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众生皆有佛性


   日期:2017/11/22 8: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命是宝贵的。在此世间,没有一个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美好快乐的人生,人们一旦发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或者自己将遭受某种伤害,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到任何伤害。人是这样,动物也是如此。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和所有的众生都具有趋乐避苦的本能。所以,我们应当用平等心和慈悲心对待周围的一切众生。

  然而,有不少愚昧的人错误地认为,动物并没有象人一样的趋乐避苦的本能和意识,因此动物不能和人平等,动物生下来就是供人宰杀和食用的,人宰杀动物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邪见的驱使下,人们肆无忌惮地屠杀着各种生灵。例如,当我们走入菜场,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地狱般的画面就会跃入眼帘:一双沾满鲜血的手,不停地将一条条活生生的黄鳝钉在木条上,然后用锋利的尖刀残忍地划开黄鳝的胸膛;一条条鲜活的鲢鱼被麻木而凶残的手按在地上,然后被一把生了锈的菜刀腰斩,身首异处的鲢鱼仍然在地面上痛苦地挣扎;一只活生生的鸡从笼子里被提出来后,先是被锋利的剪刀剪断气管,然后被扔进一个盛着开水的机械装置,几分钟后鸡身上的羽毛就被脱落殆尽……

  动物真的没有象人一样的趋乐避苦的本能吗?执持这种邪见的人请看看下面两则发生在动物身上的纪实故事,这两则故事摘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上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叫《生命的壮歌》。

  第一个故事叫《蚁国英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

  第二个故事叫《生命桥》,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几分钟以后,羚羊群自动地分成了两群:老羚羊为一群,年轻羚羊为一群。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着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着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却像一只断了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地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凡是读过这两篇短文的人,无不为蚂蚁和羚羊所具备的智慧、慈悲和力量所感动。在群体遭遇灭顶之灾的关键时刻,群蚁能够想出用扭成一团的方法脱离险境,羚羊群则想出用“生命桥”的方式为年轻的羚羊赢得生的机会,这就是智慧!毫不迟疑地牺牲自己,将生的机会让给其他生命,这就是慈悲!认定一个目标之后,无所畏惧、义无反顾、毫不迟疑地付诸行动,这就是力量!在蚂蚁和羚羊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慈悲和力量,即便是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未必具足。“智慧、慈悲和力量”是佛性才具备的三大品质,而这三大品质在蚂蚁和羚羊的身上体现无余,这充分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了解了这一事实,我们对其他众生的恭敬心、平等心、慈悲心才会真实生起,并会自觉自愿地断除一切伤害众生的行为。

  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说:“先生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我一生中需要奉行的道理?”孔子回答他说:“这个字应该是‘恕’——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值得一个人终生奉行的道理就是“将心比心”或者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恕”字是“如心”的会意,“如心”即是“将心比心”之意,而“将心比心”的本质就是让我们培养慈悲心——所有众生和我一样,都不希望得到痛苦,所以我们不应当用自己的身口意野蛮地给任何有情制造痛苦;所有众生和我一样,都希望得到安乐,所以我们应当认同有情的这种希望获得安乐的需求,尽己所能地帮助众生获得安乐。

  世间一切恶业的本质就是用自己的身口意给有情制造灾难和痛苦,世间一切善业的本质就是用自己的身口意为有情创造幸福和安乐。一个人只有放下心中的“屠刀”和“猎枪”,用平等心和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才能创造自他的和谐、美好和安宁。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和我们一样都不愿意遭受任何痛苦,都愿意获得安乐,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我生生世世断除一切伤害众生的行为,决不给任何众生带来一丝一毫的伤害,愿我生生世世一切的所作所为皆能承办众生的安乐!”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佛性)(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佛性)  

 惟觉法师:佛性与法性 

 周贵华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质简论 

 赖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程恭让教授: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蔡惠明居士:佛性与顿悟 

 姚卫群教授: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万行法师:你以佛性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你以人性看众生,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