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发菩提心初探


   日期:2017/10/15 10: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省庵大师讲:“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在《华严经》中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又《大智度论》中讲:“菩萨虽行信等善法,亦不得无上道,所谓以我、我所心行六波罗蜜”。《无量寿经》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指宗旨、和宗趣。宗之所归曰趣,是经所崇尚的,是经中主要的。由以上经论不难看出,发菩提心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菩提心就是成佛之果。凡夫修行难、发心难,发菩提心更难。发了菩提心还有三难:难行、难舍、难忍。作为我们修行人的态度应当是: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

  二、“发”的含义

  发菩提心的“发”是指:“发明、发起、发展”。

  发明:是指开解明了,明白自心。即是菩提心。

  发起:起,指起始修行。起始修行应遵循以下两点:(1)解行相应: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蹑解起行,即是称性而修。(2)悲智并运:慈为与乐,悲为拔苦。慈悲若没有智慧,则“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发展:展,是指展开,具体来说指修四摄六度之法(1)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2)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总概括为“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

  发心之相: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讲到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三、菩提的分类

  菩提: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的分类有:

  1、真性菩提:是以道为菩提。道,即是佛性,是人的本心。本心就是本觉之体。本觉体如如不动,所以又叫真如。真如人人皆有,但又是迷而不显,所以又叫如来藏。如:如如不动。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藏:指含藏。

  2、实智菩提:是以智慧为菩提。实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因此又名“始觉”智。此智是意识相应慧心所,我们依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所以叫实智菩提。

  3、方便菩提:方便菩提是以菩提心行菩萨道,对机说法,以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又依照《大智度论》将菩提分为以下五种,大意是:

  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相。

  4、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 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5、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四、什么是菩提心

  1、菩提心即是上述省庵大师八种发心中的:“正”、“真”、“大”、“圆”四种发心。

  菩提心是法,是众生自性本具之法,法即如来藏心。统称为自性清净心。这个心在菩萨心中就是般若,是菩萨心的根本。发菩提心的人是菩萨(因)。证得菩提,就是佛(果)。

  2、菩提心就是菩萨心:菩萨,就是追求无上菩提的众生。上承佛道,下化众生,自己未度,先度别人的大慈悲者。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意思是大道心,或觉有情。“觉”:指觉照本性,觉一心之理。一念不生就是觉,对于“觉”加深理解如下:

  (1)不觉:作为凡夫,是为不觉。不觉就是不明真相,即是无明。

  (2)错觉:以错误的理论建立起来的知觉,如外道。

  (3)正觉:正确的觉悟就是:觉悟大地众生,本来是佛。

  (4)始觉:即无明中有一线智慧光明发现。

  (5)本觉:始觉有功,本觉方显。本觉就是万法的本源,众生之慧命。

  (6)自觉:即是本觉之佛性。

  (7)觉他:帮助他人觉悟。

  (8)无上正等正觉:从自觉、觉他、达到觉满;或者是:始觉合本觉达到究竟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了。佛是十法界之首,佛之上没有再高的了,所以叫”无上”。佛得真正平等,了知万法唯是一心,所以叫正等。佛圆证一心具足众德,得至正满觉,所以叫正觉。

  3、菩提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依照大乘起信论)。

  (1)直心:直,表正直,不偏不倚,中道理。与真如相应,所以又叫“正念真如”。(自利利他之心)

  (2)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

  (3)大悲心:即是拔济群苦,令得菩提。是以自觉之道,觉悟众生,普令悟入佛之知见。这是菩提心的根本。(利他行)

  4、菩提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依观经)。

  (1)至诚心:至者,真也;诚者,实也。即真实心也。这是菩提心的本体。

  (2)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信自己是凡夫,旷劫无出离之缘。二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是自受用。

  (3)回向发愿心:即是将所修积的功德,回向愿生极乐。这即是发大慈大悲心。是他受用。

  5、无上菩提心: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五、坚固菩提心

  1、退失菩提心:根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说:‘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何等为四?一、种姓不具;二、恶友所摄;三、于诸众生悲心微薄;四、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其心极生怯畏惊怖。’

  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说有五退分法,能令菩萨不能速证无上菩提。如彼论说:‘又诸菩萨,顺退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一者,不敬正法及说法师;二者,放逸懈怠;三者,于诸烦恼亲近执著;四者,于诸恶行亲近执著;五者与余菩萨校量功德起增上慢,及于法颠倒起增上慢。

  2、不失菩提心:根据《思益梵天所问经》:梵天、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为四?一者,常忆念佛。二者,所做功德常为菩提。三者,亲近善知识。闻名曰知,见面曰识。指师承。即善知法要,识人间正邪,具正知正见,能辨是非,有超人的智慧、学问。四者,称扬大乘。是为四”。

  又《大宝积经》卷一百十二《普明菩萨会》说: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

  3、坚固菩提心:即是四宏誓愿:

  (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

  总之,发菩提心,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重要。是修学佛法能否成就的关键和根本。佛法博大精深,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此文是自己根据省庵大师、圆瑛法师以及有关经论和著述,自己学习整理的,不一定妥当和正确,旨在抛砖引玉,仅供参考。希望大德能给予批评指正。

  如何修学念佛法门才不至于走弯路?

  大安法师

  首先我们要了解念佛法门对我们的重要性,尤其对于末法的五浊恶世的众生的必要性。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一定要称合佛的本怀,佛的本怀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超越轮回的无住、无念的那种境界,所以学佛是最终极的出世间法。当然它能够含摄世间的善法,但是人天福报不能作为我们学佛的目标,了生脱死、圆成佛果是我们学佛的目标。

  建立这个目标之后,怎么达到这个目标——选择什么法门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我们要考量的了。那么一代时教大部分分自力、他力。通途的八万四千法门侧重在自力修戒、定、慧,断惑证真,这条道路如果晋唐之际根机利的修行人还能够解决生死问题的话,那么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众生,基本上这条路没有一个人能走得通的。于是就要仰靠他力法门,就是仰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对我们的拯救:我们只要信愿持名,感通弥陀的愿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拿着莲华与观音、圣众来接引我们,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修行,圆成佛果。先了解这个。所以末法众生离开念佛法门没有一个人能够出得了三界。

  那么建立这么一个基本的知见之后,我们怎么样直接进入到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的直接进入就是要在信、愿、行下功夫。通途佛法都要讲:先见道,才能修道,才能证道。那么我们净土法门从信心开始谈见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现量亲证到一个法界的秘密就是《阿弥陀经》讲的二“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两个二有是惊心动魄的信息,是释迦牟尼佛开悟的境界,然后释迦牟尼佛把自己开悟的佛知见和盘托出。如果我们有信心,相信了这个二有,就是以佛知见为自己的知见,以佛的见道作为我们的见道,然后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不需要自己去追求开悟——我们是开悟不到这个境界的。见到这个二有不仅是一般的行人见不到,就是阿罗汉也见不到,就是等觉菩萨也见不到,这就叫“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一个法门。所以我们要靠信心契入: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决定救我,相信释迦牟尼佛介绍的法门不会打妄语。他们是具足大慈悲之人,不会做损害众生的事;佛是具足一切种智者,不会说不究竟的话。所以从信心下手,然后建立我们的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这个信愿建立之后就老实念佛,一天或几千声,或一万声,或三万声,或五万声,一定要老实念佛,叫做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往往我们凡夫众生有个劣根性——偷心不死。念念佛心里捉摸着是不是还有更殊胜的法门:听到一个密宗的师父来了赶紧去灌灌顶啦,弄点什么呀;听那个修禅的来了,是不是当生可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呀。他就是这山望到那山高,今天张三明天李四,搞了半天——搞了几十年一头雾水,什么利益都得不到。所以你一个真正有信心的念佛人,不仅这些他宗的善知识不能使我们动摇,就是释迦牟尼佛现前都不能让我们动摇,这才叫真正的信心。

  要知道你在理上建立这个信心之后,这个法门是最究竟的,最有利益的,而且是胜异方便。就像蕅益大师他的一个概述,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哪,佛所施设的一切法门都是方便,在这个法门里面这是第一方便。它太简单了,太容易了,只要念这个名号:这是第一方便。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太简单的东西就太低级,不是这个样子的。而且第二句话是“了义中无上了义”,它是大乘真空妙有中道了义当中最究竟的了义,义理非常深邃。“圆顿中至极圆顿”,在圆顿当中是登峰造极的圆顿。所以它的教、行、理:这个“方便中第一方便”是行经,“了义中无上了义”是教经,“圆顿中至极圆顿”是理经。教、行、理三者都是登峰造极的,所以才能够感得十方诸佛异口同声地赞叹以及往故先贤人人趋向的这么一个利益的。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简单的是低级的。有很多人自视其高,看到这个念佛法门愚妇愚夫都能念,他就觉得:“哎呀!我应该跟他们不一样,才能显示我的高明。”他就搞错了,他是以凡夫的生灭心去观照这个事情。你站在佛的平等心来看,佛的平等心一定要找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所有人都能修行的方法,才能体现佛的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和他的卓越的智慧。所以大家有幸碰到这个念佛法门,千万不要这山望到那山高。如果你这样地摇来摆去,你的信愿就解决不了,信愿解决不了,你就不能感应道交,这么一个殊胜的利益就由于我们有怀疑而失之交臂,一错又错,那就“可痛惜哉,可痛惜哉”。一定要信愿坚固,一门深入老实念佛。这个佛号成佛都有余,世间的一切都能在这个佛号中完满地得到解决。一法具足一切法,这是大乘圆顿的一个教育,你不要以为它简单,简单里面包含着一切,这才是真理。这个现代的自然科学家他也承认,一个科学是否有真理性,包括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没有真理性,有个判别的标准,就是审美的标准——简单,越简单的东西越有真理性,可千万不要搞得太复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念佛法门)(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念佛法门)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