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隐秘他人过失


   日期:2017/9/23 16: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今,虽然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走上学佛正道的人却很少。一个人不能走向学佛正道的根本原因就是此人对佛教的义理还处在“未知、谬知或怀疑”的状态。所谓佛教,实际上就是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对世人的教育和引导。不少人虽然知道“佛教”这个词汇,但是对释迦牟尼佛到底向世人宣说了什么样的教言却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对佛教还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也有人认为佛教就是通过烧香拜佛来求个人的健康、发财和顺心等,也有人认为佛教就是一种迷信活动,也有人认为佛教就是失落者寻找心灵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事实上这些人对佛教还处于一种“谬知”的状态,也即他们对佛教的了解是错误的,不是佛教的真实面貌;也有人对佛教的义理虽然稍有了解,但却还处在一种怀疑的状态,譬如佛教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少学佛人对佛所宣说的这条心灵定律还处在一种怀疑的状态,心里既不能认定它是正确的,也不能认定它是错误的。

  事实上,三世诸佛的教言可以含摄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中,也即一切佛出世所说教理的根本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断净化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等无明烦恼。”所以,一个学佛之人应当牢记住佛教的这个基本特点,时时以“改过自新、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智慧”为根本。一个学佛人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则无论在佛门里面怎样“闹腾”,都和佛教不沾边!这样的“学佛人”虽然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不但自己得不到任何真实的利益,而且用自己的言行歪曲了佛法,使世人对佛法产生诸多误解。所以,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应该经常观察自己身口意的种种过失,不断将其去除,并且培养种种美德,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走上学佛正道。

  例如,“揭露他人的过失”就是很多学佛人所具有的一种习惯,而且不少人往往并不认为这个习惯有什么不好,所以不少“老修行”虽然“修”了多年,但还是热衷于谈论他人的是非,这些人常常一开口就是“张三如何不好、李四怎样差劲”,而且谈论别人的过失时经常会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似乎他人的过失可以增上自己的安乐。

  他人的过失,有些是他人不能控制自心所犯下的,有些是一时糊涂所作的,如果我们将别人的过失任意散布、宣传,就会使此人从此身败名裂。我们稍微反躬自省一下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有了过失都不愿意让人知道,都不愿意有恶名。一旦自己的过失让他人知道,这个人内心就会很伤心、懊恼,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从而走向彻底的邪恶。所以,言语之道,似小实大,如果我们言语不小心,不隐秘他人的过失,有意无意地让其恶名辗转传播,那就会使人无地自容,甚至可以摧毁一个人的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使其陷入无边无尽的苦难之中。相反,如果我们言语谨慎,牢记“不彰人短”、“隐秘他人之过失”的教言,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然而轻薄之人,往往爱听他人之过失,而且听了之后,喜欢添枝加叶地到处宣扬,败坏别人的名声。实际上,爱说他人过失的行为可以极大地减损自己的阴德,最终会使自己遭受种种恶报。

  例如,《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所记载的俞净意一生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年轻时的俞净意不积口德,好言人非,灶神批评他说:“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怒触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尤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所以,俞净意在改过之前,遭遇了诸多不幸,如“屡试不中、家道贫寒、子女或夭折或走失、妻子双目失明”等,这些痛苦使得俞净意十分伤心难过。

  《太上感应篇注解》中记录了一个“不彰人短”得善报的故事:麻城人刘仲辅,家中贫寒,但自幼仁恕宽厚。与夫人董氏成婚之夜,一个小偷进了他的屋子,刘公被惊醒,起来一看,小偷是他所认识的人,他对小偷说:“我想,你是由于贫穷的原因才不得已做小偷的。”说完,刘公把夫人的首饰给了小偷,并说:“你要马上改正作好人,我一定不把这事告诉任何人。”后来,夫人常问小偷的名字,刘公说:“我已经答应不告诉任何人了,你还问什么。”刘公活到八十九岁,家中吉庆喜事年年都有,儿子和孙子都考上了进士,当了大官,家中封赏很多。刘公死后,本族有一个人来吊孝时,用头碰着刘公的棺材痛哭,由于此人原来德行并不高尚,而后来突然成了一个非常努力行善的人,因此人们推测,这个人可能就是当初的小偷。假如刘公当初抓住这个小偷时,绳之以法,或者将其恶行公布于众,或许就毁掉了这个人的一生。

  所以,学佛人应当知道,如果将“给佛菩萨供香求福”和“隐秘他人之过失”这两件事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后者绝对超过前者千百万倍。如果口里不停地宣扬着他人的过恶,心里却祈祷着佛菩萨和护法神护佑自己,这样的祈祷应该说根本不会有什么作用。例如《二规教言论》中说:“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又说:“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所以,高尚的德行胜过千百万次的祈祷,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德行,其福报不求也自然可以得到。

  古人讲:“有容乃大!”又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人如果内心能够包容别人的过恶,这个人就是有福之人。相反,如果不能包容别人的过恶,这样的人是福德浅薄之人。《自我教言讲记》中说:“在隐秘他人过失方面,过失小的应当隐,过失大的尤其应当隐;男子的过失应当隐,女人的过失尤其应当隐;一般人的过失应当隐,祖先的过失尤其应当隐;个人的过失应当隐,涉及到团体的方面,尤其应当隐;下劣者的过失应当隐,德高望重者的过失尤其应当隐。恶名越大,隐恶的功德就越大。不能隐的人,都是自己无福隐恶。”又说:“对自己,应当多讲过失,隐藏功德;对待他人,应当多讲功德,不宣扬过失。常见他人过失,就是诸恶之门;常见自己过失,就是诸善之门。”《菩萨宝鬘论》中说:“发露自己之过患,不觅他人之过失,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 六祖大师说:“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所以,一个真正的学佛之人,应当跪在佛菩萨面前忏悔以前言人是非的恶行,并真诚地发誓:“从今以后,我决不言人是非、彰人过失;对别人的一切过失,我一定要生悲悯心、挽救心,决不生幸灾乐祸心!”如果我们能在佛菩萨面前这样真诚地发誓,这就是陈设在诸佛菩萨面前的最好供品,这个供品绝对胜过了成千上万的鲜花、高如须弥的灯烛,也胜过了千万声空洞的祈祷!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过失)(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过失)  

 净界法师:我们不求生净土,会产生二种过失 

 妙祥法师: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卢志丹居士:佛陀告诉你饮酒的若干过失 

 蔡礼旭老师:如何对治自己的过失? 

 月悟法师:真修行人,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C 907经的重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F 第591经:本 

 传喜法师:闻法时的三种过失 

 净土法门法师:开悟是什么?就是能找到自己毛病过失! 

 净土法门法师:不会说别人过失,这叫积德 

 过年饭桌须谨记:佛说饮酒醉酒的三十六种过失 

 刘素云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失、习气就是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