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详解什么是佛教的三法印


   日期:2017/10/19 22: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法印的成立过程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三句并列的经文,最早出现于《杂阿含经·第262经》

  阿含圣典中与法印有关是《杂阿含·第80经》——经意为:透过“空”、“无相”、“无所有”三种三昧作为入手,最后导归到以观“无我我所”而究竟离慢习、得见清净的修行方法,名为“圣法印”。

  由于空等三三昧即是“三解脱门”,其内涵与“一切行无常”等三法句之精义是相应的,因此,三法句后来被定名为“三法印”有可能最先起源于此经。

  其他有关以“圣法印”为经名的,还有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圣法印经》及赵宋施护译的《佛说法印经》,从这二部经的内容看来,“法印”以及“空性”被赋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并被明确地提出来了。

  而“三法印”之定型句则最早出现于《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为说一切有部最原始的论书]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为说一切有部之广律]。

  最后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又系统地总结了三法印以及由此深入概括的一实相印等法印思想,“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杂阿含经·第80经》最先开始讨论圣法印,而汉传的《杂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之诵本;竺法护与施护都出身于北方迦湿弥罗的说一切有部[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二章第二节《犍陀罗和迦湿弥罗的佛教及说一切有部 》];又三法印之定型句均出现在说一切有部的早期论书及广律中。

  南传佛教代表性论典《清净道论》的“说行道智见清净品”中,虽然亦有三法印之实质内容,但并未安立“法印”之名相以及依此衍生判教的系统。

  龙树《大智度论》卷廿三说:“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说三实?答曰: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论的意思为:佛陀是说三种实法印,大乘则略说为“一实法印”——一实相印是指一切法空性,尽括并印定一切佛法,反映了初期大乘经的精神。

  综此,几乎可以推论“三法印”应系说一切有部所独自结集传承,后来成为印度大陆的部派佛教以及之后的北传大乘佛教之定论。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会通

  一般的说法为小乘说三法印、大乘说一实相印,阿含经及部派声闻佛教确实是多说三法印乃至四法印[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而作证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云何为四。一者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而作证。二者一切诸行苦。三者一切诸行无我。四者涅槃休息。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于天上.人中而作证。是谓。比丘。四法之本。是故于天上人中而独得尊。],而初期大乘经论则说一实相印为究竟了义。

  首先,部派佛教关于如何具体的抉择经论或众多的祖师说,以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看法为代表,该论在开头即说:“素怛缆次第所显……,毗奈耶缘起所显……;阿毗达磨性相所显,谓阿毗达磨应求诸法真实性相。”[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比照“佛语具三相”的内容,以上这段话可以作这样的诠释:现存的经典有许多是不了义经:现有的戒律之内容也有可能因时空因素而改变;唯有不违失法性的阿毗达磨[ “阿毗达磨”,译为“对法”,即现观法,直接亲切的体验法,而且最古典而原始的阿毗达磨所讨论的即是“三十七道品”等圣道修证的内容,所以有观点认为阿毗达摩是直畅解脱道的。]才是直接探究诸法的真实面貌,既然如此,那么从阿毗达摩所推导出来的原则,认为“不违失法性”、“入佛法相”、“以圣道修证为中心”,就应该是判断佛法真实义的准绳。

  从阿毗达摩本身的部派思想来说,其判别佛法真实义的诸多结论,已经相当具有了部派思想本身的后出特性,比如《婆沙论》中最后举扬的“诸法真实性相”,对于“法性”的定位和判定本身,已经开始脱离了根本佛教的法印思想——部派佛教逐渐改变了根本佛教对于无我的阐释,在阿含和尼柯耶的最晚集出的部分,隐约已可看出这种倾向,例如《长阿含经·第1经》提到,“若学决定法,知诸法无我,此为法中上,智慧转法轮”,其中所表述的“无我”等,从原始佛教在实际禅修中的无我体验状态,变成了一种“描述实相的哲学立场”,这已是隐约带着部派佛教哲学的色彩了。

  从此,部派佛教已经开始了例如“时间”的相对意义一类的讨论,比如部派佛教认为时间是透过沙斗中沙量之变化而显现;同样的,如果要体验“诸行无常”的永恒意义,必须先观察那具体的五蕴生灭现象,体会了“五蕴炽盛”的七苦后,从诸多苦果当中,分析抉择其为“无常故苦”而肯定不移于“诸行无常”的普遍性真理——部派佛教对于三法印的讨论已经开始进入了哲学思辨的“普遍性”之中。

  之后,大小乘开始激烈的共诤,《般若经》又有“观无常生灭,为相似般若,非真般若”之批评,因此两种法印变得隔碍而不相容,龙树在《大智度论》中曾也试图做出融通和会合。

  《杂阿含经·第296经》及《杂阿含经·第299经》上记载:佛陀以其自身的经验告诉弟子们,他自己是觉知“缘起法”而成正觉,也以此教化大众,并宣说“缘起法”非其创造,也非其他任何人所创,它是存在于世间真谛,如不颠倒的普遍性轨律与真理,人人皆可依此而成就圣道,这样的真理被称誉为“法性、法住、法界”。《杂阿含经·第293经》,佛陀又说“缘起法”是甚深难通达,又名“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法”。

  以上三部经,可以得出通往圣贤解脱道的缘起法是必须与“空”相应,也透露了“缘起法”即是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

  《杂阿含·232经》中的“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描述六根所触对的世间的状态,而“此性自尔”可以说与《杂阿含经·296经》的“法性”之意义相通,因此232经表达了五蕴六根的生命缘起法之共通性为:空无“常恒法”,也空无“我法”,正说明了“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世间的真相及普遍轨律。

  如《杂阿含·第270经》所提示的“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杂阿含经·第273经》的“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空无我我所。”更清楚的道出,空的当下即是无常无我的展现。

  至于“涅槃”的空,《杂阿含》的看法为:“至于贪瞋痴”[ 《杂阿含经·第567经》];“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受尽、离欲、涅槃”[ 《杂阿含经·第262经》];《杂阿含经·第335经》也有“第一义空”的暗示。《大智度论》也认为“无常”等二法印为因,“涅槃寂灭”为果。

  从以上诸经,再结合前面提到的《杂阿含经·第80经》,可以看出大乘佛教解说“空”与无常、无我法印的关系的清晰路径──“常”空与“我”空,基于“缘起法”为佛法的基础原则及缘起法的“空相应”性质,一实相印与三法印,在大乘标举的“空义”之下开始彼此销融。

  因此,排比《杂阿含》的诸多经意,并最后综合阐释,再来看龙树的《大智度论》之对于三法印的结论:“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可以看出大乘所讲的“一实相印”,一切法空性,即是“世间一切缘起法,其法性均与空相应”的“缘起即空”,并且大乘因此也自认为一实相印也是秉承佛陀的本怀,并且密切呼应阿含的根本佛教精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三法印       佛教)(五明学佛网:三法印       佛教)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