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说无住而生心,我们怎么才能做到?


   日期:2017/9/21 20: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要做到无住而生心,必须从深入经藏,从思维修做起。这话听起来有些别扭,因为无住而生心是不起心不动念,而思维修却是起心动念,这是两码事,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说的可是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因地的思维修,是不可能达到果地的无住而生心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一切可都是从深入经藏,从思维修起步的。

  为什么说八正道是从深入经藏,从思维修起步的呢?您想啊,我们学佛,首先要知道佛说些什么,如果不知道佛在说什么,您依照什么去修啊?要想知道佛说什么,您必须深入经藏(或听法师讲经),学习经典的过程就是熏习我们自心的过程,就是和自己对号入座的过程,就是改变自己观念的过程,也是我们思维修的过程。拿《金刚经》为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语学佛者尽人皆知,可怎么才能把这话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呢?这个运用的过程,就是我们思维修的过程。那么思维修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学习佛的经典,通过熏习我们的内心,通过对号入座的思维,让自己对佛法有一个全面的认同,有一个逐步深化理解的过程,有一个逐步转化我们观念的过程,最后全盘接受佛法,把佛的观念变成我们自己的观念,从内心深处彻底改变我们自己。用最简单的话说:您被佛法洗脑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为了达到被洗脑的目的,我们可是费尽了心机。首先要信佛,因为信佛才能学佛,才能深入经藏,才能依照佛说的话去做,才能满怀信心的皈依三宝,才能心甘情愿的去掉三毒,才能持清净戒《菩萨戒》,一心一意的行走在菩提道上。

  当您深入经藏,通过对号入座的思维修,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一直到从内心深处彻底改变了自己,这时的您已经从骨子里与佛法和一,您说话做事不假思索,必是正见,您的起心动念必与佛法相通,您在修行中的一切作为,必是行走在菩提道上做诸功德(这时基本达到无住而生心)。在这一系列修行的过程中,必定会次第证悟(第一:见性——除三毒;第二:开心花——三七日如何......如何......;第三:证悟无生——般若智慧逐步显现;第四:寂灭忍:——我不知道,因为我没证着)。说的连我自己都觉得够热闹的,可到底怎么操作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的要与人打交道,不管您愿不愿意,您的周围总有一个人或几个人,好像专门就是为了和您做对才来到这个世间。没学佛时无所谓,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学佛后就不一样了,要面对心中的一切念头,并对此要逐一破解或分批破解,不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杂念处理干净,您的心不逐渐清净下来,如何修行?(作为凡夫,外界的因素对我们不可能没有影响,不可能不产生杂念,所以处理杂念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也是为见性——除三毒做铺垫)。首先我们要知道,杂念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三毒(贪嗔痴),当我们对《金刚经》有相对的了解后(受到较深的熏习),还觉得自己挺好,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开始修行的时候,就请把眼睛闭上,什么都别想,让念头自然流过,您只是看念头,可千万别跟着念头跑{在看念头的同时也是在用警觉的心观察(警觉的心就是被佛法熏习的心)边观察自己的念头边与佛法对号入座},看哪个念头是属于贪嗔痴并把它们挑出来,对症医治,这样做针对性极强,见效特快。最好是能受持菩萨戒,您反正费一回事,不如把所有问题一起都解决了,您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解决掉的问题越多,您次第证悟所需要的时间不是越短吗?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其中违犯任何一条都离不开贪嗔痴,就菩萨戒而言,除三毒是本,而其它都是事,把三毒彻底灭掉,其它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见性——除三毒是最难的,或者说除三毒用的是实力,而往上证悟用的却是心力。

  把您挑选出来的,您认为是不好的念头或属于三毒方面的念头放在一起,做一次彻底的忏悔,可以参照第二篇《忏悔法门能够通道》,经过反复的忏悔后,您会觉得轻松许多。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就要开始针对性治疗了。先说愚痴:这个问题在三毒里是最好解决的,为什么?因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呀。愚痴是因为您不懂,多读经,多听法师讲经,多受佛法的熏习,您自然就懂了。老僧常谈,一定要受戒,把经常忏悔变成习惯,横扫学佛路上的一切障碍,必须受持《菩萨戒》。有的人学佛几年甚至十几年还没有见性,一定是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要时刻看住自己的心,绝对不能让乱七八糟的种子随意流入自己的自留地中,我们学佛修行,一定要从理上入手,不要在事上纠结,因为事只是显理的,,但它本身不是理,在事上纠结,非常容易着相,容易钻牛角尖,一旦养成习惯,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法执就是如此。要把心量放大,放到无限大,因为虚空法界本来就是一体,一切现象不过是心念所转化的影像而已,知道不算,您只有自己证悟了,才会豁然开朗,知道一切原来如此,果然如此。

  解决愚痴的问题,要受持《菩萨戒》,要经常忏悔,要深入经藏,要看住自己的心,随时改变与佛法不能相容的观念,这个问题很快就会解决。三毒是贪嗔痴,愚痴说完了,现在说贪心,其实贪心也好解决,因为一切生不带来,死又带不走,您贪什么呀?贪也白贪,还落个往下堕,您犯得上吗?我在《忏悔法门能够通道》里,把这方面的内容在理上说得特别通俗易懂,谁都能看明白,所以在这里关于(贪)和(愚)就不细说了,自己去看就行。

  我反复强调要看住自己的心,可大家千万不要误解,这里说的心可不是指我们的法身(不是指我们的自留地),我们的自留地是清净法身,,它是不增不减,是不垢不净的,您不用看它,那是一切众生都有份的,丢不了。再说,我们本来就生存在虚空法界中,或者说我们本来就生存在心地中,您再用心看住心,那不是头上再按个头吗?那不是着相吗?那不是住在相上吗?佛说的是无住,要无住而生心才对。那我说的到底是用自己的什么心来看住什么心呢?简单说:就是用被佛法熏习的心看住我们的妄心。妄心起的就是妄念,是(贪嗔痴)的念头。被佛法熏习的心,严格地说是习气,是习惯,通过对照佛法的修持,把我们的习气,习惯改变过来,就是用佛法逐渐改变我们的观念,直至把我们的观念变成佛的观念(被佛法洗脑),这时您的见解,思维等一切都不离佛说,一切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皆是无作而做,也叫无住而生心。在您修持的过程中,也是在把凡夫的观念逐渐的转变成佛的观念,您用这个逐渐成长的观念,看住您的妄心,不让贪嗔痴的念头(也叫罪恶的种子)流入您的自留地,一旦发现念头不对,立刻忏悔,不让种子成熟。

  对于除(嗔),是要费点周折的,我们应该知道,这里说是除(嗔),但实际上三毒是一起除的,只是其它两项比较容易,(嗔)比较难除,重点说一下而已。在每次起嗔心的时候,都要不失时机的对嗔心加以呵责,加以制止,加以引导。在呵责,制止,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相对削弱嗔的力度,实际上也是在加深我们的自控能力,也是在培养我们思维修的习惯。如何思维?我在《忏悔法门能够通道》里说明白了,这里只说一下对治的方法。如果反复起嗔心无法控制,就用平常心想对方的20条优点,再想自己的20条缺点,用自己的缺点和对方的优点比,您一定比不过对方,这样反复几次就会见到实效,很灵的。这个办法是我自己对治嗔心时在网上查的,发明人真的很高明,只是当时忘看这是谁的杰作。

  这篇文章主要说如何做到无住而生心,所以其它问题就略说。要做到无住而生心,一:深入经藏持戒修行;二:和佛法对号入座;三:思维修;这里还得拿《金刚经》说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您真正想走菩提道,却又不知道怎么把佛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时候,您不妨这样做,比如贪心,在面对名利的时候您就想:“名也好,利也罢,都是生不带来死又带不走的身外之物,贪它干什么?佛都说了,这些东西都是假的,都是了不可得的,都是如梦如幻,如露如电,都是瞬间破灭的,再说贪是三毒,是要下堕三途的,我要是为了眼前这点虚幻的假象,就犯戒,甚至葬送了自己的菩提道,那我发的叫什么菩提心啊,我如果真那么做,那不成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小人了吗?再说,如果堕到三途,我还能到极乐世界去了吗?我修行是为了解脱,如果连名利关都过不去,如何继续修行?如何解脱?佛您放心,我知道这是您对我的考验,我知道该怎么做,我不光自己努力修行,还要和众生一起行走在菩提道上”。在您心里想这些的时候,您用佛的话指导您的思路,您这就是正念,就是正思维,您的努力就是正精进,您就行在菩提正道上,用佛法指导您的具体行为就是对号入座,整个思维的过程就是思维修,前提是必须受《菩萨戒》。这里所说的方法只是个原则,您在理上明白了,具体遇到问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就行,这一套对贪嗔痴都管用,如果借鉴《忏悔法门能够通道》同时修,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实想做到无住而生心并不难,就是从深入经藏,从思维修做起。在您思维的过程中,结合佛的思想方法,结合《梵网经菩萨戒本》,一步步地改变自己的观念,最后达到被彻底同化的目地,从内心深处,从骨子里产生对佛的认同,对佛法的认同,通过对菩萨戒的理解执持,使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得到规范并且次第提升,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伴随着发愿回向,及佛号不断(呼吸念佛法),您心中坦荡,无有挂碍,此时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无作而作,无住而生心,自在情理之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