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一心念佛必证三昧


   日期:2017/9/19 7: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当必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定登上品。但办肯心,决定成就。然世人念佛者多,证三昧者甚少甚少。良由未能通身放下一念单提。故致心与佛难得相应也。座下之放下既真切,决无不得之理。(增广文钞·复法海大师书)

  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如此念佛,名为“净念”。以摄心于佛号,则杂念虽尚未全无,然已轻减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文钞三编·复夏寿祺居士书)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文钞三编·复徐志一居士书)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文钞续编·复幻修大师书)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文钞续编·复杨炜章居士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