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


   日期:2017/9/22 1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摘自《普门品》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摘自《楞严经》

  如果有人应该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身相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会显示对应的身相为其讲法。

  如果有男人因好学而出家,并能持守种种戒律,观世音菩萨就会出现在他前面,现比丘身相为他讲法,令他成就比丘之愿;如果有女人也能如此好学出家,还能持守更多更严的戒律,观世音菩萨会如彼所应而为讲法,令其成就;如果有男人、女人能乐意奉持五戒,观世音菩萨就会显示出对应的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讲法,令其成就。

  1.出家与心量

  出家,现在一般理解的是从俗家离开,剃度进入寺院修行,成为正式的僧侣。前一段我们发的经文里提到了四种出家的状态,因为身心的不匹配导致四种情况,只有真正身行和心行都完全匹配的出家才算真正的出家,但凡身行不合适,或者心念不合适,都不能严格算做出家的。

  但是现在来看这种衡量标准是偏实象化,完全抛弃了表象化。在《地藏十轮经》里提到,若有僧人行做不好,释迦佛说:念在我的面子上,只要他还披着一丝法服,你都不应该去说他的不对或不好。这就完全看出佛陀对弟子的眷顾,即对行做不好的学佛人的眷顾,也是对能听从佛陀教导的弟子的眷顾。

  对行做不好的学佛人的眷顾是:因为他披一丝法服,穿了这一领纳衣就是僧人的样子,这个样子出现在世间就是佛法出现在世间,就算他并没有真正地传播佛法、没有传递解脱之道、离苦得乐之道、成就菩提之道,但是只要这个形象出现在世间,他就代表了佛法行走在世间,世人就算看到了仅是这样的一个样子,也是种了三宝的种子。所以僧人代表了三宝的住世,看到了僧人,我们想到了佛陀,想起了佛陀的教诲。就算行做不端的僧人出现在世间,也依然有其意义和价值,也不应该诋毁评论的。

  佛陀在双树林示现涅槃,阿难尊者受阿那律尊者提醒问了佛四个问题:佛不住世当依何为师,答,当依般若提木叉为师,即是以戒为师;如何分别可以依止否,答,四个依止;问经藏如何集结整理,答,冠以如是我闻;问遇到恶性比丘,佛住世尚且有佛调服,佛不住世当如何对待,答,默摒置之。

  默摒就是默然摒弃。如果你看到这个僧人是恶性僧人了,不符合戒律,没干应该做的事情,也不应该去声张他的过失对错,因为僧团有自查和纠察等等的自洁自律的功能,所以这个事情是轮不到他人置喙的,就算你嘴再长,也不应该伸到这个范畴里说东说西,这是一个居士,或者一个近事者应该持守的基础素质。觉得他不好、不对、不合适自己,离开他就可以了,也可以不去供养他,让他反省自己问题,这就是默摒置之了。

  对真正听从佛陀教诲的弟子而言:知道佛陀有如此叮咛,也自然不会逾越界限去做不应该自己触碰的事情,能不去如此做,就少添了一分罪业,少造作了一分恶业,也少接洽一段恶缘,这是对听而奉行的弟子的眷顾。

  出家人不是马上就叫做比丘的,要经过三坛大戒的仪式才算是比丘、比丘尼的;没受大戒的出家人不管什么年岁都只能是沙弥、沙弥尼。僧人的戒律就更多了,因为我们在家人没必要研究这个部分,所以就略过不提。

  2.学佛的心态心量

  以出家的格局来分:有出俗世家、出烦恼家、出轮回家之别。格局最差的就是为躲避某些事情出家,就像听到某人出家的信息,就会很习惯性的理解成情场失意,然后心灰意冷就出家了,这个情况在各种小说等文体的描写中比重非常的多,导致我们一听某某出家就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原因,这是最低格调的一种出家。不是为大众福祉而出家,仅为一人暂时的安稳而选择出家,虽然出家的行为值得赞叹,出家功德也殊胜无量,但以这种避世、避难、避烦恼的心出家,绝非法器之流,如果心态不改,也不可能成为佛教的龙象砥柱。

  求各人的离苦得乐出家,这起码可以入小乘的法门,有一个彻底解脱的希望。而以世间层面的心态面对佛法,佛法也仅是满足世间用度罢了。你需要心灵安慰,佛法就是心灵鸡汤;你需要找一个谈资话柄,佛法就是百案条陈;你需要找世间的某种圆满,佛法就可以是那个圆满。但就像你拿钱去卖东西了,钱用完了,你还想再用原来的钱买其他东西一样,这就不行了,还想再买其他的东西,就要重新换置学佛的心态心量。

  我们把佛法用小了,一定是我们的心态心量小了,绝对不是佛法本身就是小格局的。所以任何的一个修法,加以大乘的广阔心量,都可以有无限无边的受用和收益。举例来说,大家在吃饭的时候用《普门施食》,因为很简单,举起筷子夹到菜,送到嘴里这一个过程还没完,《普门施食》已经做完了,简单、方便、快速而且不露痕迹;不像传统的施食,全套的仪轨整下来,要是饿的紧的那个就得饿倒下了。既然如此方便又不用等,又不用表情凝重的念各种咒,又不用像闪电哥一样的看着碗(注:闪电哥,电影《疯狂动物城》里的动物形象),然后迟钝几分钟才端碗吃饭。我们的心态心量在其中如何起作用?理论上说:任何有情众生的心念波动,一念间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也就是说,理论上有情众生的任何一个心念的波动,整个虚空里能接受、能感知到的高级别的佛菩萨等,都是巨细无遗地接受到的。既然我们的心念如此强大,为什么用来传递垃圾废物的妄想杂念?也是一念间就传递那么远,为什么不想着做点好事?

  《普门施食》就是利用了打妄想的原理,你妄想能打那么远,施食就做不了那么远吗?都是念头,有什么差别?既然可以传递那么远,而传递的就是一个信号,就像我们电脑手机和网络间都是通过电信号的上下传递完成工作,都是电信号,为什么你现在看到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为什么有的人看到了这些,觉得很好?我们传递了一个什么感觉,对方就会接受到一个什么感觉,仅此而已。只不过是越高端的感受,越难用言语、词汇、文字去描述,但是食物简单的很,我们不需要去描述他任何,你知道那是食物,对方也知道这是食物,这就够了。所以理论上是如此简单,就看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了,你的心就是方圆三十里,一个小的城市那么大也不错,可把尽虚空遍法界的心念的本来状态,就用三十里,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3.出家发愿的过程,令天魔很恐惧

  比丘有三个义,我过去记不住,所以就调换了顺序就记下了:乞破怖。乞是上乞佛法以养慧命,下乞食物以活躯命;破是破恶,破各种恶,什么贪嗔痴啊,能叫得上是恶的都要去破,这就代表比丘要坚定的奉行止恶的,所以在戒律层面也会对此提出要求;怖是怖魔,令魔恐惧的意思。

  我们知道经文常常提四魔,分别是:死魔、蕴魔、烦恼魔、天魔或有的经文叫做天子魔。当然现在有人把各种莫名其妙的也加里了,什么病魔啊,或者睡魔啊等等,这都不算在四魔之列的,你乐意封他一个什么头衔,那是你的事情,正统魔就是如此四个。这四魔的提法就完全应了梁武帝没改魔字时的本意了,磨就是消磨、折磨的意思,遇到这几个货,会消磨人的意志。烦恼这个大家都知道,莫名其妙地就烦恼了,从火从页,就是这火啊又烧过一遍,代表这个事情没完没了地出现,令人烦恼。人为什么烦恼啊?因为有贪念,因为有执着,因为有坚固分别,所以才会有烦恼。就像某明星结婚了,这和我有一毛钱关系?我也没打算随礼,他也没请我去吃饭;如果你对这个明星有贪恋,就有烦恼了,他的爱人配不上他啊,日子会不会好过啊,以后会不会出镜少啊,这心操稀碎,烦恼不烦恼?

  死魔这是轮回众生都难免的事情,人身终究是四大和合,终究会遇到四大不合的病,和四大分离的死,所以有生就有死,你有了这个色身,就有失去他的那一天,每个人都早早晚晚必然面临这个死的消磨。死期一到,昏昏然,颠倒,执着全起来了,过去修行得不强硬,根本抵抗不了死亡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死后没出轮回,就继续转世,有了隔阴之迷就又要忘记自己是谁。就像小孩常常问:我从哪里来啊?不是问怎么生出来的,他是问这个生死的根源问题,这个问题,也没几个人能真正的给出准确答案,而很多父母枉做小人地在那考虑如何解答生产问题。

  蕴魔就是蕴五了,也叫五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因为在蕴范畴里,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形成巨大的错误和莫名其妙的陷阱,所以这五阴是不容易破的。天魔或者天子魔,这是纯粹的算是外魔,天台宗把外魔分的很多,我们也没必要分得那么细致,纯粹的天道的魔这是最难对付的,余下就是精魅之类、鬼类等等。众生对人的干扰虽然常常抬不上台面,可是你也没办法否认他的存在,就像科学界流行证伪,如果你不能证明是真的,你可以证明他是伪的,那怕过程是伪的都可以,我们也没办法对众生证伪。因为出家人在仪轨上会发愿的,魔众不喜欢听到这样的事情,因为代表自己的宫殿可能又莫名其妙的被强拆,所以要提前保卫家园,谁有强拆我家的危险,我就提前把谁干掉。而出家发愿的过程,就会令天魔很恐惧,但是只吓唬人也没什么用。

  4.慈毒悲心解毒

  优婆塞、优婆夷翻译为近事男、近事女,是亲近三宝,承事于三宝的意思。就像有的在家人住在寺院,同吃同住同修行,但不是出家,有什么事情他们出人出力的干活,这就是典型的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还是有区别的。优婆塞、优婆夷需要持五戒的,居士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是自律要求自己而已,但是现在这两者间的区别也越来越小了,几乎也看不到了。

  应该以佛的四众弟子形象来度的人,菩萨显示对应的身相来为他讲法,帮助他,成就他。所以我们可能会大面积的面对佛菩萨而不认识、不知道、没感觉,如果把三十二应身的情况算得再仔细,也不能代表观音菩萨就如此显示,这只是菩萨方便之力的万分之一罢了。如之前说到的,我们走在街上,面对呼啸而过的人群,你真的看到哪张脸是观音菩萨那样的脸?他既然要显示对应的身相,就一定不会带菩萨的那个气息;如果带出来,那就太业余了。所以我们要如普贤菩萨那样——礼敬诸佛,什么意思啊?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面对的任何一个众生是什么来头,无法知道他在几万劫前是什么境界,更没能力知道他在几万劫后会有如何证悟,所以我们轻易地得罪的任何一个众生,都可能是在得罪佛菩萨本尊。

  所以不要去伤害众生,如果杀害众生,你可能中大奖出了佛身血。得罪佛还算罢了,佛宽宏大量不计较,但是佛不计较了,在佛的三界第一良田的加持下,我们又会收获什么呢?所以要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如果其中真是有一个菩萨示现,我们就收获大了,对不对?就算用财迷的脑袋想,我们也不能去伤害众生,对不对?前文提到慈悲心解毒,现在能理解了吗?我们面对一切众生都怀以慈悲、不忍伤害,哪里有众生会来伤害我?既然我都以慈悲对待大众,业力循环,那就是大众也以慈悲心对我,如果这其中有佛菩萨,岂不是我赚大了?所以学会心态转换,你会发现其乐无穷,学会用佛法的思维去看待世间问题,就会发现妙意纵横。希望大家也都能有这样的体会和受用。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阿弥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普门品析7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量       福报)(五明学佛网:心量       福报)  

 惟觉法师:福报与因缘 

 惟觉法师:如何累积福德、增长福报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四、善用钱财福报大 

 净界法师: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 

 净界法师:福报越大修学净土的障碍越大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如何打开自己的心量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有福报的生命 

 开愿法师:学佛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心量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修福报才能修得财源滚滚? 

 仁焕法师:一人修道,全家福报 

 仁焕法师:有心量才有福报 

 仁焕法师:后天的福德和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