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生死的秘密,生死相续从哪里来?如何超越生死?


   日期:2017/8/24 15: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地藏经》第九品里提到过宝相如来,得什么利益呢?是人不久当得阿罗汉果。为什么听闻恭敬尊重赞叹宝相如来就会得阿罗汉果?

  我们先来理解阿罗汉。阿罗汉是四类出轮回的圣人之一,属小乘果位,分四个阶段:一果破八十八品见惑;二果破三品思惑;三果破六品思惑;四果破余下七十二品思惑,见思的所有错误全部破尽得阿罗汉果,一果证暖法;二果证顶法;三果证忍法;四果证无生忍法。

  当我们把思见二惑铺列开来,就会理解成就阿罗汉依然是巨大的工程,入阿罗汉的门在哪里?依然在相上。于是宝相是什么相?宝相并非是七宝庄严、三十二相具足、八十随行好完备的一个摸得着、看得到的相貌。宝相的相是本性,诸法本性是空啊,诸相的本性依然是空,所以入阿罗汉的门在空法里,也就是我们如何落实空观,这是破相的基础,四相破尽登菩萨位。这样一来入阿罗汉的门在相上,破尽四相就成了菩萨,这条修行的路就是清晰可见的。

  1.从入轮回到出轮回,关键的点都在这个相上。

  入轮回是因为我们着了相。相字过去常常说:一个目一个木,一段木头被眼睛看到,就成了一个相。也就是根和尘对偶成了相,这个相从识而来,却是因为根尘对偶而有识,于是相也可以推演到根尘接触形成对应识而得此相。这样一来所谓色相就是一切能以色法观察的相,法相就是一切能以思维推演、计较的相,我们最容易陷入这二种相中。因为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属色相,这五根都应该归类到色法里去,也就是由这五根获得的色和受都是色法。意根对应的是法尘,就是思维计较的对象。六根对应六尘形成六识,这是十二处、十八界的部分。意根的法尘著的是法相,这里面的法和我们现在人理解的法略不同,现在人理解法,多数认为是法律、法则等等,那么法到底是什么?古人做了《百法明门论》把法分成几大类,我们说善法和恶法都可以叫做法,法就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轨迹,或者可以理解为一连串的思维体现。

  中国文字的法字就更有趣些,三点水这是三个人,那个去字是象形字,一个人跪着制作一个东西,所以在中国的法字是:一个人作东西,几个人跟随学习,所以法字从诞生初是效法、模仿、学习的意思。

  法这个字被佛教吸纳后,不仅携带了中国人对法的理解,更加入了佛陀的智慧阐释,就让这个字更神秘了。于是所谓法没有善恶分别,是在思维层面的一连串的相续,当我们想到一个事情,这里有一个相落在我们思维的意识中,意识开始计较分别,这个事物发生在什么场景,当时的感受等等,这个时候法相牵引出了色相,而色相最初也是这样进入法相,落在心识里的。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同时可以伴随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六根的运作。看到一个风景,想到了什么时候去的这个地方、当时的天气、当时的空气、当时的路程、当时登山的辛劳艰难,这一连串的相都会在某个相被暴出后同时起用。从五根入是这样,从意根出也是这样,这就是一入一出的一个完整的圈。

  当我们越计较,也就是在意识层面越思维、推演、反复、计算,这个相对我们的影响就会越深重,我们都听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句是《华严经》的名言。心生的时候是产生了法相,在意识流的层面形成了相的执著,当意识流形成着相的结果,必然会推动前五识去落实这个执著。于是画家可以由此作画、诗人可以由此落笔文字、音乐家可以由此把感受化成音符、建造师可以把梦想雕进砖瓦。

  2.因为心随境界而转,被所贪着的相缠缚了,让这个心无法超越当下,而有生死,而得生死相续

  心法到色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诸法集起、这个过程也是万法丛生的;反回去这万万种有为之法,最后都要归元到心法上去,所以心不动虚空粉碎无微尘,心一动大千世界林林种种。阿罗汉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面对这个相,在没破掉相前是空掉它。

  相如何能做到空呢?如果一味贪空,就落到了空禅上,落入顽空的境界,这依然是世间禅定境界,并非是佛教的禅定要义。佛教的禅定也借用空来做文章,但是却不止步于此,阿罗汉要观察的是生死的秘密,也就是凭借什么而得生死相续?正是因为心随境界而转,被所贪着的相缠缚了,让这个心无法超越当下,被困在目木相对之中。于是当我们回头思维这一生里的林林种种,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好的、有坏的事情、或者有非常艰难的日子,当我们回首这些,或者可以瞬间回到彼时,记得当时的感受,或者可以直面而毫无心动。

  我们被困在其中了吗?想超越这个困境,佛教里的种种观法就会派上用场了。于是我们用因果观,去观察思维一个事情的产生和结果,当我们用因果观去思维后必然会落在“都是因果使然,那么就不需要再为此多动心念”对不对?如果我们用因果观做完了观察,还对此事念念不忘,这个因果观就是还没做好,也就是我们对因果并未善用。《地藏经》里提到“不信因果者,必落恶道”为什么啊?因为不信做善得善、做恶得恶,自然可以随便造作恶行;没有善可得,为什么要那么白痴的去做善事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落在恶道?

  用因果观做完你自然会看得开,当下心境在哪里?已经从这个事情里脱离开来,这就是活在当下的功夫,这就是不着、不粘的好处,这也正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的妙用。用因果观做完,你自然应当八风不动、荣辱皆忘的,那么当下的烦恼哪里去了?被人责骂侮辱的那个愤怒又哪里去了?被人看不起嗤笑的那个屈辱又哪里去了?这一束光明照来,彼一刻的灰暗无明,当下烟云散尽,这是善用因果。

  牵引我们生死的力量,最低层面的是行为力量,再高一点是心念力量。也就是身口意这三个部分,身口的行为会形成生死牵引,意上的心念波动牵引依然也会形成生死牵引。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持戒,持五戒、八戒、十善戒等等的原因,你若真把戒做得好,身业无犯,口业无争,意业无染,自然脱离三恶道,这是学佛当得的最基础的利益。

  可是对当下的学佛人来说很难落实,因为不知道这里的利益,不知道这么简单的戒条后面会有那么深邃的智慧。身口二业做得好,起码不落三恶到。若意业牵引不重,当得生天受无穷妙乐;若意业做得不算非常好,也可以落三善道,这是得人天的基础保障,也是修行的基础保障。于是阿罗汉当然要懂得这些道理,所以他们的身口意持得非常严格,正是因为身口意三业清净,才会有清净相可得,有清净相可得,才有宝相可言。

  3.宝相从哪里来?从自性中来!

  所以宝相从哪里来?从无量珍宝的这个心中来、从无量宝藏的自性中来,这个相才可以叫做宝相。若我们有粘、有著地去执著一个相,这个相不可能是宝相,此相不可能生发无量珍宝,不可能获得无边妙用。于是再反过来思维一下,无边妙用的自性是珍贵宝藏,虽然人人都有却不得受其利乐,反而受其逼迫,被困在相中的是凡夫;懂得跳出这个圈了,可以是阿罗汉;把这个圈打得碎碎的能吃得下去了,就是菩萨了。能吃得下去就得能消化了,转化为种种用,于是菩萨入十方国土现不可思议境界,于种种行做中不受其限、不受其害、不受其驱,所以经文中有说“能转境界,则同如来”。《法华经》的一转境界依然如此,转得过来世界为你所用,转不过来我们就被世界逼迫压榨着。

  关键点还是在这个相上,如我们提到体相用如何去落实?在圣谛这三者都不需要谈论,都是空,是一体三面,完美统一的。但是这对根性略钝的人来说没啥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还是要落在俗谛去讨论体相用。

  比如一个杯子,玻璃、陶瓷的都好,我们能看到的那个杯子是相,而它能承装什么就是用了,在没装东西前是能用,也就是可能装各种东西,当用了后就成了所用。比如杯子装了盐,自然不能再用来喝茶,装了盐的就成了所用,什么都没装的时候就是能用。而不管什么材质的杯子打碎了,杯子的相破了,作为杯子的用也就消失了,碎了一地的渣渣又是什么?我们如何从这一地的渣渣里找到杯子的体呢?用空观。把渣渣碾得再碎一点如同微尘,继续碾压,把微尘也碾碎,杯子的体,哪里去了?杯子的体和虚空法界同源无二;杯子的相,就成了一个虚妄的存在;杯子的用就是一个不真实的短暂的释放。于是一个杯子,我们看得到它的相,能思维它的用,或者不用思维习惯性的就去使用,而杯子的本体呢?和虚空法界同、和自性同、和法性同、和山河大地同、和世界同、和六道十法界同。

  于是我们就理解了:佛菩萨不止于种种有情众生相面对大众,还会化作种种无情众生相来利益大众。虚云长老在高旻寺摔碎了茶杯,古德在挑水时水桶漏底,这个茶杯水桶又是谁?为什么他们可以在这里开悟呢?若我们理解杯子的体性和虚空法界同,那么就自然会理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界,自然也可以理解“坐微尘里,大转佛法无边之轮”,自然可以理解“拈花一笑”。这花就是世界,这世界就如此脆弱,这脆弱就如此必然,这必然就如此空尽无痕。

  所以宝相宝在哪里,才是关键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想得阿罗汉下手入门的所在之处,是出轮回修行的根本所在,是成就菩提必须要懂得的真实境界,也是佛菩萨都了然的。于是在《地藏经》里,佛菩萨说了那么多地狱恶道六道凡夫的事情,没一个皱眉哀叹的,因为佛菩萨知道真相,而六道众生则不然。

  有人就会说了:既然佛陀知道世界是虚妄而成,众生本性是佛,为什么又要辛苦救度?在《维摩诘经》中有一大段论述非常精彩:大菩萨之行,不住无为,不禁有为,不住空理而行慈悲,懂得无,却不在无上落脚,这是大菩萨行持。也是因为能换位思考,懂得大众根性,若没有人救度,就算流转无量劫,依然还会在轮回里沉溺漂流。

  因为这个相入得容易、染得快、著的方便,但是去得难、跳出难、观空难、观破难,于是出轮回就难了。好在我们还有往生极乐的路子,发愿念佛求生极乐,尤其对钝根之众实在是雪中送炭,若想出得轮回二条路:一是破了相,过了五阴境界,成阿罗汉,入圣流;二是求生极乐世界。相比之下往生更容易,是顿利兼收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的方便法门。我们当先得此利益,再有余力,可以在修持上多下一分功夫了。

  今天就到这,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佛说阿弥陀经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死       自性)(五明学佛网:生死       自性)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唐思鹏居士:佛教的生死观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三、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让心自在于生死 

 圣严法师:欢喜看生死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4.自相、自体与自性 

 惟觉法师:如何看待生死的奥秘? 

 惟觉法师:解脱生死之意义 

 惟觉法师:助念安心 超脱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YIN了生死 

 净界法师:分段生死的干扰 

 净界法师:运用自性清净破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