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百喻经卷上》7之认人为兄喻


   日期:2017/12/11 20: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容颜端正,具有种种智慧,又多钱财,世人没有不称赞叹美的。这时有一个愚人,见他这般情景,便说他是我哥哥。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因他有钱财,需要的话,即可以用,所以叫他为哥哥:而见到他还债,则说不是我哥哥。傍人说道:「你这愚人,为何需钱财的时候,称他为哥哥,待到他负债之际,又说不是哥哥呢?」愚人答道:「我因为想得到他的钱财,方认他为哥哥,其实不是我的哥哥。若是他负债了,就称不是我的哥哥。」人们听了这话,无不哈哈大笑。

  这犹如那些外道,听到佛陀说法的善巧,就盗窃得来,用在自己的学说中,便当作是自身本来就有的。等到傍人要他实际修行这些学说了,便不肯修行,说道:「为了获得供养的缘故,取用了佛陀的语句来教化引导众生,实际都是虚幌子,怎么谈得上修行呢?」就好比方才那个愚人,为了得到钱财,说是我哥哥:待到他负债时,又说不是我哥哥。这些外道也是如此。

  寓意:有人利用佛法作为他们的教法,却不是真心信奉,到旁人劝他应依所说的去做时,他们则不肯实行,还说:“为了名利,我们引用佛的语言,至于化导众生,就不用去做了,这有什么修行的?”这样的所为,如同“认人为兄”故事一样的可笑。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百喻经》7、认人为兄喻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①,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已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化导众生②,而无实事,云何修行?」犹向③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此亦如是。

  注释:

  ① 具足:具备、满足。如《金刚经》有:如来具足五眼。《法华经》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② 众生:主要指人类,也泛指世间一切生物。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以其诞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即四生:胎生,指一切由母胎而生的动物,如人和兽;卵生,指一切由卵化而生的动物,如鸟;湿生,指一切由湿气而生的动物,如虫;化生,指无所依托,自然而生者,如神、幽灵等。

  ③向:方才。

  解说:义净在他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中作了一条夹注,说印度到处都有提婆达多派的教徒,所具有的轨仪,也多与佛法相同,至于五道轮回,生天解脱之类的教理,所修习的三藏,也与佛法大致相同。(参见《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第四百九十五页)

  辨析: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理论与实际也总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却发现,善于引导人的高僧,对那些承认佛理之精深,但又不愿修行自持的人,采用了渐进式的引导,用愚人只认钱来对照,比喻只说不做的弊病。人们都认识到拜金主义的危害,但在生活中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金钱与人格、现实与理想关系的,还只是一少部分人。能自甘清贫和寂寞去追求人生理想,把理想变成不懈的努力、现实的行动并不容易。

  摘自: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百喻经       学佛)(五明学佛网:百喻经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