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性理疗病的原理与准则


   日期:2011/2/10 22: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性理疗病的原理与准则

性理疗病,“性”是指人的气质与性格,“理”,就是规律或法则。“性理”,在这里是用“五行”说明人的气质与性格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的。性理疗病便是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通过语言为人医病。“心病要用心药医”,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心药,是指用开导,说理、挖根源和暗示等方法,来解开病人心上的疙瘩,从而愈病。 

在医院里常遇到某些患者胃溃疡治好了,突然血压升高了。这样病好了,另一种病又犯了,按下葫芦瓢又起来,说明有些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很顽固的。阴气不消,总在人身上找薄弱环节。也就是说,精神上的疙瘩不解开,肉体上的痛苦没完没了。只有治愈心灵上创伤,肉体才能真正得到安宁。

中国医学向来重视心理卫生,强调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的统一。两千年前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重点阐述了精神因素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说明了情志可影响脏腑躯体,消除私心杂念和各种烦恼,可永保健康。

“病是吃气活着,疮是吃火活着,人若能不生气,不上火,就把病和疮饿死了。”这是凤仪先生在性理疗病中常讲的一句格言,性理疗病认为恨怨恼怒烦是“五毒”,可在人体中产生一种阴气,阴气过盛,便可使人的生理功能失去平衡,人的周期节律失调,因而发生疾病。所说的“上火”,是指急躁、焦虑、患得患失、非分妄求和牵心挂念等情绪而言。这样过多的消耗精气,便损伤正气,削弱免疫能力,内火炽盛,使人易患疮疡或头病。现在医学实验证明,情绪好与坏,可产生不同的生化过程。心情愉快时,血液中便会增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生化物质,精神苦恼则会产生一种对精神和血管有副作用的另一种物质。常听孩子妈妈说,当自己生气上火或过于劳累的时候,小儿吃母乳便容易腹泻。这正是等于吃了被“毒化”了的乳汁,才使小儿直接受害的。这是从孩儿身上反映出来母亲的血液里产生一种有害的生化物质的实证。那么无小儿疾病反映的一般男人女人,生气上火之后,其有害的生化物质照样在他们体内起作用。

 

心性表露于外的称为情绪,一般来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正面的情绪,属阳,包括快乐、希望、恬静、好感、和悦、欣慰、勇敢等等。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与此相反的,是不愉快的情绪,属阴,发作出来就叫脾气。严重时,可刺激人体的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有害健康。这种情绪除了“五毒”(恨怨恼怒烦)和“上火”之外,还包括沮丧、失望、悲伤、害怕、不满、嫉妒、疑虑等等。

 

凤仪先生在性理疗病中,最多见的是消化系统病,如胃病,食欲严重减退,噎膈、转食、膨胀等肠胃病。这种疾病明显是由阴面情绪所造成的。如家庭不和睦,经常有顶嘴情形,长时间生气,不愉快的事连续发生。这样,便可出现胃肠疾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事不遂心时,立刻感到茶饭不思,勉强吃点东西也感到腹部不适,食不甘味。这是为什么呢?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当你暴怒时,胃幽门(出口处)的肌肉骤然紧缩,使胃腔里的食不能入肠腔,以致整个消化道发生痉挛而出现胃痛、腹痛、呕吐等。人在忧郁,情绪低落时,胃蠕动减弱,胃液分泌减少,直接影响消化功能。实验证明,情绪对内脏器官的影响,以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最为明显。所以有的医学家说,人的消化系统是精神因素的“晴雨表”。精神处于强烈,持久的刺激状态时,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通路,肾上腺皮质会分泌较多的皮质激素,使胃酸分泌异常增加,胃酸的酸性增强,可引起胃溃疡病。

 

先生常告诉人们,人家心里有憋屈话,要让他尽情地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免得生病。医学研究表明,越自我封闭的人,胆固醇含量越高,越容易发生动脉硬化……,把话憋在心底,让痛苦煎熬自己,自己就可能被痛苦吞噬。前后两者的说法不同,但说明的问题是一致的。

 

先生在多年性理疗病中总结出:“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其实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发怒时,面红耳赤,血往头上冲;受惊时,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这不是很明显的由心理变化影响生理而发生病理变化吗?性理疗病时,常引用一句很质朴的比喻说,“猫食碗招苍蝇,没有内乱引不来外患。”意思是说,正因为自己内有“阴”,才引来外面的“阴”。如一般头痛脑热的感冒,是直接暴露于细菌而引起的。但现代医学表明,我们只是在免疫系统机能低下的时候,才会伤风感冒。而消极的心理与情绪,是免疫系统的潜在不良因素。因此,有时强烈的感情波动,如仅一瞬间的暴怒,所造成的后果(如脑血栓等),却需要长时间才能治愈,或留有后遗症。

 

为了探索外界对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对身体的影响,许多学者是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把一窝生的羊羔,安排在同样条件下生活,所不同的是在一只羊羔的近旁拴一只狼,让它经常看到这只可怕的野兽,在威胁着它的生命。结果,这只羊羔就会吃不下东西逐渐瘦弱下去,不多久,便死去了,而另一只羊羔却长得很好。

医学家曾做过一次更为有趣的实验,将猫放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箱子里装有一个压杆,每当压一下压杆,就有它所喜欢的鱼一类的食物掉下来,但同时猫爪子必挨一下电击。每一次猫提心吊胆地去踩压杆,都免不了被电击一次。结果是饥饿的猫,宁可遭到电击也要吃鱼;但有时为了避免痛苦,眼巴巴地瞧着压杆不敢去碰,内心矛盾重重,在进也受苦,退也难熬的折磨下,过了一段时间,猫的血压升高了,得了“高血压病”。

 

中国传统医学关于精神因素与内脏疾病的关系,有深刻的论述。历代医家,关于“七情”是致病的因素,在医籍中都有明确的阐述。精神与疾病戚戚相关,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说明这个道理。世界著名长寿学者胡夫德兰在《人生延寿法》中强调指出:“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先生在劝病中总结出,生气对病和疮起到助长作用。他说:“有寒病的,越生气病越寒;有疮症的越生气疮的毒火越大。因为气像风似的,冬天刮风,越刮越寒;夏天刮风也是热风,和这道理是一样的。”生气本身就属阴,阴气重浊下凝,便是寒,易患腰腿疼病。疮症本身就是毒火,越生气,就等于越给毒火添油,所以疮越重。

 

性理疗病者认为“生气、上火,正是给疾病上肥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情绪很可能是癌细胞的活化剂。同时,一切恶劣的精神因素,最易打击血管这个生理上最脆弱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有什么性格,易患什么病,是当前国内外“心身医学”中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凤仪先生于清末民初,花费四十余年的时间,在性理与病理研究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发现人身有阴阳二气(有别于中医所讲的阴阳),阴气过盛便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然而,阴气是怎样产生的呢?是由于气禀性经常发动逐渐积累的。气禀性的发作通常是通过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具体反映出来的。每当事不遂心,人不对意,便动气禀性(简称为“动性“)。性理疗病就是要把一睁眼就首先看到他人的“错处”的这种惯性思维翻转过来,变为先看自己的过错,认识到“看人不对就生气”,这本身就是严重的过错。所以性理疗病法中必然包涵着“伦理疗病”的内容。

 

性理疗病的准则如下:

(1)必须明确病人是由于某种气禀性(五行性的阴面)才患某种病;

(2)要强调改变或化除致病的气禀性(简称“化性”);

(3)通过“悔过”、“道过”,亮出思想,解开疙瘩,打通心灵的“堵塞”;

(4)挖找出因人、因事、因财而致病的思想根源;

(5)通过“笑”或“哭”以拨阴取阳;

(6)转移注意力,以扭转致病的思想焦点。

 

上述六条中,变化气禀性和悔过、道过,是性理疗病的关键。不论悔过、挖根源或化性,病人都必须是真心实意的,否则无效。

 

这里还有一条主要原则,即讲病者不仅有讲病的本领,同时更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在病人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所以性理疗病不单纯是方法问题,而品德的感召力尤为重要。医者绝不收受谢礼与任何报酬,如病人对医者有鄙视的心情,其方法再高明也难以奏效。

 

在性理疗病的过程中,能适当地配合“问性法”,则其疗效会更佳(方法详见《五行》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治病       心理)(五明学佛网:治病       心理)  

 李利安教授: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 

 成观法师: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30~3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9)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70~75)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60~69)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50~59)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