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三卷


   日期:2017/9/19 9: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般涅盘经第十三卷》(第七品 圣行  第三节 集灭道与圣行)

  ― ― ―

  大般涅盘经第卷十三

  第七品 圣行  第三节 集灭道与圣行

  〈一〉集谛与圣行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察集谛?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此集谛,是阴因缘,所谓集者,还爱于有。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

  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著。

  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

  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

  出家之人有四种爱,何等为四?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复有五种,贪着五阴,随诸所须,一切爱着,分别挍计,无量无边。

  善男子,爱有二种,一者善爱,二不善爱。不善爱者,惟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善法爱者复有二种,不善与善。求二乘者名为不善,求大乘者是名为善。

  善男子,凡夫爱者名之为集,不名为谛。菩萨爱者,名之实谛,不名为集。何以故?为度众生,所以受生,不以爱故而受生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于余经中,为诸众生说,业为因缘、或说憍慢、或说六触、或说无明,为五盛阴而作因缘,今以何义,说四圣谛,独以爱性为五阴因?”

  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诸因缘者,非为、非因,但是五阴要因于爱。

  善男子,譬如大王若出游巡,大臣、眷属悉皆随从。爱亦如是,随爱行处,是诸结等亦复随行。譬如腻衣,随有尘着,着则随住。爱亦如是,随所爱处,业结亦住。

  复次善男子,譬如湿地则能生牙,爱亦如是,能生一切业烦恼牙。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大乘大般涅盘,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债有余,二、如罗剎女妇,三、如妙花茎中有毒蛇缠之,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YIN女,六、如摩楼迦子【藤类,蔓生缠绕树至死】,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

  云何名为如债有余?善男子,譬如穷人,负他钱财,虽偿欲毕,余未毕故,犹系在狱,而不得脱。声闻缘觉亦复如是,以有爱习之余气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如债有余。

  善男子,云何如罗剎女妇?善男子,譬如有人,以罗剎女而为妇妾,是罗剎女,随所生子,生已便噉,子既尽已,复噉其夫。善男子,爱罗剎女亦复如是,随诸众生,生善根子,随生随食。善子既尽,复噉众生,令堕地狱、畜生、饿鬼,唯除菩萨,是名如罗剎女妇。

  善男子,云何如妙花茎毒蛇缠之?譬如有人,性爱好花,不见花茎毒蛇过患,即便前捉,捉已蛇螫,螫已命终。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贪五欲花,不见是爱毒蛇过患,而便受取,即为爱毒之所蝎螫,命终堕于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如妙花茎毒蛇缠之。

  善男子,云何所不便食,而强食之?譬如有人,所不便食,而强食之,食已腹痛,患下而死。爱食亦尔,五道众生,强食贪着,以是因缘,堕三恶道,唯除菩萨,是名所不便食而强食之。

  善男子,云何YIN女?譬如愚人,与YIN女通,而彼YIN女,巧作种种谄媚现亲,悉夺是人所有钱财,钱财既尽便复驱逐,爱之YIN女亦复如是,愚人无智与之交通,而是爱女夺其所有一切善法,善法既尽,驱逐令堕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YIN女。

  善男子,云何摩楼迦子?譬如摩楼迦子,若鸟食已,随粪堕地,或因风吹,来在树下,即便生长,缠绕缚束尼拘陀【榕树】树,令不增长,遂至枯死。爱摩楼迦子亦复如是,缠缚凡夫所有善法,不令增长,遂至枯灭,既枯灭已,命终之后堕三恶道,唯除菩萨,是名摩楼迦子。

  善男子,云何疮中息肉?如人久疮,中生息肉,其人要当勤心疗治,莫生舍心,若生舍心,疮息增长,虫疽复生,以是因缘即便命终。凡夫愚人五阴疮痍,亦复如是,爱于其中,而为息肉,应当勤心疗治爱息,若不治者,命终即堕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疮中息肉。

  善男子,云何暴风?譬如暴风,能偃山移岳,拔深根栽。爱暴大风,亦复如是,于父母所,而生恶心,能拔大智舍利弗等无上深固菩提根栽,唯除菩萨,是名暴风。

  善男子,云何如彗星?譬如彗星出现天下,一切人民饥馑病瘦、瘿诸苦恼。爱之彗星,亦复如是,能断一切善根种子,令凡夫人孤穷饥馑,生烦恼病,流转生死,受种种苦,唯除菩萨,是名彗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察爱结,如是九种。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实。

  诸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

  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摩诃萨有灭、有真谛。

  声闻缘觉有道,非真;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

  〈二〉灭谛与圣行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见灭、见灭谛?

  所谓断除一切烦恼,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更不复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名为我常。于色、声、香、味、触、男、女、生、住、灭、苦、乐、不苦、不乐,不取相貌,故名毕竟寂灭真谛。

  善男子,菩萨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灭圣谛。

  〈三〉道圣谛与圣行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道圣谛?

  善男子,譬如暗中,因灯得见粗细之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盘,因八圣道,见一切法,所谓常、无常,有为、无为,有众生、非众生,物、非物,苦、乐,我、无我,净、不净,烦恼、非烦恼,业、非业,实、不实,乘、非乘,知、不知,陀罗骠【主谛,有九法,地水火风空时方神意,为一切物主】、非陀罗骠,求那【依谛,有二十一法】、非求那,见、非见,色、非色,道、非道,解、非解。善男子,菩萨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道圣谛。”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八圣道是道圣谛,义不相应,何以故?

  如来或说,信心为道,能度诸漏。

  或时说道不放逸是,诸佛世尊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是菩萨助道之法。

  或时说言精进是道,如告阿难:‘若有人能勤修精进,则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时说言,观身念处,若有系心,精勤修习是身念处,则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时说言,正定为道,如告大德摩诃迦叶:‘夫正定者,真实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入定,能思惟也。

  或说一法,若人修习,能净众生,灭除一切忧愁苦恼,逮得正法,所谓念佛三昧。

  或复说言,修无常想,是名为道,如告比丘;‘有能多修无常想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说空寂阿兰若【寂静处,寺院】处,独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或时说言,为人演法,是名为道,若闻法已,疑网即断,疑网断已,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时说言,持戒是道,如告阿难:‘若有精勤修持禁戒,是人则度生死大苦。’

  或时说言,亲近善友是名为道,如告阿难:‘若有亲近善知识者,则具净戒。若有众生能亲近我,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或时说言,修慈是道,修学慈者,断诸烦恼得不动处。

  或时说言,智慧是道,如佛昔为波阇波提比丘尼说:‘姊妹,如诸声闻,以智慧刀,能断诸流、诸漏、烦恼。’

  或时如来说施是道,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大王,当知我于往昔多行惠施,以是因缘,今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八圣道是道谛者,如是等经,岂非虚妄?若彼诸经非虚妄者,彼中何缘,不说八道为道圣谛?若彼不说,如来往昔何故错谬?然我定知诸佛如来,久离错谬。”

  尔时世尊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萨大乘微妙经典所有秘密,故作是问。善男子,如是诸经,悉入道谛。善男子,如我所说,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说,无有错谬。

  善男子,如来善知无量方便,欲化众生,故作如是种种说法。善男子,譬如良医,识诸众生种种病原,随其所患,而为合药、并药、所禁,唯水一种,不在禁例。或服姜水、或甘草水、或细辛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树叶似枣,华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水、或尼婆罗水、或钵昼罗水、或服冷水、或服热水、或蒲萄水、或安石榴水。

  善男子,而是良医,善知众生所患种种,药虽多禁,水不在例。如来亦尔,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随诸众生,分别广说种种名相,彼诸众生随所说受,受已修习,除断烦恼,如彼病人,随良医教,所患得除。

  复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杂语,在大众中,是诸大众,热渴所逼,咸发声言:‘我欲饮水!我欲饮水!’是人实时以清冷水,随其种类,说言是水,或言波尼【水之梵语别称,以下几个名词同】、或言郁持、或言纱利蓝、或言纱利、或言婆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无量水名,为大众说。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圣道,为诸声闻种种演说,从信根等至八圣道。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以一种金随意造作种种璎珞,所谓钳锁、环钏钗珰、天冠臂印,虽有如是差别不同,然不离金。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佛道,随诸众生种种分别,而为说之。

  或说一种,所谓诸佛一道无二。

  复说二种,所谓定、慧。

  复说三种,谓见、慧、智。

  复说四种,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

  复说五种,所谓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

  复说六种,所谓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佛道。

  复说七种,所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复说八种,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复说九种,所谓八圣道及信。

  复说十种,所谓十力。

  复说十一种,所谓十力、大慈。

  复说十二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

  复说十三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

  复说十六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及佛所得三正念处。

  复说二十道,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处。

  善男子,是道一体,如来昔日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种种名,所谓木火、草火、糠火、䴰[麥*弋]火、牛马粪火。善男子,佛道亦尔,一而无二,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识,分别说六,若至于眼,则名眼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化诸众生故,种种分别。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见者,则名为色。耳所闻者,则名为声。鼻所嗅者,则名为香。舌所甞者,则名为味。身所觉者,则名为触。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欲化众生故,种种分别。

  善男子,以是义故,以八圣道分,名道圣谛。

  善男子,是四圣谛,诸佛世尊次第说之,以是因缘,无量众生得度生死。”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其树叶,告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叶多,不可称计。如来所捉,少不足言。’‘诸比丘,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世尊尔时说如是言,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隐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圣谛中。”

  迦叶菩萨复作是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谛,如来何故唱言不说?”

  佛言:“善男子,虽复入中,犹不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四圣谛,有二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智,上者诸佛菩萨智。善男子,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竟不说之。

  善男子,知诸入者,名之为门,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诸入,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诸界者,名之为分,亦名为性,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诸界,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色坏相,是名中智。分别诸色,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受觉相,是名中智。分别诸受,有无量觉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想取相,是名中智。分别是想,有无量取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行,无量作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识分别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识,无量知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爱因缘,能生五阴,是名中智。一人起爱无量无边,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能知一切众生所起如是等爱,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灭烦恼,是名中智。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是道相,能离烦恼,是名中智。分别道相,无量无边,所离烦恼,亦无量无边,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知世谛者,是名中智。分别世谛,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善男子,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灭是第一义,是名中智。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其义云何?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

  “世尊,若尔者,则无二谛。”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

  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

  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

  复次善男子,或复有法,有名有实;或复有法,有名无实。善男子,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善男子,如我、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作者、受者,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旋火之轮,诸阴界入,是名世谛。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

  善男子,世法有五种,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缚世、四者法世、五者执着世。

  善男子,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车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云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名为句世。云何缚世?卷合、系结、束缚、合掌,是名缚世。云何法世?如鸣搥、集僧、严鼓、戒兵、吹贝、知时,是名法世。云何执着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想执着,言是沙门非婆罗门,见有结绳横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罗门非沙门也,是名执着世。善男子,如是名为五种世法。

  善男子,若有众生,于如是等五种世法,心无颠倒,如实而知,是名第一义谛。

  复次善男子,若烧、若割、若死、若坏,是名世谛。无烧、无割、无死、无坏,是名第一义谛。

  复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为世谛。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无怨憎会、无求不得、无五盛阴,是名第一义谛。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时,则名走者;或收刈时,复名刈者;或作饮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则名工匠;锻金银时,言金银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实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为世谛;十二因缘和合生者,名第一义谛。”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所言实谛,其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言实谛者,名曰真法。善男子,若法非真,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无颠无倒,无颠倒者乃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无有虚妄,若有虚妄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是佛所说,非魔所说,若是魔说非佛说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善男子,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则名为实谛之义。”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真实为实谛者,真实之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

  佛告文殊师利:“有苦有谛有实,有集有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道有谛有实。善男子,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

  文殊师利,所言苦者,为无常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复次善男子,所言集者,能令五阴和合而生,亦名为苦,亦名无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善男子,如来非是集性,非是阴因,非可断相,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所言灭者,名烦恼灭,亦常、无常。二乘所得,名曰无常。诸佛所得,是则名常,亦名证法,是为实谛。

  善男子,如来之性,不名为灭,能灭烦恼,非常、非无常;不名证知,常住无变,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道者能断烦恼,亦常、无常,是可修法,是名实谛。如来非道,能断烦恼,非常、无常,非可修法,常住不变,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复次善男子,言真实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虚空,虚空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实。

  文殊师利,有苦、有苦因、有苦尽、有苦对。如来非苦,乃至非对,是故为实,不名为谛,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苦者有为、有漏、无乐。如来非有为、非有漏、湛然安乐,是实非谛。”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不颠倒者名为实谛。若尔者,四谛之中有四倒不?如其有者,云何说言:‘无有颠倒名为实谛,一切颠倒不名为实?’”

  佛告文殊师利:“一切颠倒,皆入苦谛。如诸众生,有颠倒心,名为颠倒。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受父母、尊长教敕,虽受不能随顺修行,如是人等名为颠倒,如是颠倒,非不是苦,即是苦也。”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不虚妄者即是实谛,若尔者,当知虚妄则非实谛。”

  佛言:“善男子,一切虚妄,皆入苦谛,如有众生欺诳于他,以是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是等法,名为虚妄。如是虚妄,非不是苦,即是苦也。声闻缘觉、诸佛世尊,远离不行,故名虚妄。如是虚妄,诸佛二乘所断除故,故名实谛。”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大乘是实谛者,当知声闻、辟支佛乘,则为不实。”

  佛言:“文殊师利,彼二乘者,亦实、不实。声闻缘觉断诸烦恼,则名为实。无常、不住,是变易法,名为不实。”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若佛所说名为实者,当知魔说则为不实。世尊,如魔所说,圣谛摄不?”

  佛言:“文殊师利,魔所说者,二谛所摄,所谓苦、集。凡是一切非法、非律,不能令人而得利益。终日宣说,亦无有人,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名虚妄。如是虚妄,名为魔说。”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一道清净,无有二者。诸外道等亦复说言,我有一道,清净无二。若言一道是实谛者,与彼外道有何差别?若无差别,不应说言一道清净。”

  佛言:“善男子,诸外道等,有苦、集谛,无灭、道谛。于非灭中而生灭想,于非道中而生道想,于非果中生于果想,于非因中生于因想,以是义故,彼无一道清净无二。”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有常、有我、有乐,有净,是实义者,诸外道等应有实谛,佛法中无,何以故?诸外道辈亦复说言:‘诸行是常。云何是常?可意、不可意诸业报等,受不失故。可意者名十善报,不可意者十不善报。若言诸行悉皆无常,而作业者于此已灭,谁复于彼受果报乎?以是义故,诸行是常,杀生因缘故名为常。’

  世尊,若言诸行悉无常者,能杀、可杀,二俱无常。若无常者,谁于地狱而受罪报?若言定有地狱受报者,当知诸行实非无常。

  世尊,系心专念亦名为常,所谓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是故为常。若无常者,本所见事,谁忆谁念?以是因缘,一切诸行非无常也。

  世尊,一切忆想亦名为常,有人先见他人手、脚、头、项等相,后时若见,便还识之,若无常者,本想应灭。

  世尊,诸所作业,以久修习,若从初学,或经三年,或经五年,然后善知,故名为常。

  世尊,算数之法,从一至二,从二至三,乃至百千。若无常者,初一应灭,初一若灭,谁复至二?如是常一,终无有二。以一不灭,故得至二,乃至百千,是故为常。

  世尊,如读诵法,读一阿含至二阿含,乃至三、四阿含。如其无常,所可读诵终不至四。以是读诵,增长因缘,故名为常。

  世尊,瓶衣车乘、如人负债、大地形相、山河树林、药木草叶、众生治病,皆悉是常,亦复如是。

  世尊,一切外道皆作是说,诸行是常,若是常者即是实谛。

  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乐,云何知耶?受者定得可意报故。

  世尊,凡受乐者必定得之,所谓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释提桓因、毘纽天【即大自在天】及诸人天,以是义故,名定有乐。

  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乐,能令众生,生求望故;饥者求食,渴者求饮,寒者求温,热者求凉,极者求息,病者求差,欲者求色,若无乐者彼何缘求?以有求者,故知有乐。

  世尊,有诸外道,复作是言,施能得乐。世间之人,好施沙门、诸婆罗门、贫穷困苦,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象马车乘、末香涂香、众花屋宅、依止灯明,作如是等种种惠施,为我后世,受可意报,是故当知决定有乐。

  世尊,有诸外道,复作是言,以因缘故,当知有乐,所谓受乐者,有因缘故,名为乐触。若无乐者,何得因缘?如无兔角,则无因缘,有乐因缘,则知有乐。

  世尊,有诸外道复作是言,上中下故,当知有乐,下受乐者释提桓因,中受乐者大梵天王,上受乐者大自在天。以有如是上中下故,当知有乐。

  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净,何以故?若无净者,不应起欲,若起欲者,当知有净。

  又复说言,金银珍宝、琉璃颇梨、车磲马瑙、珊瑚真珠、璧玉珂贝、流泉浴池、饮食衣服、花香末香涂香、灯烛之明,如是等物,悉是净法。

  复次有净,谓五阴者,即是净器,盛诸净物。所谓人、天、诸仙、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以是义故,名之为净。

  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我,有所睹见,能造作故。譬如有人,入陶师家,虽复不见陶师之身,以见轮绳,定知其家必是陶师。我亦如是,眼见色已,必知有我。若无我者,谁能见色?闻声?乃至触法亦复如是。

  复次有我,云何得知?因相故知。何等为相?喘息、视眴、寿命、役心,受诸苦乐、贪求、瞋恚。如是等法,悉是我相,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复次有我,能别味故,有人食果,见已知味,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复次有我,云何知耶?执作业故,执镰能刈、执斧能斫、执瓶盛水、执车能御,如是等事,我执能作。当知必定,而有我也。

  复次有我,云何知耶?即于生时,欲得乳餔、乘宿习故,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复次有我,云何知耶?和合利益他众生故。譬如瓶衣、车乘、田宅,山林树木、象马牛羊,如是等物若和合者,则有利益。此内五阴,亦复如是,眼等诸根,有和合故,则利益我,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复次有我,云何知耶?有遮法故。如有物故,则有遮碍,物若无者,则无有遮。若有遮者,则知有我,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复次有我,云何知耶?伴非伴故。亲与非亲,非是伴侣,正法、邪法亦非伴侣,智与非智亦非伴侣。沙门、非沙门,婆罗门、非婆罗门,子、非子,昼、非昼,夜、非夜,我、非我,如是等法,为伴非伴,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世尊,诸外道等种种说,有常、乐、我、净,当知定有常乐我净。世尊,以是义故,诸外道等亦得说言,我有真谛。”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门、婆罗门,有常、有乐、有净、有我者,是非沙门、非婆罗门。何以故?迷于生死,离一切智大导师故。如是沙门、婆罗门等,沉没诸欲,善法羸损故。

  是诸外道,系在贪欲、瞋恚、痴狱,堪忍、爱乐故。

  是诸外道,虽知业果自作自受,而犹不能远离恶法。

  是诸外道,非是正法、正命自活,何以故?无智慧火,不能消故。

  是诸外道,虽欲贪着上妙五欲,贫于善法,不勤修故。

  是诸外道,虽欲往至正解脱中,而持戒足不成就故。

  是诸外道,虽欲求乐,而不能求乐因缘故。

  是诸外道,虽复憎恶一切诸苦,然其所行,未能远离诸苦因缘。

  是诸外道,虽为四大毒蛇所缠,犹行放逸,不能谨慎。

  是诸外道,无明所覆,远离善友。乐在三界无常炽然大火之中,而不能出。

  是诸外道,遇诸烦恼、难愈之病,而复不求大智良医。

  是诸外道,方于未来当涉无边险远之路,而不知习善法资粮,而自庄严。

  是诸外道,常为YIN欲、灾毒所害,而反抱持五欲霜毒。

  是诸外道,瞋恚炽盛,而复反更亲近恶友。

  是诸外道,常为无明之所覆蔽,而反推求邪恶之法。

  是诸外道,常为邪见之所诳惑,而反于中生亲善想。

  是诸外道,怖食甘果,而种苦子。

  是诸外道,已处烦恼暗室之中,而反远离大智、炬明。

  是诸外道,患烦恼渴,而复反饮诸欲咸水。

  是诸外道,漂没生死无边大河,而复远离无上船师。

  是诸外道,迷惑颠倒,言诸行常,诸行若常,无有是处。”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6-12-18修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般涅盘经       学佛)(五明学佛网:大般涅盘经       学佛)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