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学佛寻根求源得歇心


   日期:2011/2/7 1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内容提示:

佛心周遍,汝心周遍,如实周遍,是为念佛。

念佛忆佛,远离戏论,攀缘于佛。

觉悟是慧,安详是福,福慧具足

清净平等缘起

驳功夫成片

实际所谓的往生是让你消除你的对待,归入十方安乐中,十方安乐是真安乐,你一方安乐是个步入的点,就是一个点罢了,契入的点,就象跳水一样,你跳一次水就跟你有关系了,但你跳进去的只能是那个点,那么我往生也只能那么一个点——西方,但是十方安慰,不可片离的安慰,片刻都离不开的,这是真安慰。你离都离不开,这是真安慰。你要是认为自己还要求这个东西,还要去修这个东西时,你没有得到真安慰,最多你有相似安慰了。你说我用感恩的方法来念佛,实际这是一种相似安慰的鼓励罢了。真正的感恩在每一时、每一刻、每个因缘上,那会得到大安乐。

这安养国是照十方国,十方刹土,同摄同归。

蕅益大师讲六信(编注: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中,我们讲凡夫心智周遍与诸佛心智周遍无二无别,你这个地方能得到安慰。因为用佛之心智周遍与众生心智周遍这个心来念佛,你怎么能不安慰呢?我们用的是一片一点的心念,你当然想求功夫成片了,想达到一心不乱了,因为你亏欠这个东西。

佛心周遍,我们念佛,我们的心也周遍。这一念间就念念相续,恒古恒今,无衰无变,无增无减,无自性性就显露出来了,你怎么不安稳呢?这里面没有什么求不求的东西,只有用不用的东西,用周遍即得周遍安乐,用不周遍那你就不周遍,我们执着一点就不周遍,这还是缘起法。

很多人念佛就为了求功夫成片,他把功夫成片当成个前景了,但他对功夫成片从来没有认知过。要是认知过,认知即是!我们说手机就是手机,你认知了就结束了,对不对?还有什么?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是缘起上出问题了。你说现在哪一个人能说出一个标准的功夫成片?很多古人都讲了,这是古人自己的认知。他想学这个认知,很多人学来学去,学来学去他做一段又不相信了,做一段又不相信了。为什么?没有这个功夫成片的人来带他,他永远见不到这个功夫成片。我说你不要说你修功夫成片,你跟我说说,你见没见过功夫成片的人?你要没有见过,你就打掉你这妄想就对了。你没有缘起,你知道吗?你这缘起就是妄想,妄想你再求,还是个妄想的结果。什么种子结什么果,谁不知道啊?这是很有意思了。

这是因果关系,学半天,因果都不相信了,你还学什么佛呢?

比如一个法师给人讲:“你们要求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你先一定要问问他是不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他要不是,他给你施教的东西都是骗大家的,要不然他教给你什么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他怎么教给你呢?他种的都是没有种子的果子,你拿回去种,你说我要求这个,他自己都不懂这从哪来的。传承嘛,他要有这个传承,你修吧,你一定能成就。为什么?他有这个,他有这个经历。一个人给别人讲法,讲的天昏地暗的,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那讲的什么啊?(众人笑)不是可笑,是挺严肃的事。

到处求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没问题,你就找根去,找到根就找到传承了。好比我以前学蕅益大师的持戒念佛,我就学蕅益大师的东西,学来学去,就能知道蕅益大师是怎么持戒念佛的。好比现在人传播过去祖师的教言,这个祖师提倡过一心不乱,你就去考究考究他的东西,你能得到一心不乱。但现在学舌的人,你找到他也白搭,他没这个种子,他自身没有这个种子,你怎么得?你怎么用?所以一定要考究。好比我们学“安心、起行、作业”,你一定要到善导大师那去考究他,必须把他考究出来,若不考究出来,你得不到安心。

净土法门你要是不考究阿弥陀佛,你永远不相信阿弥陀佛的愿,中间人传就把他拦截了,把他打折扣了。你看释迦文佛拉着大家的手,说:“我给你们介绍介绍,这是现在佛正在说法,你们来吧!找他!有什么烦恼,不要找我了,我要取灭了,你们找他吧!”不是吗?

但是现在人不介绍阿弥陀佛了,说:“你来我这吧,我能怎么样。”实际不怎么样,对不对?你怎么样?你也是生死之痛。但是人就不去寻根求源,法的根源在哪儿呢?

十方九界众生同念弥陀,这太清净、太平等、太真实了。颠倒了病了一样念阿弥陀佛;老老实实的一样念阿弥陀佛;圣人念阿弥陀佛;出家人念阿弥陀佛;在家人念阿弥陀佛。这多清净、多平等!非要搞点鬼花样,加了很多自己的料,结果就不是那个糖味了。

缘起!缘起!大家说是说,但到关键时候,到自己用的时候就不去溯本求源了。所以一定要寻找源头,追到那个源头上去,心一下就歇下来,不过是把你的心整合了一次。

佛心周遍,汝心周遍,如实周遍,是为念佛。

那你就相应了,OK了,你心就没事了,佛的心怎么做,我的心也怎么做,那就是念佛嘛,对不对?与佛相应了。但人不这样整合自己,说佛是佛,我是我,我要怎么做,对不对?他就没有说佛怎么做。

佛心周遍,我等心也周遍。佛心,他有那么多愿,我们也那么愿,这就整合了。这一个整合,你就相应了。

缘起法,缘起太重要了。

古人真都讲到了。可是为什么人安稳一段,他又要去找、要修功夫成片,说不行,我还得修修什么。为什么?他就又回到自己原来的状态,就是一小点,而不是周遍心。

功夫,再大的功夫,只要有我执,就是小小的,他没有周遍性。说菩萨未证周遍,不名为佛,就是不圆满的意思。你怎么得圆满安住?念佛!念佛忆佛,远离戏论!攀缘于佛故。

人不相信这个。佛是已经周遍之亲证者,你攀缘于他,你周遍的心智就会整合在这个里面。实际就是一杯水、一点水,再多的水,倒大海里了,咸同大海,这决定是一味的。就是此周遍,我亦周遍;此拥有,我亦拥有。这个地方安心了,你再来该做什么去做什么,但是以无为心智而行有为法则,以无所得而行种种有为法。因为你已经整合过了,整合过了你就不需要这些东西了。

安心!人就是不去整合这个无上心,总去整合一个小鬼名堂,小鬼名堂当缘起了,那就影响他一生、半生、多生。

 

所以那四句偈子“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常无性就是周遍,这不是契合点嘛?“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还是让我们整合自己。

居士问:比如信顺的人、听话的人他得来的容易,和那些得来不容易的人(比如那个老和尚,笨笨的,下了那么多功夫)相比,这两种人相比……

师父:后者感恩心更强一些,易得的人若是知道这个易得中含着不易得的成分,也会很感恩。

念佛人的缘起一定是清净平等的缘起,平等缘起之下,人的心稍微一不平衡,稍一有偏颇,稍有一些造作,你马上能觉知,这是真的。眼睛利了,心根也利了,感知力也利了,如此而已。但这绝对不是轻贱、不尊重别人的地方,这恰恰是我们喜悦踊跃的地方、安稳的地方、觉悟的地方。

所以你真正有个清净平等缘起了,你遇事安详,这是真实的。我们说就有福报了,你遇事就会觉悟。因为别人有一刹那的错失与过激,你马上就能体验到,你这感觉太直接了。你只要用清净平等的缘起习惯了,你习惯于这个作为了,不管他多大的人物,不管他多圣多凡,这是很厉害的,这太利了,你就觉悟的机会多,而不是自慢,也不是自卑,觉悟的机会多了,你遇事容易安详。

觉悟就是慧,我们安详就是福,福慧具足,两足尊。两足尊就是念佛人,念佛人就能得到清净的缘起、平等的缘起。平等缘起一定会遇事安详,遇事安详一定会有一个悟处,遇事就会明了,遇事明了就是你的慧,所以福慧就会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所以念佛人就是福慧具足。

这没有问题,这是逻辑推导,一加一等于二。

教法的缘起问题。释迦文佛在说弥陀这个教法中,不管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他深入地讲一个问题——清净平等这个缘起。所有的教典归结到十方众生也好,凡圣也好,都要往生彼国,往生彼国同得阿毗跋致,这是一个结果。十方众生、凡圣,这往生是同等的,利益是同等的,但身份绝对是千差万别的,来自的国土千差万别,身份千差万别,修与不修千差万别,但往生彼国同得阿毗跋致,所以给他一个名称:同志。

就是平等缘起,广大清净平等缘起,广大者无所不摄,同一回归,同得阿毗跋致,同证三不退,这个“同”就是清净平等。

这个缘起是真实的、广大的,是如实的面对一切众生的,所以这是“福慧两足尊”。很多经典说念佛人能受世间人的礼敬,天人的礼敬供养,实际这话猛一听你感觉是不是有点(过份)?不是!他是很如实的。因为你只要在清净平等缘起下你有一个运用了,你必然遇事安稳,你遇事必然明了。因为你用不动的心智、平等的心智来审观任何事情,有一点动静你马上能觉察。

我们要说“诸法因缘生”,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没有爱憎,也没有凡圣,分别心都很淡。但要假设人一张嘴好坏、高低、功德大小,你马上就知道这个人偏颇在某个地方了,你瞬间就可以体察到,再大的人物都没有问题。为什么?就在这个清净平等的镜子下,你一照就了知了,这是佛给我们一个眼睛——天眼、佛眼、法眼、慧眼,给了我们一个肉眼、简洁的肉眼,让我们看什么呢?用平等清净来衡量世间,这就是一个广大真实的缘起,其他的再变再化,万变不离其宗,你还变什么呢?你就安稳下来了。万变不离其宗,你就清晰了知它在变化的过程。

这个法就是大海,世尊在《无量寿经》讲此法如大海,就是百川必归。印光法师一讲就是“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他说这话一点都没有问题的。那我们能不能审视这个东西呢?你要审视习惯了,那我们就可以修一切法了。你学什么法都没有问题,不妨碍了。因为其本在这搁着,缘起在这搁着呢。

阿弥陀佛世尊在这立了三个愿,说以无诤为本,密行、密护、密证三乘。是这样一个概念。誓愿真实,虽是密,但这实际的内容在这儿呢。我们一般说表相的东西说显,内容说密,要是知道内容那就不叫密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清净平等觉念佛后面的内容,那也就没有什么可密的了。

你要是不知道内容,你说一句佛号念到底,一个经本读到底,那行不行?很多人都这么说,你问问他是不是读到底的人?他是不是佛号念到底的人?不要开玩笑。要是教导者做不到,那下边的人怎么做得到呢?我们不是在以讹传讹吗?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象银行给人贷款,你得有这笔款子,你给人家空头承诺:“来吧,我给你贷款”,人家到你那,你给人一张白纸让人走了,那行吗?你得有实质的意义与教法,要不然就太残酷了,这可是个大问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