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用佛法的光芒,照亮脚下的路,照亮生命


   日期:2017/8/21 9: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要分享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中提到的西方诸佛的大明佛。大明佛是西方诸佛中的七尊代表佛之一。如果说“光”是“体”性、是本体,那么“明”就是“相用”。

  1.略说体相用:体是究竟实相;相是彰显的、可攀附;用是相的表现形式

  如果是说体的部分,那就是0的层面,是空的,是没有言说、文字、名相可得,是没有五欲、六尘可攀附的。在体的层面没有相可得、没有相可说、没有相可形容、也没有相的表达,因为若一起相就是分别,分别便已经从体中分离出来,以“分别”演说“无分别”实在是隔靴搔痒。

  当描述进入到了相的层面,就是从0到1的过程,也就是从无产生了有。有一旦产生,随后就是千差万别的用,所以我们常常把相和用放在一起,其实相是彰显的、可攀附的最终极的点,也是一切有为法最高落脚点,而我们常常又在用上去讨论相,这是因为相依然很难观察完全。

  如我们一说真相就很吓人,因为就算六道真相也确实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就算我们学佛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其实也都是道听途说,并非自己真实所见,而是以某见为己见,略有迷信之嫌。这是外人抨击佛教的一个点。但是对真相而言,我们确实现在没有能力去验证,但是佛教高深就在于一切理法都可以实践验证,这就区别其他教派宗门了。

  体是究竟实相,是一真法界,是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当我们用“尽虚空遍法界”来形容,已经进入到相上了,当我们落脚到当下眼前,就是从巨大的毫无边际的相中攫取了一点点的用。

  当我们读到一句经文,或者大乘经典的一句一字,我们若以“体相用”去思维,这个理解的深度就会非常深,正是基于九个字大家都不大会用的原因,这三个字我也很少提,不是不重要,而是深了,我们够起来非常辛苦,就算摸到一点点也理解不完整,同时也没有人证明我们的理解是否完全。

  于是对应框架体系的十二字来说,体相用偏理,落脚在深邃义理上;戒定慧是偏事,落脚在具体行持的细节上;中间余下的闻思修和信愿行,是贯彻在理事两边,平衡二者关系和重量的。

  2.真正的在本性中,我们的生命本质,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大明佛的明是光明、是通达、是圆融,所以这个明粗暴解释落脚在可以观察分析的相上,而这明的本质体性又是什么呢?自然就是上一尊代表佛——大光佛的光了,这个光就要深入到性光中,是一切众生本性的无比光芒。

  我们唠叨这些是要做什么?这是我们的生命本质,也就是不管看到的蝼蚁、牛狗,还是看不到的山精、水怪,或者想不到的地狱、饿鬼,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缺少,也不存在任何不足,更不可能出现任何后天可以补充、修补、修改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没有可修补的地方,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我无少法可得”,这是进入到无为法,这是真正的在本性中,而非落在相用的分别上。所以成就为如来,也就是回归佛性,是必然要落在无为法上。我们一切一切的主观、客观、主动、被动的手段、方法,全都对此不做效,都是没有用的,而且一但起用都是染污、分别、妄想、执著。

  这个高度对还在轮回的六道凡夫实在太高了,所以佛陀要不断地降低高度让我们能接受、能理解、能跟随、能得利益。所以就出现了以“有”来说“无”的局面,有的人学佛也没学太精就会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前面说无,后面又说有呢?这是自相矛盾的,是蹩脚的。”其实是不理解体相用,导致对佛理的以偏概全。

  3. 如何在体相用上,用圣俗二谛去理解经文

  佛菩萨在体相用上,用圣俗二谛来做转换,用法也比较简单。比如一句经文我们能理解到了什么,要看站在了圣人角度,还是俗人角度。如果站圣人角度去理解,很可能和俗人角度的理解有巨大的不同乃至矛盾。比如说《阿弥陀经》分享到这西方七尊代表佛,这个是站在有的层面来给我们说的,以给我们增加信心用的,如果我们没有信心,自然对极乐、对阿弥陀佛、对净土法门不肯领受,所以佛陀在经文里多处预设,为的就是帮助我们建立起那一点点的信心来。信心不容易有的,那是累劫修持而得到的受用,不是瞬间就能完全具足的。

  各位要晓得能信佛,能真信是很不容易的,过去强调过多次,各位可以看看《楞严经五十五位菩提路》,看一看第一位金刚乾慧,然后十个信位,别的都不用多看,看完就知道我们的那点点信心实在是不算什么信心。以这个水准的信心,能生发出的信力的效果也就很难起效了。这是我为什么不多提《三十七道品》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不多提《普贤行愿品》的原因,因为我们的水平根本就够不着这块内容,就算攀缘强够,也只能是在俗谛去猜度圣人胸怀,这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也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这条解脱路成了死胡同。

  所以理解极乐,依然要站在圣俗二谛去理解,同样理解净土法门、理解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都本应该如此,可是谁叫我们落在了末法,高深的说了都是白说,只好更多站在俗谛去理解。从阿罗汉到如来这四大类是圣人,因为不会被相迷惑,不会有错误的思维,而俗人则不同,有大量的错误思维,乃至是邪知邪见。如何能在末法更结合大众根性?就必须在俗谛角度把净土的整套理顺,这样才好给大众说道说道。

  所以学佛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三年、两年、三言、两语就能说完整的。若各位只想着我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道理不需要多理解,你信受躬行就足够往生的了,可是如果你们若想对自己有一个期许,希望自己以后能和更多的人分享佛法的理解体悟,靠三脚猫的道听途说是不可以的。

  最近常常看佛教频道的发文,常常有被公认的祖师大德的内容分享。但是有的文字后面的评论却非常糟糕,还有好多野狐禅的主,在那一顿歪理歪气的,为什么会这样?俗谛来说:这是人与人间的因缘关系,过去我们说别人坏话,现在别人说我们坏话,这是因果使然。但是在圣人角度就会不同,佛陀在经文中告诫弟子:如果听到有人赞叹你、夸奖你,你要赶紧回避;如果听到有人诽谤、毁骂你,你要当成对你的赞叹。为什么佛陀能这样告诫弟子们?这里面有方便道、有智慧种。方便在于我们可以避免升起我慢,听到别人赞叹了,高兴了、飘了、我慢起来了,一个我慢起来八万大劫生死障难就起来了,瞬间你的修持前面就多了八万大劫的弯路,你绕得回来那是你命好,绕不回来那是正常的。

  所以佛陀如果强调不要升起傲慢,这没用,大家不知道如何落实,而换在面对赞叹中,一下就懂得了:这是对我的陷害、这是我的陷阱、我可不能听到好话就飞起来了。同样听到坏话就懊恼也没啥好处,听到坏话要当是赞叹,就是要保持我们修行的欢喜之心。以此法喜帮助我们度过非常艰难的忍辱阶段,忍辱做得好这是六度总修了,这是在走大乘的路子。所以佛陀对弟子的护念和那种高瞻远瞩的智慧实在令人五体投地。

  在俗谛我们把极乐分为四土,最低的凡圣同居土,这是极乐天人、八功德水、七宝池的所在;这是七重罗网、行树的所在;这是黄金为地、昼夜雨曼陀罗花的所在,但是这不是全部的极乐,全部的极乐必须是四土都要涉及的。可是随后的方便有余、实报庄严、乃至常寂光,对我们来说就更遥远了。

  佛陀并没有多提其他三土,而是更大笔墨描述最低的凡圣同居土,如果就是一个庄严净土,真的不值得如此众多的佛陀赞叹,不值得如文殊、普贤这样虚空法界的大肋士菩萨发愿往生。因为极乐是一土生四土皆生的,这太方便了,也就是去了极乐就和回归法身差不多了。相当于四土就是四种状态,我们只要进入最低的状态,就可以企及到最高的状态,这在其他世界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在极乐就非常容易,这是大菩萨们看重的地方,所以菩萨们不是贪财去极乐淘金的。

  常寂光是大菩萨和诸佛法身所在的层面,而一般的菩萨就要在下一层土示做种种方便,状态再差一点的阿罗汉辟支佛就要在更低的土。所以当我们理解极乐的时候,乃至有的同修可以借助佛陀加持观察极乐,发现和经文描述的一样。但是《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的描述略有不同,有深浅的不同,有的人一看极乐也没多少人啊,其实是自己在的凡圣土的局限,不能洞彻四土。

  圣俗二谛就是这样。圣谛那是真相、是一真、是无分别、无染污、无生死、无圣凡的;而俗谛不讲那么高深,多少理解了一点去做就可以了,就得利益了,随后等机缘再说深邃的内容。这圣俗二谛也是过去常常提到的“不要拿方便当究竟”,不要拿俗谛的道理去揣摩圣人境界,也不能全然不顾一直在说高深的理论,容易失去脚下的路,从而无法落实学习修行。

  于是体相用这三个字一同。可是体相用可以互相推进,我们现在是在用上着手,通过对用的种种感受理解和分析,去窥探产生用的相,等摸到相的边了,再深入到体中,所以这个过程就更漫长了。这也是我们说一个人从发心到成佛为什么要那么久的原因,因为活很多、很重,而且不可替代。所以去了极乐不是万事大吉,而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罢了。

  4.大明佛的这个明的用法

  明是相,那么什么是明的用呢?明的用就是照明了。这一个字就又落到了我们脚下,我们在佛法里找到了什么来做生命走向的照明了呢?是否找到了照明呢?是否找到了脚下的路呢?明的用,用在哪里?各位我们的心是否被佛光照明了?是否如净琉璃一般内外光照,相互映彻了呢?

  所以这个明各位思维,明的对面就是暗了,什么是暗啊?如何对治暗啊?什么表现算暗啊?简单举例:烦恼是暗,解除烦恼是明;烦恼灭尽才是寂灭不生不死,于是解除了所有烦恼就是常寂光。众生的生死是分段生死,菩萨的生死是变异生死,是心念的起灭,一个心念起就是一念生,就有一念要灭,起心动念便是烦恼根源,这是圣谛的道理。放在俗谛每个心念都有染污、分别、妄想,都会有贪、嗔、痴的成分在其中,所以少打妄想,以佛号、想佛、念佛、忆佛来做手段,剔除妄想,这就是消业,这就是净念,这就是真正的净业。

  这就是明的用了,也就是大明佛的这个明的用法。就像佛陀是一束强大光源,透过我们层层乌云遮蔽的无明天幕,终有一线曙光照在我们前面,我们才除灭了黑暗的烦恼和痛苦。于是欢喜替代了痛苦,悲伤被幸福瓦解,就像开水浇洒在薄薄的冰雪上,冰雪的消融就是无明的消融,就是贪爱不起、分别不生、就是真正包容、欢喜无量。

  明本身又因在圣地不同也分出不同境界。简单来说,巨大光明如千万个太阳的光明,不敢以眼观看,这是佛的光明,这是如来的法身光明;太阳的光,我们依然不敢肉眼直视;月亮的光,可以直接观看了,柔和清凉;而还有一种日月光折射的明,更加幽暗,我们在什么样的光中呢?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佛说阿弥陀经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