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百喻经卷上》14.杀商主祀天喻


   日期:2017/12/18 20: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4.杀商主祀天喻

  译文:

  从前有一伙商人,想渡海做买卖。要渡海就必须请向导引路,才能成行。因此大家一同寻找,请到了一位向导。有了向导,大家就出发上路了。他们来到了一个旷野,那里有一座祭祀神的祠堂,按惯例必须杀活人祭祀后,才能离开。于是商人们共同商议说:“我们结伴而行的人都是亲戚,怎能杀死?只有这个向导,最适合祭祀神灵。”于是他们杀了向导,用来作了祭祀的供品。祭祀完毕后,他们却迷失了道路,不知该往何处走,都困死在旷野中。

  一切世俗的人,也是这样,他们想得到人生的真谛、智慧和财富,就应当修行善事,接受教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但人们却常败坏善良的品行,从而在生与死轮回路上,永远不能超脱,并因为作恶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受到火、血、刀这三种痛苦的长久煎熬。这就像商人们要渡海,却杀了引路的人,从而迷失了方向,最终导致困死旷野的结果一样。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14.杀商主祀天喻

  昔有贾客①,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即共求觅,得一导师。

  既得之已,相将发引②。至旷野中,有一天祠③,当须人祀④,然后得过。

  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⑤,尽是亲属,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即杀导师,以用祭祀。

  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⑥,穷困死尽。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⑦,取其珍宝,当修善法⑧行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涂⑨,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⑩,终致困死。

  注释:

  ①贾客:商人。

  ②发引:引导、出发。

  ③天祠:神祠,祭祀神的祠堂。《金光明经疏》有“神亦名为天”的记载。

  ④人祀:进神祠祭祀,需杀活人以供奉。

  ⑤伴党:党,群体、集团。

  ⑥所趣:趣,同去,去向、方向。

  ⑦法海:佛教认识人生、社会的基本教义。指一切事物、现象。

  ⑧善法行:是修习利他的十行之一。指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断。

  ⑨三涂:涂,通途,即火、血、刀。火途,地狱猛火所烧之路;血途,各种野兽相互食咬之路;刀途,饿鬼以刀、剑、杖逼迫挟持之路。

  ⑩津济:津,渡口;济,渡,此处代指靠岸的码头

  辨析:

  在现实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做长远之计的并不少见。那种为了现实而不顾未来,没有人生奋斗目标的人也屡见不鲜。商人们为了亲情,最终杀了向导,致使大家全部困死,这个结局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同情,理解为是人最终的错误抉择而造成的;但为了一点儿个人的私利,却置集体、国家的利益以及法律于不顾,最终走向绝路的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为数不少。佛家在引导人们去恶从善的法义宣讲中,能直指人心,重视人生理想,这在认识上是有见地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该与物质文明同步。注意用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引导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百喻经       善良)(五明学佛网:百喻经       善良)  

 王孺童居士:《百喻经》之研究 

 供灯千篇文八十七:保持善良 

 心地善良的人,​上天眷顾,贵人帮助,善良的人 

 要除去杂草,要在自己心中培养更多的慈悲和善良 

 坚定学佛的信心,坚信善良慈悲,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佛的 

 长相年轻​,是因为善良 

 一​个人有福气的人,往往都会善良 

 把别人往好的地方想,你的心中就充满善良和慈悲 

 《寿康宝鉴》福善案:心地善良得厚报的程孝廉 

 科学家多年研究证明:要长寿,就必须善良 

 呷绒多吉上师:用一颗善良的心来面对众生,这就是修行 

 心地善良的人,为何还会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