再好的技术呈现,这个球也只能是表现出一个侧面,于是任何一个物体,我们一眼看过去其实只是看到了一个侧面、一个部分,我们利用平常学习的推导模式,能知道余下的部分,没看到的部分是什么样?就像你看到一辆车子,虽然你没看到全部,但是通过部分信息,你可以推导出全部,这就是管中窥豹的功夫,这是我们凡夫常常用的。

  自性也是如此,佛陀那么辛苦费力气地给我们描述自性,也正是因为希望我们知道一下大体应该是什么,我们虽然不能依靠这些片段去猜测全部内容,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一天见到它的时候,你就会忽然间知道,原来佛陀费劲口舌说的就是这个。

  光是本体,明就是相用。我们或许不知道,有一种光是黑色的光,在农业上使用的,但是黑色的光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只能通过和周围对比来猜测推导,所以光的用就在于明上了,如果光不能照明,光不能帮我们朗然得见一切,那么这个光就是不充分的。大光随后自然是大明,广大的、普遍的、普及的、不分别、不捡择地利益群机,这就是佛法落实在大众中、利益大众的根本方式,于是你有了好东西,当然要分享了,独乐乐不如众乐。

  当佛光的光明朗照世间的时候,山河大地豁然清明,都可以看得到,都可以看得清,这个时候大众是欢喜的。有情众生只要没见到这束光明,都是处在黑暗中的,看不清当下、看不到危险、看不着前方、看不到方向,可是佛法的光明,帮助我们开启了自性的光明了,这一切你知道了,也就心态安然,不会再去计较分别了,也不会再惦念不舍了。更不会念念升起无边妄想了,这个时候真是除去泥沙全余清水,任他摇晃颠沛,依然是清水一盏。

  4.借佛光为自己照明,找到自性

  我们还达不到这个状态,所以就借佛光为自己照明,用无常观,知道未来会有无量种可能;用因果观,知道当下一切承受,皆是前因成果,自然不会再去抱怨任何,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早明白道理,可是再用因缘一推也就知道,彼时没明白那是因为因缘不具足,虽然金刚种子早已埋好,可是条件不合适那个时候没冒出来,而此一生他冒出牙来了。所以当好好护持,不要令芽苗被火烧了,那就成了焦芽败种,就成了佛教的罪人,佛陀的弃徒了。佛陀早早把方法留给我们,埋藏的我们的根须能够得着大地深处,于是当我们的根基越扎越深,才会发现其中的宝藏,利益越来越多越丰厚,如果只是浅尝辄止,不深扎根须,活命尚且艰难,就不要想有一日能枝叶参天了。

  《法华经-药草喻品》里面三草二树,比喻的就是在佛教里的种种众生相,你是菩萨,你就要做大树,你要暂时放弃飘香四溢的花草的梦想;你是大树,你就要懂得低下头去,专心致志地向你生命的源头进发,而不在风景处流连忘返;你是大树,就要学会忍辱、学会坚强、学会百折不挠地努力,方才能成为大树,能荫护一方,能为无量众生遮雨蔽阳。这大树就是大菩萨,小树勉强叫做小菩萨,不管大树小树,在佛法里都会得到充满润活。

  不管是有毒的草,还是无毒的花草,或者是能解毒的药草,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还是暂时没偏于善恶的人,都可以在佛法里得到利益和滋养,只是因为根须很浅,所以佛法的大雨普洽,这些小花草也能吸收饱满,大树小树都能吸收饱满。这就要看各位是以什么心在学佛了,若以大树心、小树心学佛,佛法里有成就菩萨法、有菩萨法式、有菩萨种种修为、种种念、种种持、种种观、种种定、种种想、种种摄、种种有为、种种三昧境界。

  若我们以小小的花草心来学佛,佛法里有种种求、能满种种愿、能离种种苦、能得种种乐、能得种种滋生、能得种种成长、能得种种开敷、能得种种庇护、能得种种喜乐。

  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根基?不要问他人,要看各位能在佛法中把底子扎多深、打多实,你能扎根,你就可以抵抗风浪,你就可以抵抗种种很强大的灾难;如果你的根基不牢固,风来水走就会垮塌破败。

  希望各位能真地舍下杂念、攀缘、计较的心,老老实实地在佛法里扎好自己的根子,这个根子不只是哪部经可以涵盖的,而是真地懂佛陀的意思、理解佛陀的意思,你才能明白这句经文是在说什么,这个指导修行的能力你就掌握了。若你能读得懂一部经,你应该可以读得懂其他经,如果这部懂得了,另一部没懂,那就是学的方法有问题,可能还只是抠在表面,没扎在内里核心区。

  我们拿《地藏经》来做基础,希望各位能读得懂《地藏经》,然后你就很容易读懂其他经文,这是我的希望。可是看近来的状态,大家的反馈并非都是如此,只有几位同修能和我交流一些读《地藏经》的感受和个人的理解体会。这部经是最容易理解的,我们若都不能理解,难一点的、高一些的、生僻拗口一些的经文,我们也就只能望而却步了,那么佛法随后的种种利益,各位可能就不容易得到了。

  或许这部经里没描述自性是什么样的,但是终会有一部经,你会找到自性是什么样,哪怕只有轻鸿一瞥那么点的感受,也是你真实的获得,也是值得庆贺的。可以老实地告诉各位:大乘经文,每一本、每一部、每一卷、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每一句,都是无量圆满的,或许并非每个同修都能读到,可是这是事实。

  我们分享那么多次《佛教框架体系》,其实就是希望各位能借由这个模式的指导,更快一点、更立体一些、更深刻一点、更方便入手,去寻、去找、去体会、去感受佛陀的无量慈悲,无上智慧。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佛说阿弥陀经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自性)(五明学佛网:学佛       自性)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