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增加对诵经的信心


   日期:2017/12/4 11: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讲法中,有些只重视念佛,不重视读教理的,好像一句佛号到底的模式。比如净空老法师。还有很多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的弘法者,一般偏向于闻思修,或者读个次第之类的,把学佛法教理当成修行的。这类弘法的人就太多了。他们有个特点,就是不爱念经,认为说:经是让人去做的,你都不明白经的意思,你念了没用,所以他们都觉得,我要先去懂经的意思。然后就开始上课了,这个经讲什么大概的,那个讲什么大概的。都是按照哲学领域来讲比较多。

  但梦老不一样的,他的法不是系统性、次第性。现在很多学了西方一套,好像佛法就要来个次第,一步步来。许多人都在搞知识问题,不是生命的问题。记得,你只要往生命的方向去研究就对了。但很多读书人,尤其读太多理工科的,都讲究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到大学。但生命不是一条直线,生命可以说是一个球,一条线太单一了。一个球才是圆满的。一条线就有开始,结束,搞个次第。一个球,就没有了。哪个是开始,哪个是结束。你没有球的观念,就没有生命观。

  生命要有华严观,先有华严观,你才有其它观。就是先要整体性。再比如,现在很多人讲往生,去极乐。我们都把生命看成一条线,所以才有娑婆这个点到极乐这个点,两点成一条线吗。那你生命就不是一个球了。所以《华严经》,是佛陀给人类最伟大的遗产,就是生命的整体观。

  要学华严,先学《地藏经》。《地藏经》很多都讲,但都没有从华严的角度讲。而梦老和海云继梦专门从华严角度讲《地藏经》,同时,梦老也讲地藏菩萨神通感应的部分。这是很难得的。两者兼顾。我看很多人,都不爱讲《地藏经》。认为太肤浅了,总喜欢来点高深的。我们总是好高骛远。但这部《地藏经》有没有给梦老感应,梦老每天早上起来都念《地藏经》。而且梦老讲过感应,一个是喝地藏水,梦老坐了三十三年监狱,出来很多东西都忘了,就靠喝地藏水,又记起来了。第二个,梦老八十多岁得了癌症,大便都要导管出来,他就念《地藏经》,竟然活到了一百多岁。超过了许多禅宗的大德。

  念经不可思议。梦老不仅劝人念《地藏经》,也劝人念《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他本身就得了念经的大利益。这个又是他力的思想,就是佛力加持。这个佛力加持的问题,许多参禅的人一般不爱谈,他们爱打坐,不爱念经。但我看许多禅宗祖师,年老后,身体也不好,所以,我私底下认为,参禅虽好,但还是不如念经来得更加实在一些。我看许多道友人,身体不好,还天天吃药,也是禅和子。所以我总觉得,好像多念经更保险一些。最起码的,这辈子不要和药打交道。

  所以我们应该坚固对念经的信心。念诵这一块,藏地非常重视。现在很多人也学藏地念咒几十万之类。但看到中国汉地的宝贝,《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这几大经,去念的总是不多。所以总觉得很可惜啊。这些宝贝就放着,可是你不识货,总觉得自己家常有的,不算宝,要去外地搞一个不一样的才是宝。那就很可惜了。大家坚固对诵经起信心。

  现在人很辛苦,但恶业又重,结果努力赚很多钱都跑到医院去。要怎么治,要多念《地藏经》,忏悔。这个是治病的良方。有些人说:学佛是学佛,有病自然找医生。这句话很有问题。你想看,你修道,连个身体都搞不定,那你这个道,有没有问题。梦老确实搞定了这个身体,带大病活了二十多年。

  转自:福安古观音阁 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诵经       信心)(五明学佛网:诵经       信心)  

 净界法师: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 

 净界法师:他力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界法师:你要生起三种信心,方能往生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净界法师:你必须要对你的上师对你的祖师的传承有信心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居士:禅悟的直指 《信心铭》浅讲 

 法界法师:诵经 

 陈星桥居士:以责任感和自信心开拓人生——读《法华经》一得 

 开愿法师:信心是成就的基础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五讲、《信心铭》让我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