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无论升起什么,都不过是念头而已


   日期:2017/12/2 22: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就是佛法。

  很多修行人都有过或梦想过惬意的“修行生活”。在一种相对与世隔绝的氛围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道友彼此安慰、鼓励,这种想望并非不好,但若以为这就是修行,则加入的只是“成佛者俱乐部”。尤其是,假如这么做是为逃避痛苦或冲突而不正视与解决问题,最终结果只能是梦醒后的头疼欲裂。

  法会也好,放生也罢,都是积累资粮或补偿业力,但非佛法核心。佛陀不是为指挥众生去买鱼放鱼而从兜率天掉下来的。他是为一个誓愿:让众生在痛苦与问题中去直面、洞悉并超越烦恼,获得自由的解脱。佛陀说,不是物质世界绑缚我们,因为世界并没有手能去扯我们的头发,是我们的概念心作茧自缚。根据我所了解的文殊菩萨,他通常不只说“美丽的女人也是脓血组成”,因为有人会认为脓血也美!文殊菩萨真正要表达的是,我们认为事物美丽,这是一种束缚;认为事物不美,也是一种束缚。美与不美都是我们赋予事物的,之所以会这样或那样赋予事物以概念,全因某时某地某个概念会让“我”觉得放心与安全。这一来,自我感得以保存,而“它”想继续被保存,就必须执着并赋予概念以真实性,这几乎是恶性循环!于是,执着就带来痛苦。因此佛陀说,执取是苦因!因我执,而烦恼;因法执,而无法究竟觉悟。

  一切事物本身离于美或不美,换句话说,一切事物本身离于我们的概念判断。我们无须解脱事物,需要解脱的是对事物的执着与概念,所以大圆满续部说,即便观想本尊也不究竟,因为观想依赖于预存的“神圣与不神圣”的划分。但若对一个不能安住大圆满的人来讲,他确实需要好好修行观想,这会让我们渐次认识到概念是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判断的。不是佛法无效,是我们不会用佛法才导致良药无用。

  类似的,极左或极右都不是佛教徒,真实的佛教徒是深刻领会“一切合和事物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会导致痛苦;一切主客现象都没有究竟实质;涅盘超越任何概念预谋”的人,做个默默无闻的佛弟子一世,好过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左右倾佛教徒一万世。没有什么幸运的家伙,大家都是菩提路上的探索者,每个人都有问题与痛苦,而诚实地透过问题去成长是唯一的幸运。

  我们在别人身上发现的善良、温柔、爱、包容以及灿烂,都是透过自己的心而被感受到的,那是我们在放松自我紧缩感的刹那,本性所显露的本俱品质。可惜我们以为爱或喜悦是某个对象给予的,于是贬抑并侮辱了我们的本质,错把快乐与幸福投射于外界。事实上,我们期望的一切幸福与喜悦都来自于本性的发散,错认为它们来自于外面,就产生各种希望与恐惧,于是追求与痛苦就无可抑止地升起。但也无须厌恶痛苦,创巴仁波切说:“混乱应被视为大好消息!”混乱可以彰显我们的症结所在,让我们通过洞悉混乱而开放出智慧——全看你的心如何定义与使用它。所以上师瑜伽里讲:“每当适逢顺境,要知道这是上师的恩典;每当遭遇逆境,要明白这是上师的加持。”

  我们的概念心总在希望与顾虑中游荡,但就像魔术若被揭穿,便再也吸引不了我们。同样,一旦了解概念心的本质就是乱起乱灭,如水面笔划,随划随消,则它们便失去力量,觉性就会自然渐渐显露。事实上,觉性每刻都在,只不过念头的云雾暂时遮蔽了它。若懂得将心安住于无任何所执的任运自然状态(即大手印或大圆满安住),便可认识法身,则一切其他修法均不需要。若不懂或不能,才需气脉等那洛修法。佛法上无一物可增加,亦无一物可失去。在禅定中,头脑与自我感仍然运作进行,但在大圆满安住中,我们发现自己安住于超越头脑的状态。思想在明觉看护下不再活动,但不是失去意识。那是完全当下且觉察的状态,好像镜子能反射一切好坏事物,镜子本身却不被染污及扭曲。心的本性能觉察任何出现的事物,却不影响心的本性。大圆满需明确分辨“心性”与“心思”,发现自己本然心性及其内在明察力(明觉),就是安住大圆满的意义!

  西方着名大圆满行者Reynolds:一旦按窍决安住,则无需再担忧与期盼任何觉受,无论升起什么,都不过是念头而已。它自然显现的同时,当下就自己解脱。大圆满的直接敞开,是既没有什么可抓取的,也没有什么要对治的,这当下明朗自发的觉察,不是造作出来的,因为无从消失,明知却无执。一切所见对应于身,一切所响对应于语,一切心念对应于意,若自然安住,同时觉察三者对三者的执取自消,于是,身语意三业自然转为化身、报身、法身的佛之三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学       修行)(五明学佛网:佛学       修行)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学的本质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三、世界新专佛学社恭请演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向释迦佛学习成佛就快了(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