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当佛教遇到娱乐时应该怎么办?


   日期:2017/10/26 23: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商业、体育、新闻、政治和宗教等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让一些人的生活中多了笑声,可是也留下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要笑?我的笑是否伤害了别人?这样的思考,不仅是道德的表现,更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反思”的呈现。

  佛教是一个从印度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信仰传统,为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增进社会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充满智慧、圆融、中道、慈悲的佛教遇到“令人至死”的娱乐时,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油然而生。歌曲《法海你不懂爱》,遭到佛教界严正抗议并被要求公开道歉;毕福剑在《星光大道》中,歪戴五佛冠、袈裟不整、烟袋代替禅杖、口咬“苹果”佛珠,以小丑姿态自称“我确实是法海”,引发佛教徒在中央电视台大厦前抗议。

  因此,我要问:当佛教遇到娱乐时,应该怎么办?当娱乐遇到佛教时,应该怎么办?其中的“理”、“情”、“法”,值得人们去关注与探讨。

  一、佛教神圣性与娱乐的“理”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信仰与制度的核心仍然是神圣性的建构。在佛教组织内部,教义、仪式和出家僧众象征神圣性,诵经、弘法等宗教活动代表神圣层面;在佛教信仰中,以佛、法、僧“三宝”为中心建构了信仰体系:佛是觉悟者,是教主,确立了佛教的本质和实践,并且对佛教的发展阶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法是佛陀觉悟后所宣说的教义,是所有觉悟内容、方法等的表达;僧伽则是佛教信仰现实层面的核心,个人共享佛教信仰,通过依赖一种僧伽的“中介”转化作用,僧伽通过对教义的阐释、信仰的指导,从而将个人的信仰“转移”成佛教的信仰。

  所以,僧伽对佛教信仰体系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佛教的专家,必须具备正确的佛教信仰,能正确理解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教理学说,由正确的实践修行,而得到深切的、体验的开悟。所以,在经典中,经常以阿罗汉等圣者作为僧伽的代表,即是指佛教的专家。第二,民众信仰的指导者,僧伽通过对佛教信仰的理解与实践,具备救度苦难的教化能力,且具有教化意愿,而专心致力于救度众生的事业。第三,正法的延续者,僧伽作为佛教神圣性特征最好的“表象”,僧伽团体的存在,是佛教存在于世的表现。

  而当娱乐界人士以僧伽形象出现于各类媒体时,其嬉笑怒骂的非僧伽行为正是对佛教神圣性的讽刺与伤害。许多人指出法海为小说人物,以此强调“娱乐有理”,这种“理”正是歪理或强词夺理。因为法海是一个僧人,从表法意义上说,僧人的形象代表了佛教的神圣性,信仰上的教化功能、制度上的模范、指导功能。一方面,屏幕上出现的是僧人形象,另一方面,其行为又完全颠覆并否定了僧人的“表法”与功能。因此,大众在观看或欣赏节目时,容易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对僧人形成轻慢或否定的态度。

  在当今娱乐界限模糊的时代,佛教等宗教对社会道德重建、人心安顿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当娱乐“消费”宗教神圣性时,是对整个社会“去神圣化”,在无意间破坏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麻痹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更加烦恼与浮躁。

  二、佛教徒与娱乐之“情”

  生活的痛苦需要开心与欢笑,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娱乐存在的根本理由。今天社会娱乐化已经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弥漫到各个领域。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警告说:“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从本质上说,娱乐化代表着肤浅化、庸俗化、感官化,这是一个时代的共业。

  娱乐本是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广告是正常的商业活动,本不应简单地横加指责。我相信,尼尔·波兹曼是强调娱乐失去了“寓教于乐”的根本,缺少公众情怀,充斥了太多的个人情绪与偏见。从佛教角度来看,神圣仪式与世俗娱乐在一定意义上并不冲突,古代寺院的“庙会”就是个突出的例子。现在,寺院所举办的音乐会、茶会、琴会等也带有一定的娱乐涵义。

  但是,娱乐界人士哗众取宠,以破坏僧人形象为吸引眼球的方式,这样引来的笑声严重伤害了佛教徒的感情。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指出:“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密切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宗教信仰来看,社会大众是由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组成的,而佛教徒和佛教文化认同者在全国人口中的确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面对全国佛教信众,任何机构和任何人都无权恶搞佛教人物、丑化佛教形象。媒体或商业机构要“共情”,应该关照到佛教徒的信仰诉求,尊重佛教信仰,尊重传统文化,将全中国人民的心共同凝聚到中国梦这一伟大主题上来。

  佛教徒反对将佛教“娱乐化”,不仅是要维护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保护佛教信仰的神圣性,更是对人性堕落的一种“呐喊”。

  三、佛教护法与娱乐之“法”

  “娱乐至死”的时代,其根本表现为娱乐无界限。但是,世间最大的规律是任何事物皆必须有其界限,这就是“法”。所以,佛教护法要有“法”,娱乐也要有法度,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娱乐之“法”在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伦理。无论是宪法还是相关法律法规,皆强调保护信教群众的感情,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禁止一切干涉宗教信仰自由、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言行。况且,新闻媒体应遵从其职业伦理的要求,商业机构也应遵守其商业准则和市场监管程序,从公共情怀出发,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大格局”去思考自身行为的界限。

  社会各界常常以“与世无争”、“慈悲和平”等道德标准来审视和要求佛教徒,实际上缺乏对佛教的真正理解。“菩萨慈悲而不软弱,金刚怒目而不嗔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些都是一种个体的修行境界。其实,佛教菩萨道思想还强调舍身救济、舍身护法等思想。1937年,上海爆发“八一三”抗战时,中国佛教会紧急成立了“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并成立僧侣救护队,支援抗战前线。在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前夕,圆瑛法师对全体队员讲了一番话,他说:菩萨慈悲“不是一任强暴欺凌迫害”,“不能坐视弱小无罪横遭杀戳”,“不能眼看着无数生命在残酷敌机下被摧残”,所以要挺身而出,惩一警百,诫少以救众,负起抵抗侵略的神圣职责,这才是真正的“大悲大勇的菩萨行”!

  但是,佛教徒护法仍然要遵循佛陀教法,学习历代祖师大德的精神,智慧、慈悲、和平、中道、圆融地面对娱乐界和商业中的一些“非法”行为,理性维权,合理诉求,重视教化,真正体现佛陀的精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娱乐)(五明学佛网:佛教       娱乐)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