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生的法则诲人之宝典之对《了凡四训》的认识与感悟


   日期:2017/9/18 15: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的法则 诲人之宝典——对《了凡四训》的认识与感悟

  很多年以前就看过《了凡四训》这本书,可能是工件太忙,没有能够深入地去研读,加上当时还年青,人生阅历不够,对书中的内容不太理解,因而感受、体会不深,也没有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好在近年来有些闲暇时间,重新拿起书来认真地研读,同时还参阅了智然的《了凡生意经》和吴文新、朱康有的《了凡四训与共产党人的信仰自觉》,才有了一些体会,并结合当下的精神写了一些文章,所幸还被一些报刊、网站采用。其余数篇分列于后,敬请批评指教。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写给其后世子女的家训,主要是其结合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的,涉及认知命运,明辨善恶,改过迁善,概括地讲就是阐述如何修身立命。说到底,它是一本关于人生与命运的书,谈的都是学习、工作和生活,过去、现在和未来,或者说,就是教给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知过改过、积德行善、修养谦德,遇到人生困惑和问题时,应该怎么去做,用什么样的心态,以什么样的行动去处理问题。《了凡四训》是节选自袁了凡不同时期的四部著作,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在晚年总结人生经验以训诫儿子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出自袁了凡早年所著《祈嗣真诠》中的两篇“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谦德之效”是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篇文章逐渐被后人称为《袁了凡先生四训》,即今天的《了凡四训》。“立命之学”,主要是袁了凡自己的人生所历、所感、所思、所悟,详尽阐述其“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命运观;“改过之法”,讲述如何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改正错误的方法,主张通过存善心而发“耻心”“畏心”和“勇心”及在事相、道理、心念不同层次来力行改过;“积善之方”,首先通过大量实例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然后条分缕析善的不同形式和实质及“善行”不同类型,形成对“善”的深刻完整的解行体系;“谦德之效”,以“天道”为例证说明“人道”抑满扶谦的道理,劝诫人们要虚怀若谷,待人谦逊、恭敬。最后强调“抬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的理论主旨。

  虽然这本书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蕴涵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善书”,深受名人志士的推崇和普通百姓的欢迎。比如,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就极力提倡,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敬佩之至的晚清中兴四大臣之首的曾国藩,就曾要求其子女要将《了凡四训》读上百遍。儒家侧重做事,法家倡导治世,道家侧重做人,佛家关注生死与修心。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劝善书,其精华在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告诫世人要靠自己的后天努力驾驭天命,自塑命运,而改变命运的关键和根本在于为善利他、慎独修德;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是要积善积德、谦恭卑下,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显然,了凡有着清醒而深刻的道德自觉,对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等有着深切的体悟和认肯,希望能够引导后人走上行善修德、做命运主人的人生正道。

  立命之学。“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关于“立命之学”的最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人生经历及被命运所拘,但命运究竟如何能够改变?云谷禅师给予了精确的指导。天地父母已经给了我“命”,还要什么命不命的?“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随顺这种命运的摆布,一生空过。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后来,了凡先生得到云谷禅师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且无子”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这一切主要得益于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命由我作”就是要求一个人要通达明了,知道一生的甘苦顺逆,怨天尤人是徒劳无益的,要躬身反省,不论是在求内在的德行,还是求外在的资生之具,我们都要反躬自省去探求。人只有经常的自我反省,只有反省才能进步,才能充实自己的德行。“福自己求”就是要走出心为行役,迷失方向,一旦求之不得,就认为“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的悲观绝望,向内求,向善作,才能获得福报,改变命运。“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当下,对命运的认识,总体上有三种说法:“我命在天不在己”“我命在己不在天”“我命在天亦在己”。我感到第一、第二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第三种说法比较全面客观。因为。第一、第二种说法是强调了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前者只强调了先天的因素,忽视了后天的努力,是典型的“命由天定”;后者只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却忽视了先天的因素,是典型的“我命在己”。而第三种说法,则比较科学全面,人的生命首先得益于先天因素,即一个人的出生所秉持的天地、时间地点环境、父母及家庭环境,所谓“我命由天”;但一旦来到世间,成为一个社会人之后,不能完全依赖先天因素,必须融入社会,努力奋斗,创造前程,即是“后天的命运”由自己来创造,“福自己求”。这种说法,既不过分强调先天因素,更不忽视后天的努力,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是先天与后天的简单叠加,而是辩证有机的统一。

  改过之法。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人们也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都说明“改过之法”,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人生在世,犯错也是难免的。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人们要通过改过,消除罪业,改善命运,就要对自己的过错与行为发“三心”,即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要严谨慎重,要对自己的恶心(恶念)、恶行(恶事)有羞耻心,要对自己的恶心、恶行的恶果有畏惧心,要对立即改掉自己的恶心、恶行有果断勇敢的决心;然后通过“三改”来逐渐提高自己的改过层次和彻底程度,首先是改掉具体的恶行,比如昨天发怒了,今日就坚决不要再发怒;昨天杀生了,今天就坚决不要再杀生;乃至坚持下去,永不再做此类恶事。其次是明确改过的道理,知道恶心、恶行的发生机制和严重后果,从而在思想上自觉克服产生恶念、发生恶行的认知、思想和观念根源。最后是治心,就是从内心最深沉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上去改过,“理”属于理性,是知识性的道理,可以外在于人心,可以讲给别人,自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是“心”却不同,是自己的内心、最深层次的良心、良知,是自己的心灵或灵魂,也即是自己最高的信仰和最具有稳定性的价值观;如果能从这个层面进行改过,那么最终结果将是此后的心念和言行不大可能再出现差错。命运之向好的方向改变,与善行之正能量的发挥有关。“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其中原因,细细忖度,甚是有理。“改过之法”中,还有一个正确面对别人过错误的问题。当看到别人的过错时,我们有时确实不能够忍受,又没有去帮助他人改正,而应该从情理上分析,理解、原谅别人,并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人认识和改正。同时,在行事不顺利时,应该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省察和考量。所谓“未能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一个人在与别人交流或者为人处世时,既是一个当局者,同时也是一个旁观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思考和打量作为当局者的自己的所言所行,这样才能够反躬自省。只有擅于自省、自讼的人,才能是一个正视自己的人,能自己把握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也才能够感染身边的人共同进步。

  积善之方。“积善之方”,说的是积善成德的方法,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了凡在一一分析了积善方面的10则公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善”的至高标准是“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积善应该明白的事理是“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的8 种情形是“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善与恶的区分是“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积善的10个具体方法是“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行善积德的结果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表面看,行善似乎比改过来得容易,但其实不然。“过”要改得彻底,必须在心念深层下工夫,就是要彻底与物欲、私欲、贪欲决裂,这些“欲念”才不再成为支配自己心念和言行的“主人翁”;而行善则要从正面确立“善”的观念,并使之内化、沉淀到自己的心念深层,并取代过去曾经有过的“恶念”,成为真实的“主人翁”——自我的心念和言行均由它来发号施令,这样就从根本上达到了“运心动念便是善念,举手投足便是善行”的状态。如此,一个人的修养便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善境。

  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过的“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了凡四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因此,被称为“万经之首”的《易经》,就特别强调“谦谦君子”的重要性:“谦:亨,君子有终”,是说君子有谦卑之美德,那么一生必然有好的结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是说君子非常谦虚,涉越大河意指干大事、干难事,都会取得好的结果;“鸣谦,贞吉”,是说如果君子已经声名显赫却依然谦卑虚心,那么做任何事情只要占卜预测都会有好的兆头;“劳谦,君子有终,吉”,取得巨大事功的君子,如果能够谦卑低调,那就会有极好的结果;“无不利,挥谦”,如果充分发挥君子的谦德,必然无往不利;等等。《系辞下》云:“谦,德之柄也”,可见谦德是一个人所有道德中执柄之德,乃为人做事的制胜法宝、成功和幸福的必备素养。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最终会出现大的问题,后悔莫及。殊不知,人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因为谦虚,能使我们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能使我们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能使我们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因为谦虚,能使我们海纳百川,集腋成裘,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不迷失自我,进而成就圆满的人生。

  总之,作为一种人生法则,特别是对命运的认识,以及对善的追求,对过的改正,最终的目的是改变命运,成为圣人。无论是具有大智大慧的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努力去追求,能够使自己的人生顺利通达一些,命运趋好一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一些,即便是改变不了命运,但也能调节心理,改变状态,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友好、和睦相处。其实,具有类似于了凡这样大智大慧的人却廖廖无几,实属少见。因而,不是人人都能达到如《了凡四训》中那些人物的境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无论是积德行善、改过从善,还是修养谦虚品德,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超凡脱俗,没有势利,即使是了凡自己也是为了能当更大的官,能生儿育女,能长寿宝贵,何况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乎!基于此,世间积德行善、修养谦德的人很多,最后成功的人却极少,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更是微乎其微。原因就在于识见、智慧达不到理想的高度,意志和毅力不够坚强、持续,再就是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更不可能“禁情绝欲”“不食人间烟火”!即使是“谦德之效”作用很大,也得历史、辩证和发展地看。“善”和“谦”是良好的为人品德,对于善良、正直和具有爱心的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对那些为非作歹、缺乏仁心爱心的人来说,是起不到作用的,说不定还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危及到好人和百姓。因此,“善”和“谦”还必须与法纪、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在法纪和道德保护下,才能发挥到极致,有利于社会和苍生,促进和谐稳定,确保长治久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