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日期:2017/11/23 10: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是什么?

  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人生的含义(人来到这世上的一辈子为了什么?)

  我们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恐怕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想过的,但找不到答案,于是还是和大家一样那么活下去了。也有很多人去寻找答案,于是有很多献身于各自信仰的出家僧人或者牧师、修女等等。

  人来到世上是为了什么?从小孩子被父母关爱,长大之后上学,上了大学毕业之后工作,找个爱人结婚,然后再生小孩子,就和自己父母一样。这就是一辈子的路吗?这样的一辈子有意义吗?和动物又有什么不一样?表面看起来动物是比人要低的,城市中、农村里的动物比如鸡、鸭、猪、马、牛、羊等他们有很多自己不能做主的痛苦,他们会被人吃掉,被人杀掉。可是野外大自然当中的动物比如老虎、狮子、蚂蚁等它们也在重复我们一生一世的这种步骤呀?我的一世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严格讲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们的生活本来没有什么意义,在按部就班的生活过程中只是为了一个活着的简单目标而做事。但是活在世上的生活如果我们给予它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的话,那我们的一生就有了意义。

  出家人因为了解人生的真相,为了修行,普度众生而选择出家苦修。当年鸠摩罗什翻译大乘经典,有人告诉他,他翻译大乘经典对他自己非常不利,但他义无反顾的去做。作为他本人,他遭人囚禁很多年,被绑在牛背上遭人嬉辱,即便贵为国师,他这个出家人还被国王赐予了许多媳妇,就为了让他能留个聪明的后代,他个人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各种苦难,但是他翻译的各种大乘经典流传于世,荫泽后人,开启了后世无数人的智慧心灯。历史上又有多少人是为了他人而发心去做大事,从而使得自己的一生有了意义,而不是像野外动物一样,过完一生。

  娑婆世界有多苦?

  佛经讲娑婆世界很苦,我们好像没有觉得,人世间挺好的,为什么说苦呢?是吗?真的很好吗?在这里没有长久的东西,一切的东西都是会变的。山川会倒塌,河流会改向,家人终究会死去,爱情也会失去,兄弟姐妹会分散,友情会变。地震来临时人不由自己的控制,死亡的来临不可预期。在平静的生活下面没有可以预期的各种变动,我们无法控制外面的人和事,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控制,我们会生病,会烦恼,会生气,让自己心情抑郁,难过,痛苦。

  人身难得

  很多人不知道人身难得。我们地球上人多,有60亿呢!!我满眼看去到处都是人,有什么难得的。

  如果告诉你,佛陀告诉众人,整个世界实际上有十法界,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其中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是四道,有地狱道、饿鬼道、阿修罗道,天人四道,而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只有人道和畜生道。在这十法界的世界中,能得人身的难度,就和在大地上有无数灰尘,而得到人身的机会只和我们手指甲上的那一点灰尘那么多。再有个比喻,海面上有一个圆木,里面有个孔,这个圆木会随着海浪四处漂浮,海里有一只瞎了眼的大海龟,100年的时间它才会浮到海面上一次。得到人身的机会就如同瞎眼的海龟到了海面上把自己的头放到圆木的孔中一样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难度,这种几率是多么的微小。为什么有那么多被堕胎的婴灵不肯饶恕他们的妈妈或者爸爸,因为他们无数劫以来得到的好不容易的投胎机会被扼杀了,他们很怨恨,所以他们不肯走的,有的还要报复。

  得人身的机会难得,还有一点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六道里,只有人身是可以用来修行的。这也是为什么现而今各地的附体现象非常频繁的原因,因为只有人身是最适合修行的,可以做功德,可以听经闻法,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畜生道里许多的狐狸、兔子、黄鼠狼等修炼万年,他们也还要借人的身体来积攒功德,让自己提升更高,这就是很多附体、大仙儿出马的原因。

  换言之,得人身的机会如此难得,其实来娑婆世界里人的本质任务就是要修行的。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要面对自己前世的种种业力的考验,如果不能继续修行,沉沦于五欲的享受中去,浪费福报,如同大自然里的动物一样虚度一生,下一世我们会到哪里?没有人可以保证,以现在世间的福报如此之大,造业速度如此之快,即便从几层天上下来的天人,到人间几十年的时间,也能把自己的福报耗尽,最后几十岁的时候变成病痛满身,最后直接到地狱报到去了。

  人之所以生而为人,因为自己宿世的业力和愿力牵引而来,有人身万分珍贵,如果不知道珍惜,死之后去哪里不可预知,也许地狱,也许饿鬼,也许畜生不得而知。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里,有幸听闻佛法,真是福报很大,而如果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好好修行,那么顶多是积攒微薄的福报到下一世去继续享福,以后再想修行,听闻佛法也不容易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痛苦?为什么会生病?

  我们活着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算我们没有一个长远打算,我不想追求高远目标,我就想一辈子平平安安的,家人幸福,工作到退休就行了。可是就连这样的目标我们也难以如愿。为什么?

  我们家庭有烦恼,父母看子女不听话,子女看父母太贪婪或者太唠叨,夫妻看对方不顺眼,兄弟姐妹看对方有问题,处不好关系,甚至关系坏到让人痛苦到自杀的程度。前几天新闻里一个女市长跳楼自杀,因为家庭矛盾的原因。

  还有我想平平安安,为什么我是一身的病痛,为什么我的家人会有病痛,花钱很多,还治不好,这样的痛苦实在能把人逼疯。这时我们还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吗?为什么连我们最简单的小小期望都达不到呢?

  因为佛陀告诉我们三世因果。每一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带着自己前世的业力和习气、秉性来的,而今生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和你前世有各种因缘的人。我们来到人世间,不记得自己修行的本质任务,也就是本性迷了,随着眼、耳、鼻、舌、身的五欲的沉沦,于是我们再造下新的罪业,也就把我们本有的福报耗尽了不说,还使得前世的很多造的业显现,就受了新的业报。

  这所有一切的毛病,都是因为我们不懂的从反观自己开始做起,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别人的毛病,我们的心总是挑别人的错,我们从来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我们总是找别人的不是,我们从来不说自己不对。

  想要改变这一切,要从心开始,从改变我们自己的心开始。有句话说得很好,“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三宝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教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充实知能、修养身心,却不能代为学习,也不能代替升学。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决不会是为了避祸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虽能藉著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迹,但那主要的还是祈祷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说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改变往昔的业力,或者重罪轻报,或者轻罪消除──因为业力的现行受报,也像种子的发芽生长,需靠助缘的促成,同样一粒种子,遇到阳光、空气、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长得快长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这些助缘,乃至没有这些助缘,种子便会长得缓慢减弱乃至根本不能发芽了。佛教看善恶因果的造作与受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所以佛陀的崇高伟大,不是由于造物与赦罪(根本无人可赦他人之罪──一神教的赦罪观念,是由神权独裁的混合产物),而是由于佛所亲证的解脱之法,并且将此解脱之法说了出来,供给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后,便可解脱,乃至可跟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们,往往不愿自称为佛教徒,宁可自称为三宝弟子。因为,佛教的发明者虽是佛陀,佛教所重视的,与其说是佛,倒不如说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脱,法能够使人自行解脱。崇拜佛陀,是为崇拜佛陀修证说法的恩德,佛陀经过三大无数劫的长期修行菩萨道的结果,亲证了解脱之法,亲证之后,便毫不保留地给我们奉献了出来,所以,这一恩德的崇高伟大,要比世间一切恩德的总和更加崇高伟大到千百万倍──何止千百万倍?简直是无法比喻也不可思议。

  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须仰赖佛的干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萨僧(如文殊、弥勒、观音、地藏等),有声闻僧(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的罗汉),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净自修正法并能说法度众的比丘及比丘尼)。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觉解脱之法,传流传布传授给了我们,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无量。

  弘扬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样可以。住持佛法,则非出家的佛子不可。所谓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征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间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样见到一个佛弟子,见到出家的,就会连想到佛教,见到在家的,就不会产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说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皈依的中心,佛陀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宝,是为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需由僧宝作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后的佛教,供养三宝的物件,乃是偏重于僧宝。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与皈依,僧人的生活行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学的老师未必受过大学的教育,大学毕业的人,总不能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因此,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来说,崇拜佛宝是由于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宝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于圣僧大菩萨及阿罗汉,固然要恭敬供养,对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也要恭敬供养,乃至不持净戒但有正见能说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养(要紧的是要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上,在去佛世已远的时代之中,圣僧很难遇到,敬僧的物件,当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宝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迄今的泰缅锡兰等国,根本视为当然的事。但在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于僧尼素质良莠不齐,一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僧当做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以期博得低级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亟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会如此的。

  佛教的道德标准

  道德是维系国家纲纪令之不乱者,有保护社会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中国古来制定的礼教,所谓「四维八德」、人伦「五常」,都是期望建立一个「忠恕仁义」、礼法有序的太平盛世。佛教整个思想内容是以人为本,与社会人群生活息息相关,如佛陀指导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阇世王等治国之法,即是「政治道德」;教授善生子、玉耶女等居家之道,即是「家庭道德」;佛陀以诗偈「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计,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教育世人正确使用金钱,即是「财富道德」。佛教的道德标准,涵盖世间的理法纲常,乃至出世间的圣贤修行。今略说佛教的道德标准如后:

  一、五戒十善是佛教的道德标准:佛教的五戒是做人应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内心净化、人格升华的「增上道德」;因果业报则是世间不变的「善恶道德」。世间的严刑重典,固然可以收一时之成效,但并非究竟之道。佛教以五戒十善作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五戒十善即为佛教的道德标准。

  二、济世利人是佛教的道德标准:诸佛菩萨随类应化,利益众生,此济世利人的精神,即为合乎佛教的道德标准。在各行各业也要有济世利人的胸怀,如:教师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医护人员要有「视病如亲,救人一命」的济世道德;工人要勤劳工作,以生产报效国家;商人要合法经营买卖,不取非份之财;军人为了保卫全国人民的安全,要奋勇作战,抵挡敌人的侵略。也就是每一个人都要能抛下自私的执著,效法古德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的菩萨精神,以济世利人。济世利人是为佛教的道德标准。

  三、般若空慧是佛教的道德标准:菩萨以六度做为自度度人的舟航。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眼」,吾人若无般若巧慧,即令做种种行持,仍是有为的福报,不免五衰相现,非真正涅槃解脱之道。如: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此外,持戒不杀生、不妄语、不邪YIN、不偷盗、不饮酒等固然是佛法,但佛陀的「杀一救百」、末利夫人的「饮酒救人」、一休和尚的「做人女婿」、丹霞禅师的「烧佛取暖」、石屋禅师的「教人偷心」等等,也都是佛法。又慈悲柔和是佛法,但禅门中老师的棒喝、责骂、钳锤,令学僧截断妄想,识见本来面目,也是一种慈悲。因此,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有时候反而是佛法。菩萨的「般若空慧」,能让我们喜舍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离于我执,精进不生骄慢,禅修不恋定境。

  《金刚经》说:「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有了如眼目的般若空慧,待人处事自然能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没有比较的心;般若空慧也像「慈母」,看待一切众生犹如亲子,对其苦难自然有著不舍的同情;般若也像暗室的「光」,能照破心地的无明,销融差别对待,心不被苦乐所动,把执著的凡情转为对众生的慈悲。般若能净化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道德,有了般若空慧,苦乐是同体,净秽是一如,贫富能自在,有无能平等,如《八大人觉经》所说:「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以般若空慧,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般若空慧是谓佛教的道德标准。

  佛教的道德标准,以五戒十善的规范,健全人格;以圣贤济世利人,升华道德;以菩萨的般若空慧,明心见性。再者,现实生活里,戒定慧三学、四种正念、八种正道,也是医治我们贪瞋大病的良药,能令我们身心清净,道德臻于圆满。综而论之,举凡出于利众的悲心,且不违背世间礼法和菩萨饶益有情的大乘精神,都是合乎佛教的道德标准。例如: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耻美德、守护六根、不请之友、权巧方便、利乐有情、普同供养、四恩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歎、守护正念,不做焦芽败种等等,都是具足佛教善美清净的道德标准。此外,学习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发菩提心,不舍弃五逆十恶众生的救度,这就是佛教最究竟圆满的道德。

  佛教的家庭观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各民族、宗教中,中国提倡「五伦」、「十义」,家庭关系即占半数以上;印度婆罗门一生的修行,以居家期最长,强调家庭责任,家庭祭礼从出生到老死;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教导人民「要孝顺父母」、「不邪YIN人妻、偷恋人夫」等。佛教尤其重视家庭关系,因此在《善生经》、《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均有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的记载。现代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也正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从自己家庭的人际关系、经济生活、家居生活等做起,健全家庭,建设人间净土。兹略述如下:

  一、人际关系

  亲情是维系家庭的主要因素,包括亲子、婆媳、妯娌、夫妻、兄弟姊妹等关系。佛陀教导弟子应感念父母亲的深恩厚德,除了应让父母衣食不缺,随时禀白行为、去处,不令父母担心,以及恭顺不违正令之外,引导父母向于正道,远离烦恼,现生安身立命,未来有信仰的依止,才是根本的孝顺之道。佛陀也告诉优婆塞、优婆夷,世间的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亲属等,应恭敬慈爱,和颜悦色,彼此沟通往来,不相憎嫉,或生气对立。为人夫、为人妻者应当相互敬爱,真心坦诚,体贴赞美,赠送礼物等;父母教育子女时,应培养其感恩、接受、忍耐、礼貌、合群、勤劳等美德,以同事摄,尊重子女的人格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信仰及价值观。至于婆媳、妯娌之间,若能认识因缘法,双方知进知退,自他互易立场,便能消弭不必要的隔阂与揣测。

  以上都可以看出佛教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二、经济生活

  财物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人人希求安乐富有。在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因此,佛教主张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在《般泥洹经》、《杂阿含经》和《心地观经》中都提到,智者居家应「恭俭节用」,合理消费,一分作为日常家用,一分储存以备急需,一分帮助亲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懒惰懈怠、赌博嬉戏、喝酒放逸、饮食无度、亲近恶人、邪YIN浪荡」,钱财便会很快的耗用殆尽。

  此外,佛陀也提醒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终有散坏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

  三、居家生活

  经典中,处处记载佛陀「著衣、持钵、次第乞食」的日常生活,禅门修行也不外「吃茶去」、「洗碗去」、「搬柴运水」等。衣、食、住、行实在是生活中所不可缺少者。

  在衣著方面,佛教主张衣服为遮蔽身体之用,不必奢华讲究名牌,也不需故穿破烂以为修行。只要整洁、简朴,合乎年龄、身份、场合,效法菩萨以般若璎珞披体,以惭愧道德严身,必能不受物累束缚,展现从内到外、大方而庄重的穿著品味。

  对于饮食,佛门中的「饭前四句偈」、「过堂五观想」,是鼓励我们以感恩愉快的心情,正意受食,不挑三拣四,狼吞虎咽。《杂阿含经》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只要饮食正常适量,营养均衡,不故意节食,也不暴饮暴食,便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在家庭中,全家人更可藉同桌用餐,分享心得,维系感情。

  在住的方面,选择房子应以安全、坚固为第一优先,空气、卫生、光线、交通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家中布置宜加筹划,避免过多的家俱占据空间。因缘具足者,可以增设佛堂和书房,尤其佛堂可以作为家庭信仰的中心,具有安定人心、弘法修持、提起正念等功能,也提供家人静坐、独处的空间,让身心得到平衡。设置书房可培养家人正当的休闲及良好的读书习惯,藉由阅读,增加知识,扩大学习空间。书籍的选择,以有益身心健康为宜。此外,室内室外的整洁,出入门户、火烛水电的安全,讲话、电视、收录音机声量大小等等,也都是影响居家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又明太祖的「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的胸襟气魄;维摩居士的「丈室」,十方菩萨乐居其中;可见心中世界的大小,也是居住的条件。

  随著科技的进步,交通往来已成为生活所需。无论搭乘那一种交通工具,开车或乘车者,皆应注意安全及礼仪,让每一次的来去,都是「快快乐乐的出门,平平安安的回家」。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通,则需靠「真心」为舟船,不嫉妒猜疑,不欺凌诈骗,以诚恳开阔的心与人广结善缘,人际往来必能「去处尽通」。

  人间佛教的大乘菩萨行者,或现出家相或现在家身,皆以发菩提心利他为修行,甚至不离「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他们以般若空性的智慧「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以家庭为水月道场,行空花佛事,自度度他,圆满佛道。所以佛教史上有印度末利夫人以方便法免厨师于死刑;胜鬘夫人发十大誓愿护持正法,饶益众生;唐朝庞蕴居士一家人的潇洒解脱,来去自在;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们真正以「智度」为母,以「方便」为父,以「法喜」为妻,「慈悲」与「善心诚实」为一双儿女,建立起法身慧命之家。

  家庭有传灯的功能,不仅把生命延续下去,更将文化、慈悲、道德、信仰等传扬下去。人间佛教的家庭,便是依此菩萨精神而建立,夫妻不再是冤家,儿女也不是讨债鬼,以正知正见成就菩提眷属,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YIN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戒邪YIN,得大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