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省庵大师语录新白话版5 |
||
日期:2017/9/9 11: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与茅静远居士书 先前的三月下旬从四明返回,来访的居士,正好遇我外出,怅然离去。不久我回到回龙寺,又有一个多月了。因为有数位信众相劝要我讲《法华经》,我特意到杭州请经,所以能写信给您。居士您造桥的事完毕,可算是莫大的功德,但居士的心,好行善事没有厌倦,一善刚完,又作一善,美是美了,那生死大事怎么样呢?如果不觉得生死大事急迫,而勤勉不断地行善,所作的善事如须弥山一样大,都是生死的业缘,哪有终了的时候呢?善事越多,生死越广,一念的爱心,万劫都在缠缚,不可怕吗?居士对于世间的公案,早已参透,西方的净业,早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迫切,家里的俗缘放不下,人情去不掉,念佛心不专,为什么呢?难道是名根不断吗?或者爱念牵缠吗?对这两点,应当多加审察。如果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希望娑婆世界的解脱,极乐世界的往生就难了。不往生安养国(极乐世界)而想解脱生死,不解脱生死而想避免堕落,那又更难了。纵然是一生两生不失掉人身,能顶什么事?可叹啊!居士您的慧心如此明白犀利,家境如此丰足,后代如此贤能,事事如意,尚且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是天负人呢,还是人负天呢?不把念佛作为急事,而把世间小善作为急事,不把生死大事作为优先,而把人天福报作为优先,是不知先后啊。居士您虽然不求福而常作福,虽然想出离生死而反倒落入生死,都是由于不知道该缓行的在那里,该急需的在这里,结果是南辕北辙,退步求前进啊。居士您今天的要务,只应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再加上斋戒二字,尤其尽善尽美了。大概西方佛国,不是悠悠泛泛散漫善行能够达到的,万劫的生死,不是因循守旧懒惰懈怠能够解脱的。无常迅速,早晚就到,怎么能不为这事早作准备呢?老衲我认识的善知识很少,善知识中,可以说这事的尤其的少,除了居士一人,而能深深期望的还有谁呢?倘若不是因人废言,希望多加努力,如果说“我不能啊”,那也无可奈何了。 应赴说 有人问:“应赴(应邀讲法)的说法,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说:“古时候没有听说过啊。昔日白起是秦国大将时,坑埋杀死长平战败投降的士兵四十万,死后下地狱,到梁武帝时托梦给武帝,乞求救拔方法。武帝醒后与志公商量,志公说:‘听说大藏经中有水陆仪文一卷,按那上面的方法行持,可以救拔。’于是召集天下高僧,建水陆道场七天七夜,一时名僧都应邀参加。应赴的说法,大概从这时开始的。昔日佛在世时,是法布施的主角,用佛法教化众生,人间天上,莫不是按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顿教渐教秘教不定教)进行,依次调理成熟众生。他的弟子也是各自分别教化一方,发扬佛道。佛灭度后,阿难等结集三藏经典,流通法宝。到汉明帝时,佛法才传入震旦(中国),正法像法渐渐分化。无奈的是后世把佛法用来博取衣食的费用,使法王大宝,成为交易的工具。可叹啊真是奇怪!有人说:“佛法本来是救济人的,有人来求法,我答应他的请求,他用财布施,我用法布施,有什么不可以?假使人人清高绝俗,不去应赴,那就是杜绝众生求法的路,堵塞亡灵脱苦的门,哪里是菩萨的本心,诸佛的遗愿呢?”我说:“度众生的事,当然不是多事,但自己既然还没得度,怎么能度别人?譬如‘从井救人’(成语大意是救不了别人自己也危险),人我都淹死了。所以经上说:‘不能自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再说布施,是让别人获取的意思啊。现今我把法给别人,别人把钱财给我, 这是交易,哪里是布施?何况本来没有法给别人呢?就算有虔诚的功德,不能抵偿贪求财利的罪过,又何况未必有虔诚而得别人的利养,这是盗取施主的财物,又叫做欠债,戒律有明文规定,不是苛责太细。如今农夫用尽他们的体力,工匠辛苦他们的手脚,一粒米有百道工序,流汗多吃得少,用他们的血汗,为我饮食。我僧人十指不点水,百事不关心,诵经就说口酸,礼忏就说腰痛,没有恭敬心,没有惭愧意。那亡者在地狱中,盼望你度脱;施主在家宅内,盼望你延年。你怎么能安心坐着受用食物,却不想一想,有罪怎么办呢?不坐铁床喝铜汁(指下地狱),真是没有道理,自身堕落都顾不上,又怎么能救度众生呢?”有人问:“那么应赴的事,不可以做了吗?”我说:“不是说不可以做,而是说这事不容易啊。古时有瑜伽的事,那是登地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不是初发心凡夫适宜的。”有人问:“那么怎么做才可以呢?”我说:“实在不得已要应赴,那就有一说。应他人邀请,生起难遭难遇的念想;到别人家,生起他家是道场的念想;面对经典,就如面对佛的念想;念诵文字,思索含义,然后行事,然后实践,必须要身与口相应,口与心相应,不昏沉,不散乱,不懈怠,不厌不倦,不贪求,不算计利益,知因知果,知惭知愧,兢兢地,业业地,就如过大川履薄冰啊。如果是这样那不期待度众生而自然得度,不期待利益他人而自然利益。孔子说:‘禄在其中矣。’(意思是想得到的自然就在其中)自己既然得度,他人也是一样。如果是拉风箱的时候却看经,舂大米的时候却礼忏,身体对着尊像而眼看别处,口里诵着佛文而心存妄念,那我见他吃信众的供养,就同吃铁丸一样(铁丸地狱);身上穿着袈裟,就同穿铁片一样(铁鍱地狱)。如果是这样就不用等到死后堕落,现在就早已堕落;不用等到未来受苦,现在就已经受无量大苦。《宝梁经》说:‘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无唾处(意思是没有供养了)。’明明白白的文字,可以作为警言了,慎重啊。”提问的人惭服走了。我因此记录这些话,成为“应赴说”。 然指问辩 有客人问省庵说:“然指(燃烧手指)的做法,起源于佛家,以前的祖师有赞成有不赞成的,好恶不一,是非不定。愿您的话能解除疑惑。”省庵说:“问得好啊。这固然是关系到佛教,但人世情理上也容易疑惑啊。不理论清楚,那是非邪正,如何判断?好恶赞毁,未免偏颇了。现今为你总结古今,分析差别,大略有六种,供你参考。所谓六种差别:一是内外邪正的差别。二是儒释立教的差别。三是大小开遮(许可与阻止)的差别。四是祖师宗趣的差别。五是圣凡因果的差别。六是心行是非的差别。知道这六种差别,那是非邪正,就了如指掌,不再有疑惑了。那么迷惑缘起的正理,执着断常的邪见,投灰事火(外道),五热炙身(外道),用这种苦因,希望得到乐果,这就是外道为什么是外道的缘故啊。内修理观为正行,外借苦行为助缘,或点一香,或燃一指。用这样的方式坚定他的誓愿,宏大他的心志,身见既然破除,我执也就忘掉,这就是内教(佛教)为什么是正信的缘故啊。儒教主要是治身,身是父母的遗体,固然应当保持完好,一旦有毁伤,就是不孝。佛教主要治心,心是万物的主宰,身不过是四大(地水火风)暂时和合,用来供佛,就是破执着灭罪业,保着身体暂时安乐,就是虚生浪死。这就是儒家佛家立教为什么有差别啊。小乘戒律中,燃指是犯吉罗罪的,大乘明确说‘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因为小乘只求自利,所以必须如法保全身体,大乘贵在利益他人,所以忘身为法,这就是大小开遮为什么有差别啊。南山律师(道宣律师)依大乘的宗旨,深加赞叹;义净三藏根据小乘的宗旨,横加贬斥,至于荆溪(唐高僧)、永明(宋高僧)、慈云(宋高僧)、法智(宋高僧),或者辩论阐扬,或者亲身实践,后来学人取信他们没有疑惑吧。只是近代的云栖大师(净土八祖莲池大师),却不许可,大概是怕末流狂妄的人,容易流入邪僻,所以是方便说为了救护一时。一种是抑制一种是宣扬,各有各的意义,这就是祖师宗趣为什么有差别啊。《法华经》是说明一切众生喜见菩萨,顿时愿舍一身,又烧两臂,发誓愿后,两臂复原,这是得忍大士的现果啊。《梵网经》是说明新学菩萨千里远来,师长应如法开示苦行,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就不是出家菩萨,这是初发心受戒的远因啊。这就是圣凡因果为什么有差别啊。今天的人如果能内在发大心,外在依三宝,一心破除障碍,努力专志在菩提上,那么罪业消灭福报生起,功德没有浪费。如果是内在辜负自己,外在贪图名利,因此鼓惑庸人愚民,招来供养,那就是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人本来就有做事相同而心里动机不同的,不可不察啊。这就是心行是非为什么有差别啊。”客人说:“那么这样的差别,可以融通吗?”我说:“可以。由外知道内,那外就是内助,因邪转入正,那邪就是正缘。经上说:‘外道所说,皆是佛语。’所以‘遍行外道’、‘胜热婆罗门’都是善财的老师,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佛时不良比丘)都是如来的伴侣。如此邪正融通,哪里不可以呢?儒家佛家两教,看其中表现有差异,论其中道理却是相同。所以泰伯(周朝贤人)断发让位,孔子称他是至德,比干(商纣王的叔叔)剖自己的心,《鲁论》赞美他是仁。那么儒家佛家从来没有过不同啊。大小三乘(菩萨大乘缘觉中乘声闻小乘),都是佛说的,只是随各人根机不同,或开启或制约。但是小乘是因大乘才有的,权法是因实法才有的,没有实法那权法从哪里来?没有大乘那小乘也不会存在。理没有两样,这是不需要融通的啊。宗门派别的不同,自然是人间老师的见解不同,哪里关系到教理的差异啊。如二人见月亮,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各自随人去。月亮没有二个方向,是见的人有东西方向而已。圣凡虽然有差别,但是因包含果海,果透彻因源,因果本来就是融通的,又哪里有差别可论呢?至于心正事就正,心邪法就邪,邪与正在心,不是在事相上。但是翻掌覆掌,本来没有两只手,念头生起念头消失,哪里有二颗心作用呢?这是不必融通的啊。如上面所说的异同,不可以偏执哪一边,如果执着那异,那就要起争端,如果执着那同,那就漫无分别。那么怎么办才好呢?也必须知道异同都是由于一心,一心本来没有异同,虽然没有异同,异同分明就在。这才是正解,愿您用心体会吧。”客人说:“说得痛快啊,从未听到过。但还有一点疑问,希望为我解释。我听说烧身臂指,是得忍大士的做为,不是初发心菩萨的境界,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梵网经》中说明的行法,本来是为初发心,所以经中只说新学菩萨,不说得忍。因为新学大士,誓愿没有坚定,心志没有开阔,所以借师长作为开道,苦行作为鞭䇿,这样可以成就受戒的增上缘罢了。如果必定要得忍大士才可以,那出家受戒的就少了。今天的人受戒,莫不是燃香供佛,因为本来出自《梵网经》,那身上燃香燃指,同样是苦行,但大小不同而已。如果初发心的菩萨不许燃指,那也不许燃香,不许受戒了。有这样的道理吗?”客人说:“如上面的分析,我听明白了。不知出家人应当先怎么做?是一定要烧,还是暂缓?假使不烧,是不是犯戒?”回答:“出家的人,应当先明白理观,后来的事行,就有方向的不同。功德没有白费的,如果理观不明白,只是行苦行,想要有功德,终究没有实际利益。烧与不烧,各随人意,经上虽然劝人,不烧也不算有罪,但不可以故意违背佛语妄自产生异见,致使妨碍行门,阻挡他人的胜善。初发心的人,又不可不知啊。”客人礼拜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