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显法师:顺教无违


   日期:2017/9/11 15: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同修请问:《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他问这段话是不是告诉我们,应当要先孝顺父母才算是持戒?

  答:你依文解义的解释方式是错误的。《梵网经》是鸠摩罗什大师口诵出来的,原来的菩萨律藏没有因缘到中国来,是鸠摩罗什大师发慈悲心,把菩萨戒的戒相默背出来,大家今天才有因缘听到《梵网菩萨戒》。《梵网菩萨戒》是一乘了义的经典,所说的都是众生心性本具的戒相、本具的律仪,不从心外而得。是释迦牟尼佛善巧方便,用众生最能体会的感觉,就是你跟你父母之间亲密的感受来形容,教导大家,作为佛弟子应怎样持戒,怎样随顺佛陀的教诲。所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就是要我们用孝顺父母随顺无违的这种心,来随顺师僧三宝,随顺自己的和尚,随顺佛门清净的律仪,随顺佛陀的教诲,这样「孝」才称之为戒,这是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的人情见非常深重,一看到孝顺两个字,马上就给它标个逗点,强调要孝顺,当然,不管有没有受戒,或是有没有学佛,孝顺都是应该的、是正常的。但不是说在经典看到孝顺父母,或是孝顺这两个字,就马上把它导到世间法去,那你的观念是错误的。要清楚这一部经是菩萨戒,「菩萨」是觉有情,一般人是因为父母及自己的业力,发生YIN欲心,所以来这世界受生。这世间受生不出胎、卵、湿、化。菩萨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是随顺如来的教法而成就菩萨的,不是欲爱所生。所以把菩萨戒解成世间的欲爱,那是罪过无边,刚才断句的方式,是依贤首国师的批注《梵网经菩萨戒疏》,是祖师断的句读,他是华严宗真正有大成就的国师。像现在道场和尚上殿,那仪式就是从贤首国师开始有的,他的智慧非常高,无人能及。所以讲经、看经典都要有凭有据,所以应当是一整句「孝顺至道之法」,这个「孝」才称之为戒,不然不能算是菩萨戒,也不能防非止恶。后面讲的「亦名制止」,制止就是能够防非止恶,是戒律可以防非止恶。大家要用孝顺之心,来随顺佛教,对于贤首国师讲的法顺教无违,要随顺佛陀的教诲,无有丝毫违背,就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师僧三宝,所以叫「孝顺至道之法」。

  不是说受了菩萨戒,要先孝顺父母才叫做受戒。要知道怎么样才算是得菩萨戒,《菩萨戒经》讲:「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这「法师」不是讲经台上的那位法师,这法师是指释迦牟尼佛,「戒」是佛说的,你要能解,心能够离相,那才叫做真正受戒,不然,用你的世间意、世间心,来看大乘菩萨戒,还解成世间法,这就不能受戒。所以要晓得「菩萨」不是世间欲爱所生,不是讲一般人心里面所想象的,别以为孝顺你们的父母就得菩萨戒,以为这样就是菩萨戒的基础,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你认为佛法里讲的就是要孝顺父母,那是你的情见太重了,所以看到什么,都会想到世间法,佛法也因此才会衰败、灭亡。是谁灭的?都是四众弟子的问题。如来以一乘实相印而说法,因此所有的法要以「一实相」来印可。要看你所解的法、所解的这些观念、知见,能不能跟一实相相应?如果不相应,那只是世间的情见,应该要马上舍弃掉。如果说要孝顺父母才算是得戒、才算是持戒,那父母双亡的人能不能受戒?所以要清楚,大乘佛法不是建立在世间生灭法之上。大乘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属世间有相、不属世间生灭法。大乘基础是在于心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作佛。《梵网经》讲:「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一切有心者」就是指六道十法界一切众生,不是只有人道!菩萨戒它是通十法界,所以解经要全面性了解,不能只看文字就依文解义,说学《弟子规》、《三字经》就是持菩萨戒,甚至说这些世间法就是菩萨戒的基础!要是祖师在世就会修理这些人,像禅宗祖师:德山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学人一个的问题都还没问完,他就让你吃棒子了,因为你的问题就是你心在动,所以打妄想,心动与道就不相应,何况是世间的知见或是情见。这一定要清楚,不能看到经典讲到要「孝顺父母」这四个字,就马上把它导入世间法去,认为菩萨心地戒是建立在世间的孝道上,那是不对的。

  「菩萨心地戒」是建立在心地上,这几个字已经非常的清楚,「心地」是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只是这清净心被无明烦恼覆盖住,所以妄有我相、人相,显现有家亲眷属、有父母、朋友、同事,这些都是无明幻现。大家今天学佛了,就要把心里面的这念执着放下,转成一心念佛,那么真如本性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梵网经》说是菩萨心地戒,就是这个道理。菩萨的行为是依佛性而起的,不是依世间心而起的,它是觉悟心不是迷惑心,是不具四相的,有四相都是迷惑颠倒,没有觉悟。

  想要学菩萨戒、持菩萨戒,对于心性要能够明白,对心性不明了,就没办法受持大乘佛法。即使你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或是六重二十八轻戒都持得很好,那也都是有相的,没有见性是没有办法真正成就的。所以心性之法非常重要,你一旦了解了,学佛就不会走错路。就像天台宗所讲的无师智,「无师智」就是没有老师你也能够修行,这智慧不是老师教给你的,而是你自性本具,也就是佛门常讲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有这个智慧,那无论你修什么行、学什么法门,你都能够得大自在、得大解脱,绝对不会迷在事相上,不会随顺你的世情、随顺你世间的欲望。无论是禅宗、是净宗,历代祖师统统都是这样教学人。净土宗的祖师讲:「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是告诉我们:所有的法门以明白心性最为重要。所有的行门能使你心清净最为重要,而明心之要则无如念佛,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所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净宗祖师教大家的,祖师都是大善知识。希望每位同修要能够知道,不要依文解义,更不要以世间心解佛经,否则三世佛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