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从菩萨现居士和宰官身说法说居士学佛的责任


   日期:2017/9/18 10: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普门品》云:“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此句说的是,应该以居士的身相得度的众生,观世音菩萨就会现出居士身来为他讲说对应的法;应该以官吏身相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会现官吏身而为此类众生讲法。

  关于观世音菩萨现居士和宰官身说法,我们可以在《楞严经》中看到更详细的描述:“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此句的意思是,如果有这样的众生,喜欢言谈一些经典法句,并以清净行持自居,观世音菩萨就会在他前面现居士身来为他讲法,帮助他成就居士;如果有众生喜欢指点江山,管治城县,观世音菩萨出现在他的面前,现出官吏的身相来为他讲法,帮助他成就。

  1.什么是宰官身?

  宰在中国出现较早,古代有太宰、太牢等官位,一般来说宰还是官位比较高的,我们习惯用官吏来做代表,官是代表主事的官员,吏是干活的小吏,所以有刀笔小吏一词,而“官吏”就囊括了从上到下的官员了。古印度是种族制度很严苛的,能做官的种族数量很少,就算做很小的官员也需要对应的种族,所以经文用宰来代替对应种族的职业待遇,这个情况在中国也有发生,但不是以先天种族分阶级和以后的职业,而是有爵位、门阀、家族的世袭。

  比如周建国后册封公孙尚到了姜地,因公孙尚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子牙,所以从封地得姓氏,后来他就有了姜子牙的名字。而公孙并不是姓氏,是代表家族关系的,也就是他是某个被册封的王的孙子(非嫡孙),所以叫很多人叫公孙什么什么的,后来就形成了一个复姓。随后姜子牙的后代在姜地繁衍生息,在现在的山东那片,然后就可以选择嫡子来世袭爵位,嫡子的嫡子继续世袭爵位,那个不是嫡子的孩子,后代就只能作为公子、公孙,而不能叫做世子了。

  在很长一段历史里世袭爵位,把官员的位置霸占的牢牢的,不是出身名门的人,就算有学识、有见地、有才干,也不可能被重用,所以古代也一直在努力对抗这种局面。在汉出现了举孝廉的制度,如果大家听到某人有孝名,或者很廉洁自律,可以举荐他做官,核对无误后也会给他对应的职位。在此之前有才干的唯一出路就是做某名族的幕僚,这个局面直到隋朝打破了,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兼公务员考试。科举制度真正的为出身寒门的人提供了一条报效国恩的路,到后来因为种种的历史因素,这个事情就变质了,变成了八股文,要去做非常生僻而又没有实际意义的骈文,这就和古人提倡的五书大相径庭了,那时候还讲骑马、赶车、射箭的学习,可推行八股文考试了,就不再提这些了,就出现了范进中举这样的事情,也出现了很多人屡试不第的局面。考试的这种模式虽然被各种诟病,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更完美的选拔人才的可执行的更好的标准。

  在古时有一个阶段是以做官为耻的,所以就出现了不孝有三,第一不孝:父母有错,而不能规劝,令父母英名受损,这是第一大不孝;第二不孝是,家穷亲老,不仕而养,就是家里也很穷了,亲人也老了,就算你有气节有才干,不想去做官员去养活家人,这是第二不孝;第三不孝就是无后,这个无后,往往被我们理解为没有后代子孙,导致断子绝孙的情况,断了烟火了,可是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古圣贤绝对不可能低端到这个层面;这个无后是,你的才识、学问、德行、素养没有人继承,所以第三不孝就是:父母的美德,我们没有继承下来,没有传递下去,这是第三不孝。

  所以现在来看,我们很多人都各种不孝了,有的人说孝顺孝顺要顺,那就错了,违背了第一大不孝的原则,亲人有错,你不去劝,名节受损,这是对不起列祖列宗的大事,可是现在人几乎是不去劝,因为被所谓的孝顺的顺给误导了。还有就是嫌父母唠叨,说的都是废话,不能继承父母的美德,导致德行上的无后。

  不做官养活家里,这个我们现在不容易理解,现在觉得做官还不错,但古代做官要催租啊,要去催粮,催税,古时生产力低,而税负很高,还要抓派劳役、兵役、工役等等,这事绝对是得罪人的大活,而且民众那么苦,自己还要去逼迫催促,所以但凡有点骨气的人都是不肯做这样的官。但是就算这样,家里情况不好,你也要折下你的腰杆,不然就不孝了。

  2.怎么才能做官呢?

  怎么才能做官呢?比如说诸葛亮做了《隆中对》,他不出茅庐就把刘备蒙得滴溜溜乱转,可是为什么诸葛亮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在家种地就能知道天下大事?那是因为他的两个兄弟在两个地方做官,所以他才能知道魏的情况,知道吴的细节,才能搞出鼎足的设想来。所以你想当官那就要有一个全局意识了,如《耳根圆通》里提到的指点江山了。

  如果眼睛很狭窄的只看眼前的利益,就不适合做官了,要看到全局的发展,看到各个细节的配合,看到各个行业的状态,从而能有一个拿捏和调控,这是做官的基础素质了。所以要学习,读了一本书,你怎么看这部书?怎么用这部书?怎么转化为生产力?这和我常常提的《佛教框架体系》是一样的概念了,我们学佛了,要对佛法、佛教、佛有一个全局的理解,如果只是眼看丁点大的地方,这个全局性就很难建立。据科学观察发现:一个人大概五岁左右,他的大体架构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余下的就是填充砖瓦的细节了。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全局性”是一个硬伤,小的时候忽略了这个方面的建立,长大了,基础架构形成并越来越顽固了,再想推倒原来的狭小建筑,重新构建一个庞大的建筑,这不是一个小工程。但不破不立啊,你固有的思维模式不被打破,你新的思维格局就不可能建立。

  所以学佛会有一阶段非常苦恼的时期,就是你但凡一点点的小妄想,都要被打碎,让你不敢有一点执着,但凡一起执着,马上就被打脸,知道痛了,明白怎么回事了,就不敢再执着了。可是这个放下执着的过程很艰难啊,就像猫喜欢吃鱼是天性,在猫前摆出鱼和别的,你要让猫选不吃鱼,这个就是破执着的难度。

  3.什么是居士、优婆塞、优婆夷?

  居士这个词也是中国古而有之的,是代表雅士的意思,比如某人的号叫什么什么居士的,不是展现他学佛,而是展现雅意的意思。而雅的标准也随时代而有不同,所以某个时代以不做官为雅,如东床快婿这样的不争为雅,如聚集在山林里唱歌做诗为雅,到唐宋以学佛为雅,以肥为雅,以胡服骑射为雅,以梅花妆为雅,到宋代后以瘦金文为雅,时代不同标准也不同。

  佛教进入中国,居士一词几乎就被佛教霸占了,成为佛教的专属名词。在家修行的人被称谓居士。所以在家学道教的也可以称谓居士。居士学什么东西?《耳根圆通》给出的是“爱谈名言,清净自居。”

  有的人把居士理解为优婆塞、优婆夷,粗暴理解是没什么大毛病,但普门品后面提到了优婆塞、优婆夷,就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这和居士是有差别的。居士并没有深入到优婆塞、优婆夷这个层面,这两个再不怎么样也是算佛的信徒受众的。在佛陀宣讲其他佛陀的事情时,提到四众就包括了:出家的比丘;没有受足戒的沙弥;和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一共四类是佛的四众弟子。但释迦佛破天荒的收了女众出家,所以四众就另有对应了,如果细化就不止是四众了: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学法女、优婆塞、优婆夷!这就七众了。所以可以粗暴的理解居士的信学层面低于优婆塞的,在《阿含经》里有人来问在家怎么修,佛陀回答了《居士八法》,各位可以自己百度看居士八法都是什么,这八法分为现世利益的四法和未来利益的四法,仅是涉及到现世和来世的利益,没有涉及到出轮回的层面。

  4.作为佛弟子就要为出轮回而努力

  在经文里佛陀千叮咛万嘱咐的要大家出轮回,永取涅槃,常驻快乐!我们学佛就应该理解佛的苦心,明白佛陀这样说的意思是让我们出轮回。所以那些不出轮回的,不能出轮回的,不为出轮回努力的所谓学佛人,很难叫优婆塞、优婆夷,就更不能叫佛弟子了。最多就是佛教知识的爱好者水平,这个水准也确实没办法考虑出轮回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觉受、有情绪的三有众生,我们刚性需求是出轮回啊,不是在轮回里受苦煎熬,不是要在轮回里被逼迫。

  所以一切有情众生最最根本的愿望一定是离苦得乐,但离苦得乐就有无漏和有漏的两种了。所谓有漏就是不究竟的,就像从地狱道跑出来了,投生人道了,是得了离苦,相比地狱,人道也确实还可以算快乐,可人寿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然后还要继续轮回,这个情况就是有漏的离苦得乐;包括投生天道也是有漏的离苦得乐。

  无漏的离苦得乐怎么得?只有出轮回才能满足彻底的、无漏的离苦得乐,就算以后做菩萨又倒驾慈航,主动的参与的轮回,在人世间做工作,可是那个时候菩萨在人世间的种种他没有痛苦,没有逼迫,所受种种也都是做个样子给人表法演戏罢了,这就自在了,就是游戏神通了。所以对真学佛的人而言:出轮回一定是要做为第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去完成!就算在家修行,你有正确的方向,有清晰的方法,还有高效的保障,出轮回也不难。

  佛教讲平等观,既然大家都是相同的,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你可以出轮回?我不可以?同样的道理,既然是平等的,为什么你能发菩提心、能有慈悲心?而我就一定没有?既然你可以有,我也当然可以有,从本质上没什么差别可言。各位记得这个平等观啊,他可以的,我也可以,他可以修行有一个结果,我也可以;他可以做恶下了地狱,我也可以;他可以轮回受了大的逼迫苦恼煎熬,我也可以。

  所以这三十二应身,其实就是三十二个“我也可以”,那就看各位想做什么了?所以才说:你的愿才最重要!这个愿不是说我要救度众生等等的这种愿,而是你想如何、你希望如何、你要如何?这个你想、你要、你希望的部分还要加上一个多强烈的动力和理由,也就是这个愿的迫切性。所以当我们的某个愿很迫切,那么就要优先满足,以自己的心念行为去满足这个愿,而人较为近视眼,很难看到生死那么长,所以对出轮回的刚性需求了解的不够明确,这就导致学佛的效果会打折扣了。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客《普门品析7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