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如何念佛号、念咒达到最好的效果?


   日期:2017/11/19 15: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传到中国前咒字就已经出现,咒这个字是偏中国化的,汉译叫为真言更贴切一点。在先民阶段的巫医中就有一些咒语,因为中国没有类似于真言这样的形式,所以取现成的咒字,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同时也让人把佛教的真言和其他的咒有混淆。因为这次主要聊聊咒和圣号在修法上的区别,所以不扩展此内容。

  佛教把修行分的很明白,归根结底就是二个部分:一是理;二是事。修行就应该落实在理和事这二大脉系中,然后在理、事上有各种微细的部分给予补充。我们常常强调的六度万行、戒定慧,这都是落在事上的;理上就只有一个字叫做解,扩大一点可以叫做解悟,也可以脱离解字说觉悟,觉悟就是理上修行。所以道理上觉悟了,还要在事情上落实,在事情上落实叫做证悟,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了道理的准确。

  我常常说“需要相当的证量”,能证的就是理上的悟,道理上有悟了并落实在事上去印证;量包括二个,一个是程度深度;一个是数量体量。证了一个事情也叫证,证了一百个道理也叫证,而二者所证的量是不同的;同样证了一百个事情的一层深度也叫证,证了一个事情的五层深度也叫证,而二者所证的量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修行人有相当的证量,就是说这个人可能他证悟的理、事的总量和深度会很可观。

  经文是贯穿所有修行法门的要义线索,往往丢弃经文的修行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现在我们普遍看到的经文从功能对象上大概分三大类:一是解释、介绍咒语的;一是解释、介绍圣号的;一是解释、介绍除此之外的修行方法的。经文就是为如何修行做服务的。

  我们读经后,要把对应的感受释放到圣号中,以这样的方法称念圣号。念咒不是这种方法,不需要参与个人的情绪,你越没有情绪的诵念,释放的力量可以更大;而如果我们释放贴加了情绪在咒里,狭隘、约束、限制了咒的自具能量的释放。所以念咒可以很快,不需要去理解,也不需要寄托情绪,不需要添加非常多的想法,越清净效果越好。所以持咒的这种修行方法,对修行人的基础要求更高一点。

  圣号则不然,你可以有情绪,你可以有感触,你可以有贪恋,你可以有不舍,但通过阅读经文,通过学习教义,要把对世间的种种情绪转化贴合在三宝上,用三宝的格局把世俗的情绪清洗整合,提升为对佛感恩,对菩萨感动,对法门精进,这是可以的。门槛越高就代表准入水平越高,能契入的人就越少,对人的基础要求也就越高,所以持念圣号的这种修行方法,已经是所有修行里最为简单、门槛最低的了。

  咒和圣号的修行都有一个基础要求就是持,要奉持,持这个字就是捧着拿着,就不应该放下。所以正常来说,持是绵绵密密一直保持在诵念的状态中。开启咒的作用也类似于此,但是为了方便推广,或者说大德慈悲方便,说这个咒念多少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为接引大众的方便说法;如果正确的修行,肯定不是以时间、数量去限制的,而是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地,都在如此诵念。如果达不到一切情况下都在诵念,如何达到经文常常说的十、三、七这样的圆满数字?圆满数字就是你不要管做多少遍,效果出来,达到了对应的要求,开启了对应的效果,你就做圆满了;如果念念就停了,隔三差五的整几遍,这就算是熟悉一下罢了,不能算持,当然这种水平也不能叫做修。我们把咒的种种功用展开了说,其实就是希望吸引大众参与其中,而并不只是安稳在求个什么利益这种层面。

  持咒的路就是实修的路,而在修行方法上念圣号也应该如此,这个情况在极乐没出现前是基本差别不大的,所有的修行都很难,不管修什么法门;而在极乐出现后,持念圣号又多了一个可以往生的显著功能,所以很多人就一股脑钻到圣号里,但是又忘记了:想有一个证悟,你得有一个觉悟的道理可以被印证;没有一个觉悟的道理在前,哪里有能证的觉悟在后?

  过去常常说:一切的修行都是悟后起修!不管什么法门、什么派系、什么宗门教下都是这样,只是净土法门能悟的最低门槛很低,你只要相信有一个美好圆满的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发愿接引我们就可以了,以此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达到净土最低的悟后起修标准,于是我们诵念阿弥陀佛圣号,是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是信愿行都具备了。

  同样的道理,比如最近在群分享《普门品》,我们对观音菩萨的悟后起修是什么?经文阅读完毕,知道菩萨解除种种苦难、帮助度过种种厄逆,知道这一个了,以此诵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是希望获得菩萨的加持,帮助自我渡过对应的境界、超脱对应的烦恼,这就是信愿行具备了,达到了持菩萨圣号悟后起修的最低标准。

  这是可悟的最低标准,当然净土能悟的高度也非常高,能悟就像一个一百层高的楼,最低可悟仅是此楼的第一层,你不要管楼多高,先进得来,以后这一百层就都有机会到达;如果一看这一百层太高了,非我境界,妄自菲薄了,连一楼都不敢进了,这就是悟太高而事太薄,理事不搭调,自己给自己耽误了。所以我很少说念佛成佛,虽然这句话很流行,但这个可悟的高度太高,不如拿点实在的离苦得乐的利益更吸引人、更贴合现在人的基础状态。

  所以称念圣号可以释放自己对佛菩萨的理解和情绪,有一个物化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情感纽带,这可以非常方便下手,非常容易理解;而咒不同,咒里不当有情绪,同时也没有物化的人物形象,最多就是有一个咒轮,还不是人人都能观的,如果一直保持足够清净的高度,我们念咒也就会很麻木,所以在群文件里提到而个观法,一个是观菩萨;一个是观咒轮,观菩萨就是把净土法门的修法用在持咒上了,这样持咒可以方便我们上手,也方便我们坚持。

  回到咒和圣号本身就更简单一点,真言就是真言,不用去思维,不用去计较,也不需要去理解到底咒说了什么;而圣号不然。就像阿弥陀佛是光中之王,《无量寿》里列举了十二光,也就是阿弥陀佛有十二种光,这还仅是从光的功用上说的,如果从形态、状态、颜色等等说,那就无量无边了。如果我们不读经文,这个圣号得念到什么程度能体会到十二种功用的光来?说实在的,当我们处在那个状态里其实就是一个状态,真的分辨不出众多的作用来,没有佛陀慈悲提点,光靠念圣号是理解不了这些的。理解不了这些,这个圣号念的就不够深,就算施加的情绪再紧密,义理这一层就不厚,所以释放的情绪只能是更为单一的。而单一的情绪想保持足够强度和时间,这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读经挖掘其中的义理,更多的理解佛菩萨,从而让我们对他们的理解更立体丰富,我们可以释放更多牵引的点,这个契入点疲劳了,可以换下一个。如果我们能理解十层深度,十个契入点交替接续,还会累吗?这就类似于打妄想了,谁打妄想累啊?为什么打妄想不累,念佛却累啊?你妄想打的丰富多彩的,佛号念得不够丰富多彩,当然会累了。所以佛号为什么念不到丰富多彩?就是因为对佛菩萨的理解太单薄、太生硬、太呆板了。想解决这个,靠闷头念是不容易解决的,这对修行人的基础要求很高的;不如去学习,读经文或许帮助更大一点。这和咒就完全不是一个路数,而净土修行一路也类似于咒,要保持清净的念,越清净越好,清净持续的时间越久越好,能遇到烦恼障碍继续保持清净念就更好,到最后念到无念,无念就是真念,连佛号都起不来了,其他的一切念头都起不来了,就是在真念佛了,这是净土修行一路的,难度当然不小。

  但这里有一层搅乱,说到了无念而念是我们真的达到了彻底无念的状态,还是我们连发现妄想的能力都没有?这很难界定,除非有极其深厚修为的人能去堪证,不然你自己说的都对。说你念到什么水平了,其他人也说不出二话来,可是这就有妄语之嫌了,要对自己负责;而往生一路不然,你有但凡星星点点的感受都可以说,都可以纳入圣号中。这样才会言之有物,也就是说,你抄袭别人是很难把精髓也临摹到位的。在学佛的境界中言之无物等于废话,你说的境界再高妙、再贴合经文、再如雷灌耳,没有实在的东西,这都不免废话之嫌;而言之有物就要说的内容里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会,这个些是真实的、是有温度的、是有分量的、是值得尊重和正视的。所以过去说“你的所有感受都是对的!”因为那是你自己体会到的,我体会不到,只能说我没在那个状态、条件、水平下,所以你的感受是值得尊重的;而如果说别人的感受,那就是要讨骂了。

  做老师很麻烦,总要说好坏、说是非、搞分别,但回归到学佛角度,就要敦促自己不说是非、不搞分别,选择好法门坚持奉行下去,这就是信解行证的路子,最后要靠自己的行动去证得对应的道理觉悟,从而丰富自己的体会感受,再成为能证的材料,如此循环两条腿就迈动起来了;如果理不肯学、事不肯落实,等同于车子熄火在路口,不管豪车还是破三轮子,熄火了都是废品。所以常常说,我们说的佛教的道理高深浅显与否,最后要落实看效果,如果没落实,就都等同于趴窝熄火的废品,仅是这堆废品好看,那堆废品不好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效果)(五明学佛网:念佛       效果)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净界法师:静坐念佛五点记数法 

 净界法师: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净界法师:印祖: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净界法师: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净界法师: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净界法师:你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禅宗与念佛 

 李利安教授:楚山绍琦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 

 洪修平教授: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