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天灾人祸都是过去的业报吗?


   日期:2017/12/28 8: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编者按

  本讲座为深圳东山寺监院法广法师2014年7月在北京中国佛学院任教时,应法海探源第五期初级班学员祈请,举办的禅修讲座。法师分繁入简,寻祖归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觉悟禅宗大道。讲座选用教材为日本学者铃木大拙(1870—1966)《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 》。内容是根据该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前言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云: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我们今天主要讲的一条成就的路径就是“行入”。按照达摩大师来看,可以有四个部分组成,叫“四行”。这里面真正无碍的禅修状态, 是“称法行”。前面三行都是方便的调整,它不圆满,是有所偏取的。

  一、报冤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今生如果碰到种种坎坷和灾难,痛苦和烦恼,天灾人祸,总之是带给你折磨的时候,你把它当做是在消过去自己造的业,对种种苦报果报,不要怨天尤人,认为是天地不公。

  碰到问题不要总是向外面找原因,把问题推给别人。首先调整自己,从自己找问题。不要总是寄希望能够改变外面的环境,那是要靠一颗更坚强有力量的心。有时候甚至佛,对外在的环境也无可奈何。这时候你只能自己调整,让心态更豁达,更平静。

  所以说“报冤行”是一种调整。不是说禅修大道就是完全如此,否则世界上就没有坏人了,也没有所谓的犯罪了,都是我自己的过错。911事件也不要追究恐怖分子;被无端打骂杀害亲人,你也不用求助法律,得到公正的审判。

  有些学佛的人,遇到天灾人祸,别人去世,就讲:“这都是他过去的业报。”绝对不能简单这样说。如果你这样说,我当时在场的话,就上去给你一巴掌,说:“这就是你的业报”。

  所以不能这样讲业报。业报是非常宽广复杂的。“报冤行”是强调让你从内在找问题,让你的心变得更强大,让你的心善于调畅。但是这种说法不是圆满究竟的,不是无碍的,它是有所偏取的。

  二、随缘行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境遇,苦的也好,乐的也罢,在成败得失面前,你都不要晕了头脑。苦难来了,烦恼的事情出现了,不要觉得整个天地都塌了,人都崩溃了,完全找不到希望了……也许坚持就是柳暗花明,未来人生大道和理想的境地,还在等着你。

  同样的,在快乐面前,你也不要忘乎所以。要知道快乐不是永恒的,也不要寄希望于永恒,更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还有忧患存在,忘记随着因缘的改变,还存在着变化,甚至转向极坏的方向,都有可能。

  所以“随缘行”告诉你,随着因缘,让自己在各种境遇面前,有一个更为清醒的头脑,更加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更为平和的心态。

  但是这样说,不等于痛苦来的时候不可以哭,快乐来的时候不可以笑,不是这样的意思,不要走极端。

  当然随缘行是要随善缘的。从禅修大道来讲,从佛法大道来讲,真正的随缘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是在任何条件下,任何场景和人事中,都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做出最合理的安排。面对种种的事物,你都处理得最为如理如法,这才叫“随缘行”最高境界。

  但这里讲的是一个调整性的、比较低层面的随缘行,就是让我们具有一种基本心态,比较随顺大道,比较平和,能从因缘中顺应它,看待它。但它跟前面“报冤行”一样,还是没真正进入禅心。

  三、无所求行

  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就是让我们降低贪欲之心。世间的人欲壑难填,只有让你降低了欲求,才不会在欲求中迷失自我。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包括出现贪官奸商等,都跟过分的贪婪、过分的欲求有很大关系。他们不择手段,伤人害己。所以我们要在比较清心寡欲的状态下,降低一些欲求。

  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常欲求的话,也不是正常人。要么你是真正的成道了,要么恐怕心理有问题。怎么样把握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一个普通的要求,就是不要过。

  “无所求行”不是说把一切追寻都放弃掉 ,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当然了,对出家修道者和专门修道者来讲,可以参照这个。

  如果我们只是适当从佛法中学习智慧,吸取一些营养,那么你去做一个正常人,去享受,去追求,不要太过就可以。而且佛法一定会告诉我们,无求无欲的当下,实际上是可以有“善法欲”的。向上正当的努力和追求,这也是种欲求,但这是佛法所鼓励的。

  你现在来讲堂修道,包括出家人修道,佛陀修道,古代高僧大德苦苦修道求索,都是欲求。不能说无所求还求什么,须知善法欲跟凡夫俗情的欲求是不同的:一个是越走越朝向黑暗的深渊,最终不但把自己吞没,还会把别人拽到黑暗的地狱里去;善法欲是越走越光明清凉的, 越走越自在庄严的,而且连带着把有缘的大家,带入光明的境界里去。

  前面三行都是不究竟的,确实可以给我们一些心态上的帮助,适当去降低人我之间的是非,可以帮助整个生命状态,慢慢向着大道的方向靠近。但它依旧是有所偏执的。

  四、称法行

  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乃达摩禅师,以及后来禅宗许多高僧大德,真正的内涵所在。

  仔细看“称法行”会发现,实际上就是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不仅是达摩禅修的内涵, 更是整个禅宗大道的有机组成。不管怎么变化,它都不离这个内涵。

  就像演员台上表演,他扮演不同的角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但这只是他的外表,内在还是他。所以,禅修的大道,禅宗的变化,无论它提供给大家多少亮丽的色彩,都是外在的变换,而内在的生命禅修之光就是“六度”。

  达摩祖师告诉我们,真正的大道,真正的修法,最终契入就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佛法中道里面真正的核心,就是缘起性空和真空妙有,或者说是“空的智慧”。达摩禅法如此,整个禅宗禅法就是如此。

  从“空”的一面讲,当年六祖慧能大师悟入当下,告诉我们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一丝的障碍和污垢,没有任何的东西在那里,完全绝对的真空。这里用“真空”都是很勉强的表达,就是讲“众相斯空,无染无著……” 。一切的一切,到这里都化为空无,没有人我、是非、对错、善恶、高低,种种相对的概念和外相,都不复存在。

  但不是什么都没有,真空当下就是妙有。用智者的眼光看当下,这个身体就是真空的。可是真空当下,你的确坐在那边,你是男的,她是女的,你长得漂亮些,他长得相对普通些,这就是缘起外相。 真空当下就是妙有,妙有当下就是真空,所以达摩告诉我们,整个大道是依照这个中道来展开的。

  凡夫众生不明白这样的真相,所以背道而驰,跟六度反过来。“法体无悭,于身命财应行无相布施……”凡夫却刚好反过来是愚痴贪著的状态。

  从契合大道上来讲,我们必须把种种生命的喜怒哀乐状态都消化掉,变为布施的生命状态,才能够得到佛法修道的大妙用,而有了空的智慧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

  所以“空”不是说强加给你一个概念,一个幻想,而是大道的体证者,透视生命的真实,当下领悟到,确确实实万法当体就是真空的。

  《心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照”不是智力思辨推敲,而是在禅修状态中,智慧的透视中,发现都是当下真空,能够让你的生命得到一个最好的安放点,种种的烦恼得到超越和消化。任何人没办法伤害你, 因为你是真空的。

  可是为什么又强调真空当下还是妙有呢?

  外相上还是有功用存在,有因果存在,有实实在在的外相的存在,否则就是虚无主义。真空当下是缘起,是妙有,告诉我们因果是必然的。你造苦因,必然要尝苦果。凡夫之因,必然长凡夫的果;造乐因,得乐果,种出世修道的因,必然得出世修道的果。

  所以,从缘起的角度,从妙有的角度,达摩祖师告诉我们要修六度,而当下,又回归于空性。

  附:法广法师简介

  法广法师,1970年生,广东汕头人。1991年礼上传下正大和尚为师,1993年福建北峰林阳寺求受具足戒, 曾就读闽南佛学院。1997年考取北京中国佛学院,2004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教授禅宗史等课程。2011年任中国佛学院培训部副主任,开展面对社会大众弘法工作,以“法海探源”为主题创办各类培训班,广受好评。2013年兼任广东南华寺后堂及曹溪佛学院副院长。2014年底任深圳东山寺监院,并当选广东省佛协理事。2015年当选深圳市佛协副会长,同年应广西浦北邀请,至五皇山筹建五皇禅寺。2016年兼五皇禅寺住持,并当选为钦州浦北县佛协会长及县市政协委员。同年当选深圳龙岗区政协委员。 发表论文有《关于赵州和尚》等多篇。

  原标题:《禅修讲座》(二)天灾人祸都是过去的业报吗?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深圳东山寺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戒邪YIN,得大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