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央视播出《佛教与科学》:探求因果的关系恰恰是科学发展的方向


   日期:2017/9/9 9: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1月23日晚,CCTV4《文明之旅》栏目播出《佛教与科学》,嘉宾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诺贝尔化学奖提名人)、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这是央视首次参加主办的佛教与科学电视论坛栏目,旨在为佛教与科学的文明交流互鉴搭建高端平台。探讨佛教与科学两大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该场论坛由央视刘芳菲女士担任主持,由净因法师团队具体执行。

  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认为:“宗教与科学之间,绝对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的对立,因为二者之中,一个是另一个的补充。”普朗克的观点,在国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影响。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功能互补型关系。

  节目片段:

  佛家讲的“因”与“果”,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理念?何为慈悲?慈悲中蕴含着怎样的大智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中的“空”指的究竟是什 么?转识成智、明辨是非,今天的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看清自己?《文明之旅》走进佛教名胜——无锡灵山梵宫,共同探讨佛家智慧,为您奉献第四届世界佛教 论坛特别节目!

  主持人刘芳菲:

  佛教与科学是矛盾的吗,她们可以放在一起讨论吗?

  楼宇烈教授:

  不矛盾的,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的,佛教是迷信这个说法值得推究,人们常常把佛教里因果报应说成是迷信,探求因果的关系,恰恰是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学都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出发,其实这个现象就是一个结果,然后我们就去追究它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所以佛教探寻因果关系和科学探寻因果关系他们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重要面对物质世界,一个更多面对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

  主持人刘芳菲:

  潘先生是科学和哲学博士,那么从你的角度来讲,你是怎样看待佛学和科学的关系的呢?

  潘宗光教授: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和科学很多地方两者是共通的,就像刚在楼宇烈教授讲的佛教因果关系,比如一个苹果,苹果肯定是从苹果种子种出来的,橘子是从橘子种子种出来的,而不会从梨子种子种出来,所以刚才的种子就是一个因,有什么样的因,就肯定结什么样的果,所以佛教因果是很自然的。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是因果反映出来的......

  潘宗光校长讲的几个例子非常有说服力,分享给大家:

  1. 我们当下头顶看到的那颗星星,由于光速的问题,实际应该是上亿年前照射过来的那颗星星,当下可能早已陨灭,由此证明,眼见并非为实;

  2.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是相对于速度而言的,速度快,时间就慢。证明如下,双胞胎兄弟,哥哥宇航员,坐飞船游历太空十年后回来,此时弟弟在地球已过二十年,相差了十年的岁月,哥哥更为年轻。所以,时间也并非我们日常认识的那样绝对;

  3. 鱼以为湖泊为整个世界,狮子以为陆地为整个世界,而人因为智慧高,了知湖泊与陆地都并行存在。(换而言之,告诉观众,我们现在认知的这个世界,和佛陀看到的世界,多么的不同);

  4. 佛陀两千多年前就宣说了,有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人们不相信,直到哥白尼发现了天体运行论,地球并非宇宙中心。

  .........

  本场电视论坛紧扣“同愿同行 交流互鉴”大会主题,围绕“因果”、“慈悲”和“空智”三个议题,探讨了因果是科学的根据,为什么做好事没善报是一种误读,时间和空间的虚幻性,爱因斯坦相对论与佛教观点的吻合,佛与菩萨是真正存在还是只是一种精神等等疑惑,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佛教与科学之间的文明交流对话,期盼通过现代科学与佛陀智慧的碰撞,引发人们深思。面对观众犀利的提问与疑惑,楼宇烈教授与潘宗光教授妙语连珠,令人茅塞顿开,大会主办方希望通过该场论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宗教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早在2015年10月11日晚,潘宗光教授就曾应邀在北京大学做了题为《佛教与科学》的专题讲座。潘宗光教授以科学家的深厚学养与宏阔视野,结合多年学修佛法的亲身经历,从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学的宇宙观、佛教与科学关系三方面,生动而客观地为大家阐述了他对佛教与科学及二者关系的理解与体悟。

  潘教授首先从佛教的缘起观说起。通过苹果种子结出苹果、孟母三迁等例子,启发我们一切因缘所生的万事万物及一切现象都会随着“缘”的变化而改变,这即是佛教所谓的“无常”;一切“因缘”产生的万事万物也不能单独存在,一定受周边的环境所影响,此即佛教所谓的“无我”。除了“无常”、“无我”,我们更需要理解佛陀教导的“空”。“空”作为宇宙的本体,没有确定的时间与空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没有大小的区别;“空”没有开始,亦没有终结,没有增加亦没有减少,不是有亦不是无;“空”亦不是独立存在,人的意识与宇宙本体不能分开。因此,学佛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要从学问上、理论上多了解“空”、“无常”和“无我”;另一方面更要从修行上以“空”的无分别心、包容心及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透过修心养性来体证“空”性,从而慢慢开显本身已有的智慧和慈悲。

  在科学方面,潘教授首先援引相对论、量子力学、弦论及M理论等前沿科学理论,逐一论证早期科学的唯物实在论是错误的。一切物质、空间与时间都不是实有和固定不变的;一切物质与现象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凝聚而产生出来的,会根据条件改变而有所变化,当条件分散物质与现象就会转变或消失。然后,潘教授通过大爆炸理论来讨论宇宙的起源问题,指出一切物质、空间与时间是无中生有的。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无,而是充满着一种神秘、但暂时不为人类所知和看到的暗能量。另一方面,潘教授引用“量子纠缠”的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不是独立客观的存在,而是受到人类意识的影响。人类的意识可以影响物体、环境与生活,甚至可以创造及改变我们所认识的世界。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越来越相信多重宇宙的存在,而每个宇宙的任何点都可能有不同的生命体,远远超越人类的想象。

  通过对比,潘教授归纳总结了他对佛教与科学之关系的体会。他指出,佛教是从宗教及教育两个角度认识宇宙,而科学则是根据理论与实验了解宇宙。所以,佛教与科学是殊途同归的。但是,现代科学对整个宇宙的了解还有很漫长的路去探索。佛学作为一种古代东方智慧体系,一种来自古印度、古中国先人对于世界奥秘的解读,其蕴含的缘起性空、无常、无我、色不异空、心法相应、一切唯心造等理念,与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有着相当程度的共鸣。潘教授特别提到,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曾以敬畏和震撼的心情说:“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另外,他指出,有些人批评佛教不科学,其实是参不透佛陀的道理,亦不明白科学对宇宙的了解与佛理的关系,而做出的不客观批评。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勃兴对传统宗教提出了挑战,同时科学技术滥用所造成的危害,又呼唤宗教在人生意义和伦理价值上的指导。佛教推崇理性,反对迷信,注重因果,一向支持科学技术发展。佛教与科学技术的对话,将促进对科学技术的深刻反思,发掘佛法在科学技术时代的独特价值,推动佛教随顺时代因缘而弘法利生,为当代科学与宗教的和谐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因果)(五明学佛网:学佛       因果)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