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心经注解下


   日期:2017/9/23 14: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经注解下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这一大段话还是说明前面两段以舍利子开头的,要你如何明心见性。是故空中无色这一句话是说,即然诸法空相了,那么空中就不存在色了,也就是心不生一物,四大皆空。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等等到菩提萨埵这一段话是接着空中无色说的。既然心中无物,诸法空相了,心空不存在色了,自然也就没有受想行识各种感知感觉了,即然没有受想行识各种感知感觉了,自然也就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欲和六尘的区别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眼界是六根六欲和六尘的代表,因为眼为六欲之首,而且六欲合而为意,意即心,心神发于眼,眼为心苗,眼睛为心灵的窗户。眼空即心空,所以眼首即没有了,还会有后面的五欲吗?所以无眼界代表六根六欲六尘。即然六根六欲六尘都没有了,自然就可以进入到无意识了,进入到无意识了就是无意识界的意思。

  从乃至无意识界这一句开始到后面的菩提萨埵为止,都是属于深度禅定后的境界,不是平常所能做到的。只有进入深度禅定时才能做到无意识,即然能做到无意识了,自然就不会有无明了,无明也叫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也叫无明烦恼。无无明这句话意思是:这个时候就不会有无明烦恼了,无意识界的界字是境界的意思,乃至无意识界的意思是可以到达无意识的境界了。亦无无明尽这句话是接着前面无无明说的,它的意思是说这个时候无明烦恼还没有永远彻底了断。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两句话是接着前面亦无无明尽说的,它的意思是说这个时候就不会有生老病死了,但是也还没有达到永远没有老死永恒不灭的境界,就叫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是接着亦无老死尽说的,这里解释一下苦集灭道四个字的含义。苦集两个字的意思是招来苦难,灭道两个字的意思是,以后修行道路上不会有障碍而半途夭折了。另外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圣谛”,无论它是四圣谛,还是其它什么,只要按字义和中心思想去理解就可以了,不用管太多,任何文字表达的都是人间的事物。既然是人间事物,有什么圣谛不圣谛呢?只不过是说话人的身份不同而已。无苦集灭道整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你达到这个境界时,就不会再招来苦难和修行上的障碍了。灭道两个字按四圣谛解还没有达到涅槃道灭的时候。就叫无苦集灭道。从无无明起到后面的菩提萨埵这一段都是在说明“乃至无意识界”的现象的。

  无智亦无得这句话是接着无苦集灭道说的,其实这一段从是故空中无色到后面菩提萨埵都是在用各种方法来说明空中无色和乃至无意识界的。无智亦无得的具体含义是,你已经进入无意识的境界了,你也无法知道什么,你也无法得到什么,也叫“混然无知”。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这两句话是说明无智亦无得的。菩提萨埵的意思是菩萨。这两句话的整体意思是说:你已经进入无意识境界了,即什么也无法知道,什么也无法得到,只能像菩萨一样坐下去,也可以这么说:你只要像菩萨一样坐下去,你将来就可以成为菩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掛碍,无掛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一段话是告诉你如何修炼的,这一段话的整体含义是说:你即然要按禅定开慧了生死的方法去修炼,那么你的心就不要牵挂任何东西,你如果能做到不牵挂任何东西,那么你就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了,当心害怕会发生意外,这一句是无有恐怖的解释。你即然想了生死,又没有心理负担了,当心害怕会发生意外,自然就不会生出各种妄想杂念了,这一句是指远离颠倒梦想的。另外远离颠倒梦想这句话也指你日常生活中,要你不要执着人间的俗世,执着人间俗事就叫颠倒梦想,放下一切相法就叫远离颠倒梦想你既然没有心理负担,又没有妄想杂念了,只要象菩萨一样坐下去,自然就会修成正果的,这一句是指究竟涅槃的。究竟涅槃就是修成正果的意思。

  三世诸佛依般苦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话是说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功效的。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诸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的意思。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话的整体含义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都是按照禅定开慧了生死的方法修成无上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一段话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神奇功效的。咒是有神力的语言,观世音菩萨自己赞叹禅定开慧了生死心法说:禅定开慧了生死心法就像大神的咒语一样,能解除所有苦难,而且是真的,不是假的。是大明咒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禅定开慧了生死心法就象是无量光明的咒语一样,能照破一切黑暗没有死角。是无上咒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禅定开慧了生死心法就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咒语一样,没有任何力量能超越它。是无等等咒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禅定开慧了生死心法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奇的修炼方法了,没有任何一个修炼方法比它更神奇的了。

  故说船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一段是观世音菩萨自己给禅定开慧了生死心法说了一段咒语,作者前面说过,咒是有神力的语言,而且作者自己目前没有任何神通,所以不作注解,请见谅!

  最后要给女佛子说几句话,释迦牟尼佛说:万物皆有佛性,而且佛性平等。可是男子修成正果成佛的就比较多见,女子修成正果成佛的就很少见,真的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佛学自古以来皆是传道不传法,得窥了生死法要之人少之又少,女子得窥了生死法要的就更少;所以女子修成正果的就如凤毛麟角了。

  二、由于女子性柔弱,不如男子性刚劲勇猛,意志不如男子坚强,故女子能断七情,绝六欲者,亦是如凤毛麟角,所以女子修成正果的少之又少。

  综合以上两点,中国几千年来女子修成正果成佛的一个没有。修成正果成罗汉者仅三五人而已,真是悲哉!作者把佛教几千年来不公开传授了生死的“真法眼藏”今天彻底公开了,希望女佛子们发大宏愿,发大勇猛精进之心,修成正果,为佛法争光,为现代女子做出榜样,你将千古留芳!女佛子如果能断七情,绝六欲,能入定不出偏差,作者保证你能修成正果。女佛子如果能断七情,绝六欲,能入定不出偏差却修不成正果,那么作者肯定下地狱,而且永世不得超升。

  弥陀经讲解

  弥陀慈父,大慈大悲,大悲大愿,慈悲喜舍,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阿弥陀佛欢迎芸芸众生往生极乐!可以说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度人无量!可是当今世界有几人真正明白《弥陀经》的含义呢?

  《弥陀经》说的很明白,往生极乐世界需要三个条件:一,舍利弗,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二、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三、舍利弗,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可是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人能真正明白这三个条件的真实含义!下面就给大家解释这三个条件的真实含义。

  一、舍利弗,彼佛国土无三恶道。什么是三恶道呢?三恶道就是我们身、口、意三恶业之果报,地狱、饿鬼、畜牲称为三恶道。身、口、意三恶业就是三恶道之因。所以你如果身、口、意三恶业没有消除干净,你就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故《弥陀经》说“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三恶道就你各种各样对别人不利,占别人便宜,令人生厌的行为、语言、和想法。这是第一个条件。

  二、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弥陀经说,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阿鞞跋致是菩萨的果位,皆是阿鞞跋致就是所有的人都是菩萨。什么人可以成为菩萨呢?只有发了“菩萨心”,愿成就一切种智,普度众生,济世利人,愿一切众生成就一切种智,离苦得乐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菩萨,故晚课净土文曰:“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否则任何人都是不可能成为菩萨的!如果你没有普度众生,济世利人,愿一切众生成就一切种智,离苦得乐的菩提心,请问极乐世界要你这样的菩萨干什么用呢?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会成为极乐世界的接班人啊?因为观世音菩萨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你必须要有菩提心,愿成就一切种智普度众生,济世利人之行为和愿望,愿一切众生成就一切种智,离苦得乐,你才有具备往生极乐世界之因,否则你连作梦都不要想!这是第二个条件。

  三、执持佛名号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其它的任何欲望和想法,只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了,这也叫“六根清净”,除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外,其它的一切都无思无念了,这就叫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你如果还有其它想法和欲望,那么你就无法做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就是六根清净,无思无欲。故晚课的净土文说的很透彻,“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若禅定”。心不贪恋,如若禅定只有六根清净,无思无欲之人才能进入此境界,其它人都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六根清净到底指什么?

  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还有欲望不安静,就叫六根不净。如眼还有贪看、喜欢看,想看的欲望就叫眼根不净。如耳朵还有贪听、想听、喜欢听的欲望就叫耳根不净。如鼻子还有贪闻、想闻、喜欢闻的欲望就叫鼻根不净。如舌头还有贪吃、想吃、喜欢吃的欲望就叫舌根不净。如身体还有贪触,想触、喜欢触的欲望就叫身根不净,YIN欲也是身触的一种。如心还有喜欢想要某些东西就叫意根不净。

  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个要死的人在想什么?那么可以告诉大家,一个要死的人在想什么,一个要死的人会把他一生的经历反复回味,就像放电影一样反复播放,特别是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终生不忘,如一些让自己意外喜乐的事,再如一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事,都会反复想起,恋恋不忘,所以六根不净的人是无法做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的,特别是快临咽气时,会想着一生最难忘的事情而不舍。

  所以以上三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必备条件,有一条做不到都是不可能能往生极乐的。如果极乐世界很容易进去,那么地球上的人类就会越来越少,因为大多数人都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可现实是地球上的人类是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因为人类很少有人能俱备以上三个条件,所以很少有人进入极乐世界,故自古代以来人类的灵魂只能在地球上六道轮回,流浪生死,所以地球上的人类才会越来越多。

  还有事实可以证明极乐世界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就是净土文中说的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身无病苦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如果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在你临命终时不会有病痛折磨,可是现实中就是绝大多数出家人也是被病痛折磨而死的,有几个人是无疾而终的呢?所以无三恶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是必须的条件,缺一不可。

  食存五观讲解

  说明

  食存五观是佛教十方丛林的斋堂里都有的,它要提示所有的出家人时刻谨记释迦牟尼佛创教的本愿,作为佛教弟子应该把释迦牟尼佛济世利人,普度众生的佛法发扬光,不要辱没释迦牟尼佛的创教本愿,这才是每一个出家僧人的职责。

  可是当今中国的出家僧人几乎没有人吃饭时去对照 食存五观,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坐在这里吃饭,自己吃这碗饭惭不惭愧?现在佛教斋堂里的食存五观只不过是一块风景,只看不用!而且现在的出家僧人几乎清一色都是寄生在佛教庙里的寄生虫,混吃混喝等死的庙混子!不是在争名夺利,就是在浑浑噩噩混日子,作者看到这种现象实在心痛,为了让出家僧人在吃饭时对得起你吃的这碗饭,对得起释迦牟尼佛给你带来的安逸生活,不要自甘堕落,拿出一点精进之心来,把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发扬光大。故作者给大家讲解食存五观,免得将来堕在恶趣,则后悔晚矣!如果作者有说的不正确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食存五观全文如下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食存五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食是饮食吃饭之意。存是存想监察之意。五观是观察存想后面五条的内容。整句话的意思是:在你吃饭时要监察观想后面的五条内容,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坐在这里吃饭?不可以浑吃昏喝。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是什么意思?计是计算合计之意。功是功德贡献之意。多少是数量。计功多少是说,计算你对社会对人类的功德贡献有多少。量是度量衡量之意。彼就是你的意思。来处是说你是什么来头,指前面计功多少四个字,量彼来处是说计算合计你对社会,对人类的功德贡献,你有没有资格在这里吃饭,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整句话的意思是:计算合计你对社会对人类的功德贡献有多少?掂量自己有没有资格坐在这里吃饭。这里的饭不是随便吃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是什么意思?忖是忖度思量之意,己是自己之意,德行是指你对社会对人类的功德贡献服务他人的品德。全是指完备完美之意,缺在这里指需要之意,应供是指应该供养之意。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整句话意思是说:忖度掂量自己对社会对人类服务他人的功德贡献,如果你的品德完美无缺,你需要吃饭,这里应该供养你,这叫全缺应供,不可以乱吃。否则你就没有资格吃这里的饭。释迦牟尼佛的饭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吃的。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是什么意思?防是防止防犯之意,心是指心思心意,离是离开偏离之意,过是指过错过失太过之意,贪是贪心贪欲之意,如:贪吃,贪睡,贪色,贪玩,贪YIN,贪名,贪财等等贪心贪欲。等是指等等贪心贪欲之意。为是助词,说明后面的宗字的,宗字在这里当“最“字解,如由过之而不及之意。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在这里吃饭时要反思自己的心有没有过错,特别是有没有种种的贪心贪欲,出家人有贪心贪欲是最严重的过错,是最忌讳的,人造种种恶业,皆因一个贪字,贪是万恶之源!所以种种贪心贪欲是最大的过错。这叫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是什么意思?正事是指出家人必须要做的事,而且是不可以敷衍的称为“正事”,什么事是出家人的正事呢?证果成道是出家人的正事,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就是“出家证果”,所以证果成道是出家人的唯一正事。其它所有的事都不是出家人的正事,故后面第五句就接着说了,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证果成道又是什么意思?证果成道是要成就一切种智,普渡众生,济世利人,成正等觉就叫证果成道。

  良药是比喻,因为食物可以养命,人不食则形枯,故喻为良药。为疗形枯是说你为了办正事证果成道就要吃饭,人不吃饭就会枯梗死亡,故为疗形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如果是在办正事证果成道,那么你就有资格在这里吃饭,这叫养命为疗形枯。否则你就没有资格在这里吃饭,如果你没有资格在这里吃饭,还是在这里吃饭,叫作不知惭愧羞耻,那么你就是在给自己增加业障。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吃着释迦牟尼佛的饭,拿着释迦牟尼佛的钱,那么你就要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要求去做,你即不按释迦牟尼佛的要求去做,那么你就应该退还释迦牟尼佛的一切费用,你不退还释迦牟尼佛的一切费用,自然就会得因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是什么意思?为是为了之意,成是成就之意,道是指成正等觉之佛道也,业指行业事业,与前面一字合成名词。应是应该之意,受是享受受用之意,此食是说这里的一切食物。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为了成就一切种智成正等觉之道业,你应该受用这里的一切食物。否则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在这里吃饭,你吃了就必定给自己增恶业,释迦牟尼的饭不是随便吃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所以食存五观是提醒每一个出家人,你坐在这里吃饭够不够资格?吃这里的饭惭不惭愧?释迦牟尼的饭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吃的,不该吃的人吃了那是要十倍、百倍、千倍、万倍奉还的,出家人当记心头。傅大士心王颂答案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空手把锄头,答案是:无为修行。

  步行骑水牛,答案是:如来本性。

  人从桥上走,答案是:到彼岸。

  桥流水不流,答案是:入涅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经       食存五观)(五明学佛网:心经       食存五观)  

 竺摩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心经随说 

 洪启嵩居士:如何修持心经 

 其它:《心经》讲解(杜大威) 

 王雷泉教授: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下) 

 王雷泉教授: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上)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 

 杨佛兴居士:《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 

 其它法师:心经讲记(纯果法师) 

 照光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2 

 照光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1 

 蔡惠明居士: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