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当我们遭遇种种境遇时,如何恢复到菩提的状态?


   日期:2017/10/2 1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这心就像工匠和画师一样,能描绘出世间的种种相,色受想行识的5蕴也是从心而生,同样诸法依然是由心而生。

  这句偈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了,这句总结性奇高,包括揭示了三种情况:

  1、诸世间种种;

  2、五蕴由来;

  3、诸法本源。

  这一句包括的这三大部分内容,真的体现了上面提到的无量难思议。前面分别把这三个部分简略的分享了一下,若跟随进程的话,这句偈的内容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心是如何勾画、建筑这个世间的?物相本身是没有性状的,是完全依他起性,就像画画和木雕泥塑也是一样的,颜料和纸笔不是画,木头和泥土也不是雕像,正是因为这个心的工作加入了,所以让这些万有万物有了变化。在过去我很腹黑地批评了一个人的诗作,他用非常强大的语言描绘了东北的自然美景,乃至四季的更替等等,写得真的很好,但是我只说,看了这样多的文字,却没有主人公出场,一场再美好的风花雪月,如果没有有情众生的参与,是否落寞些呢?

  这万物依然是这样的,所以当我们出现在其中的时候,万物就成了我们的镜子,我们过去做过什么,在这个镜子上全部的、完整的、立体的、多元的表现了出来,若我们真的把这个观念植入心地,时刻能思维这个,事事能忆念这个,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烦恼是菩提。那么这句话如果加上前面的认识,就会完全扩张这个菩提的来源。

  烦恼是菩提,因为有烦恼(知苦),我们会转烦恼(知集),我们要离烦恼(愿离),要破烦恼,乃至要去烦恼根(证灭道);那么痛苦是菩提否?因为有痛苦,我们想转痛苦,我们要离痛苦,我们要破除痛苦,乃至要挖去痛苦的根源;同样生死是菩提否?我们因为在承受生死,所以我们要把握生死,要离生死,要破掉生死束缚,要剃掉生死轮回的根本。

  嫉妒是菩提否?傲慢是菩提否?罪业是菩提否?因为有傲慢,所以要先转傲慢为平和包容,这平和包容是菩提否?于是要离开傲慢,让自己心地清净,不起我相,不起我相是菩提否?于是要破除傲慢,乃至挖掉傲慢的根源,若做得到这就是菩提啊。于是一切我们面前的种种万物万有,都是菩提,只是需要我们换个思维方式,并且要学会时刻的用佛法的体系去思考反省。

  当这种思维模式我们能建立并保持的时候,世界向我们敞开的是一扇大门,这扇大门直通智慧,所以当我们遭遇种种境遇的时候,反思反省,如何从这个状态,恢复到菩提的状态?找得到路,那么事事是菩提、时时是菩提、处处是菩提;找不到路,嘴上说破皮,不得受用. 恢复无外乎两种大套路:

  1、是我们遭受的事情和菩提相反;

  2、是和菩提相趋同。

  若遇到的事情是恶的、是染污的,那么就想我为什么要受这个恶逆染污呢?如何才能不受这个?这个过程就是一转的境界;如果趋同那么自然保持,时刻提醒就最好了,所以这些部分最后又要落在,我们扎实的地就某个事情、某个境界的考试上来,有这样的一句话是批评某些学佛人的:句句说空,步步行有。嘴上说空空空啊,但是行做却不这样。

  这个处处是菩提的状态,大家思维一下,并练习一下如何转变这个思维,希望各位能保持这样的思维模式,那么必定不离三宝,佛菩萨常常在周围加持提点了。

  再说五蕴的部分,五阴这是我们认为很扎实的妄想,《楞严经-50阴魔》的部分,世尊告诉我们这五重阴蕴,就是我们的五种妄想。

  说好破也好破,说难破也难破,好破是悟透,大地无寸草,难破是我们无量劫来还被困在其中,还没有跑出去,这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防御能力,这是我们不可以轻视的。对证果的圣人来说,这个事情轻飘飘的,而对被困在里面的凡夫,就是另一种滋味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轻心,若真实在修持这5蕴次第走过,过了一重就会有对应的十大类的阴界魔障,就会有里面各种错误的思维乃至微细的贪着为我们埋下的陷阱。五蕴是来自于妄想,那么自然也是来自于这个六、七、八识和合之下了,所以这心能生五蕴,于是五蕴的种种相,也最后要回归到这个心识的工作上来,诸法更是这样。

  佛陀在讲法的时候提醒阿难,若证得了四如意足可以住世一劫,你说我能住世多久呢?阿难被魔王干扰迟迟不回答佛陀的问题,佛陀说那么你好好的仔细想想,阿难离开了,这个时候魔王来了说:你度了那么多众生了,该死了,我请求你死去吧。佛陀最后还是答应了魔王的请求,答应在三个月后入涅槃,这个时候阿难想明白了,但是事情也已经尘埃落定了。佛陀为什么不住世一劫或者更久呢?是因为佛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有因缘,若没有因缘就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是真正的业尽情空,八识里面的业因种子全部的清扫完毕,在九识里没有业因种子,如何发展行做?所以若没有人发出邀请,佛就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同理,我们念佛是在做什么呢?我们念佛,就是在发邀请给佛。所以用心真切做到和佛的感应道通,这就是需要功夫和至诚的心念了。诸法依然是由心而来,如经里说到:一切法由心想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为什么呢?就是心生了,以这强大的心能力量,假缘为因,因缘产生就形成了法成就的条件因素,于是法也被产生了;当条件消亡,法也被消亡,于是对法本身没有生也没有灭,是不生不灭,只是心生心灭罢了。

  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觉林菩萨偈略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