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全新解读净土法门


   日期:2017/9/16 8: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兴到衰的过程,文明也不例外。当一个星球文明普遍衰落,全新文明就会诞生,从此开启全新文明之旅。当下,不论是传统,还是东西方,在各个领域,脱离根本的现象极其普遍,有的虽然在说,但是不见实质。以佛教为例,对净土法门的解读就严重脱离本质。所以本文将对净土法门从全新的视角予以全新解读,赋予净土法门全新内涵。

  净土法门做为佛教末法时期的重要法门,净土法门一直把念佛的“念”字,解读成念诵,而把佛只当成一个名词去读诵,这样就完全脱离了净土法门的实质。“念”字,不单单是诵读,也不是简单地念阿弥陀佛。真正的念佛是心心相印,与佛相应的意思。佛是具足种种的美德,佛是具有透彻、圆满认知的解脱。真正与佛相应,与心相应,才是与净土相应。净土也并不仅仅指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也不是只念阿弥陀佛。真正的净土法门是:心念与十方诸佛相呼应。如果只是简单念诵,过后,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该发脾气,还发脾气;该想坏事,还在想。即使念一万遍,也没有意义。

  接下来说一说与净土法门息息相关的另一个话题:往生。

  往生是众多学佛者追求的理想目标。当下社会上,人们对往生的解读是这样的:认为人死后灵魂去了极乐世界。事实果真如此吗?灵魂是什么?灵魂是生命的本质吗?那么到底是什么去了极乐世界呢?

  往生,不是某个人去了极乐世界,也不是灵魂去了极乐世界,因为肉体与灵魂都是这方世界产生的载体,是要随着死亡而分解的。那么是什么去了极乐世界呢?是慈悲,是大愿,是大行,等等。因为净土容纳的是精华、是本质,是慈悲、是仁爱、是境界,是善良、是大愿、大智、大勇等等美好品性,是能与阿弥陀佛48大愿相应的态度。灵魂只是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意识又依附于大脑而存在,同时又是大脑的功能。所谓的灵魂、三魂七魄等等也只是意识的不同表现。重要的是:意识会随着大脑死亡而消散,所以它们不是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么简单的科学常识却被很多人忽视,实在是可惜!

  真正往生不是奔向目标,而是生命本质的运行过程。生命不单单是目标,而且还有来处,如果只强调目标,就把来处断了,就把生命的过程中断了。抛开来处,只看前方,这种眼光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研究生命一定要看到生命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不单单是人的一生,人生不过是前进过程中的一个相状,当需要时,做为“我”的这个人身就临时组合了。当需要完成时,这个人的信息就全部解体,又回归于原始状态,等待着下一次机会,这才是修行的真相。所以说:人不是简单的成为人,而是责任和使命的需要。

  净土法门的另一种观点:带业往生的诠释。

  每个人都会因所作所为不同,境遇和果报就不同,所以说:带业往生是正确的,但往生不一定是极乐世界。命由己造,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所谓的六道划分也与生命形态无关,而是与所做的事有关。畜牲干了人事,也叫人道;人做了畜牲事,就是畜牲道。所以说:生命形态与一个生命真正品性没有关系,真正属于生命的是品行、是道德、是境界等等。生命与生命之间,有的是物质世界相同,而精神世界不同;有的是精神世界相同,而物质世界不同。就像人,同在一个物质空间,但精神世界不同。所以往生不一定是极乐世界,而是与其心性和果报相适应。但是当下受苦,不代表未来还受苦,因为心性转变升华后,化尽过去恶业之后,就开始享受善业的果报了。

  对于带业往生,净土法门法师是这样解读的: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都还不圆满,也能往生净土,所以得出结论:不论带什么业都可以往生净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只要被录取的大学生有缺点,哪怕是微不足道,那么其他学生,即使有再大的缺点,也应该录取。这是什么逻辑?诸大菩萨往生净土是源于伟大的心性,纵有一点不透彻,但也不会伤害众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观点的误导性太大。因为这种观点会使人误认为:往生是件很容易的事,因此而产生懈怠,甚至是依赖。一旦发现错了,想回头则为时已晚,所以不能不谨慎对待。

  不仅如此,净土法门法师还说:如果不带业,哪来的品级差异。如果不带业,那么阿弥陀佛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并且说:带业才有指望,不带业则没有指望。

  说的多么没有底气,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十足的信心。然而对于品级的解读则令人失望。什么是品级?品级是与净土相应的种种美德,而不是恶习。净土容纳的是精华,而不是垃圾。能有这样的说法,只能说:不明净土实质,以及往生真相。

  说到带业往生,在这里有必要说说:业。

  业,分功德业和福德业。功德是由心性决定的,福德是做事产生的后果。以前做错了,今生的福德就不是正福德,就得受苦、遭罪。如果以前行为正确,那么当下就是善报。

  人们常说的消业:是指消除恶业。那么该如何消业呢?一是承担消业,二是改命防业。先说改命防业。

  改命防业:就是改变命运,防止再造恶业。当人的心性转变升华之后,就可防止无量无边恶业再度发生,这才是真正彻底的消业。比如:一个人在善知识(是指对宇宙、世界、社会、生命等都有正确解读的人)的教导下,重新认识了宇宙人生,发现错误之后,以后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就消除后来的无量无边罪业。以后不再犯,但不代表以前的恶业不接受惩罚,而需要承担来消除罪业,这就是承担消业。

  当下一些人存在的2个大重大误区:

  一个是:认为抄经、助印经书、建庙、吃素、放生、供灯、给佛像贴金等等功德无量或最大。

  是否有功德,不在于以上种种表面行为,而在于心性是否改变和升华。就像达摩大师说梁武帝:建庙再多也没有功德一样。做事是否有功德,不能只看表面行为,而要看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动机。比如:有人求财,有人求平安,有人求健康等等,更有甚者,求神佛庇护其违法犯罪不被发现等等。这些人不论表面上做了什么,都没有功德。不仅如此,还可能造下恶业。

  比如:你捐的钱,要看被怎样使用,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没有被正用,而是被用于挥霍享受,就助长了贪婪,滋养了蚊虫,他们的坠落和造业,有你的一分助力,在这件事上,你们就是共犯,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且不说当下的寺院上市,和尚名车等等,4年前的某些寺院,一般和尚用的都是名牌鞋和名牌手机等。基本生活保障,无可厚非,问题是钱来自十方众生的捐赠,并且在中国还有许多贫困地区,如果能节省一些为偏远山区的居民和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所需,承担一分社会责任,真正体现佛菩萨的慈悲与大爱。不是很好吗?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念佛、念经、念咒、助印经书、建庙,造佛像等等,可以消业灭罪。一个人即使改恶从善,也不能把以前的罪业一笔勾销,不论是谁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承担了叫消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就像犯法的人,即使认罪态度再好,并能真心忏悔,也要接受相应惩罚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吸取教训,从而引以为戒。

  可能有人会说:可以靠佛菩萨慈悲力量来消灾灭罪。现实中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在这里要问一句:这样对受害者公平吗?是佛菩萨不懂因果,还是圣人不主持公道?难道规律法则允许违规者逍遥法外?!于是,就引出下面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打点。有人为了逃避罪责而不受惩罚,于是给佛菩萨烧香、上供,甚至烧纸等等,以求法外开恩。这算什么?不是典型的行贿吗!真是与时俱进啊!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给好处,就可以网开一面。把圣人当成了可以徇私枉法的贪官,这对圣人是多么大的误解和亵渎!如果圣人也如贪官一样,那么学佛还有意义吗?!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命运靠自己把握,如果不能自律,谁也保护不了,圣人不会徇私枉法,更不会偏袒放纵。

  不论是人生,还是修行、消业灭罪,以及社会治理等等,都是解决心的问题。心,不但是问题的根本,而且是生命等级和境界的决定因素。所以真正要戒的也是心,而不是行为。不是做什么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样的心去做。如此一来,问题就被简单化。真正的文化就是以心为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外道和邪见则是想方设法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当下社会,注重表面行为、脱离实际空谈理论、谈玄说妙、夸大神功异能等等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是末法的标志,同时也是苦难与混乱的根源。但是物极必反,天无绝人之路。黑暗深重,预示着曙光将要来临。

  历史踏着悠闲的脚步,款款向前,规律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演绎着新与旧的交响曲。时代需要和谐的阳光,爱与责任就会降临,它带给人类的将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思想,它系统完整,同时兼具适应性、融合性、可检验性等等特点,它将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带给世人光明和希望,带给世界和谐与美好。净土法门的全新解读,就是全新文明绽放的智慧之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