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圆法师:学佛一定要正信


   日期:2018/1/7 9: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们讲经,曾经讲经也讲过,序分里面分通序和别序,这一段经文是本经的通序。什么是通序,通序就是佛经中都具有的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经典具足的,一切经典具足的这六种成就,也叫六种正信,也叫正信,一切经典都具足这六种成就,所以它叫做通序,也叫做证信序。好,我们来一个个的解释这六种成就。

如是,就是信成就。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的时候,大众对他说,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回答,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故为信顺。所以这个如是是信顺之词,佛如是说,阿难也如是复述,教人如是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只有真信深信佛所说的法,这样才能够依教奉行,才能得真实的受用。《大智度论》中说:“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中,都无所得”。我们有的居士,曾经就这样来找过师父,他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佛好几年了,每天也做早晚功课,也诵经也念佛,可是生活质量没有改变,贪嗔痴的习气也不见减少,心里的烦恼也没减轻。我们现在看,好多现在这种现象,这就是因为对佛所说的法,没有生起真信和正信。虽然在行为上,表面上看,他是在念佛是在修行,但是他用的还都是这种世间的心,没用出世间的心,还是用的有所求的心,生灭心,求名求利。学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用学佛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欲望,不是信的佛的这种解脱,信的佛的这种真理,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欲望。这样学佛,不但摆脱不了烦恼,不但摆脱不了这种烦恼,能够学到摆脱烦恼的智慧,反而越来越愚痴,越来越贪婪。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正信,一定要真信,要明白世间的一切境相,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刹那生灭的。纵然你得到了,你也只是暂时的,决定不是永恒的,你就费尽精力,使尽计谋,到头来,缘聚缘散,都是什么?一场空。真信了,那你就能把这种贪婪欲望放下,处处借着学佛,向佛看齐,来锻炼我们的心性,锻炼我们看破,锻炼我们放下。放下我们的执着,放下我们的分别,渐渐的我们的这个心性,我们的自性显露出来,和佛等齐。像我们今天看破放下,把所作的一切,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样你的心量就越来越大,不但能够活得潇洒自在,命终之后呢,还能往生极乐世界去做菩萨,一生成佛。所以信非常的重要,倓虚大师在《金刚经讲义》中说:“佛说法四十九年,唯令众生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证,如是为究竟耳”。所以你信了之后看破放下。如是,又是指法之词,从事相上说,是指这一部《金刚经》,这个如是,在这里的如是,从事相说,是指《金刚经》。从理上来说,它是指本经所诠释的真理,诠释的理事不二之中道,理事不二的这个中道。

我闻,就是闻成就,第二个闻成就。我,就是指阿难尊者,闻,就是亲闻,不是道听途说的,是我亲从佛处听闻到的。阿难尊者在佛的这些大弟子当中,被尊为多闻第一,阿难尊者出家以后,被选为佛的侍者,以这样的因缘,他经常跟随佛到各地弘化,亲闻佛说法。大家都知道,阿难尊者的记忆力是非常的好的,一经于耳永不忘失,所以世尊的一代时教,阿难尊者都能忆持,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所以在佛灭度后呢,能够结集经典。那可能有的人就会问了,佛成道的时候,阿难尊者才出生,佛成道,喜讯传到宫中,然后阿难尊者也在同时出生,所以阿难翻译过来叫双喜。第一,有喜得贵子,第二,佛究竟圆满成佛,他叫阿难,翻译过来叫双喜,是在佛成道的时候,阿难出生。然后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难尊者才舍俗出家,出家后十年,才给世尊做侍者,这么一个时间差,那么也就有人问了,那在他做侍者之前,这是三十年的时间差,那佛所讲的经,怎么能称为如是我闻呢?《报恩经》中,佛命阿难做侍者的时候,阿难就求了三个愿望,第三个愿望就是请求佛,为他讲他曾经没有听到过的经。佛曾经讲过的经,请佛再为阿难再重讲一遍,所以阿难对于他做侍者以前从未闻的经,也都能够宣说无谬。这里阿难自称为我,因为我们讲的是般若嘛,般若经嘛,这个我是随顺世间,是随顺世间的假名为我,并没有我见与我慢,与第一义谛不相违背。就像这个《天问经》中说:“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吾我不,佛答言,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有吾我,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实义中说,以是故诸法空无我,世界法故虽说我无咎”。那由此可知,阿难称我,不是凡夫的妄执我们这个假我,不是这个实我,也不是外道妄计之神我,是圣人随顺世间的假名为我,假名为我。是为了能把佛法弘扬,弘化传扬下去。

好,我们再来看时成就,一时,这就是时成就。佛在当时说法的时候有一定的时间,这样听众依照时间去参加法会,才能够成就众生。但是佛讲经有时是在天上,有时是在龙宫,我们今天说,各个空间维次不同,有时候还在人间,龙宫人间天上,各个空间时间这个维次都不相同。比如佛在讲般若经的时候,总共是十六会,就是在四个地方讲的。第一,在王舍城鹫峰山七会,给孤独园七会,他化天摩尼宝藏殿一会,王舍城竹林园白露池边一会。那人间天上的时间不一样,就像我们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是一昼夜,我们的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昼夜,这个时间空间维次不同,就是人间,各个国家的记载的日期,这个记法也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确定,记载佛经的日期是某年某月某日,在结集经典的时候呢,不得已就用了一时。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这样解释一时,“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弟子们善根成熟,感得佛说法,佛把法说究竟了,弟子们都明了了,这就称为一时。说听究竟就称为一时。比如佛说《金刚经》的时间,佛讲《金刚经》,因缘成熟了讲《金刚经》,弟子们听明白了,就称为一时。讲《地藏经》这个时间也称为一时,说听究竟就为一时。无论讲哪部经,凡是佛与弟子机感相遇,说听究竟,就称为一时。大家能听明白这个一时,因为这些都是让我们对佛法生起成就生起信。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佛,这是主成就,完整的音译过来呢,是佛陀耶。译经的法师随顺我们中国人喜欢从简的习惯,所以简单的就译为佛。佛译成中文的意思呢,就是觉者,含有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声闻缘觉,虽然能自觉,但是他只能自了,不能帮助众生觉悟,所以不能称为佛。菩萨虽然自己觉悟了以后也能觉他,度化众生,但是觉行没有圆满,也不能称为佛。只有佛,世尊,觉行圆满。也就是自觉行满慧足,觉他行满福足,就是我们说的两足尊,福慧具足,所以超九界以独尊,是人天导师,名之为佛。这里所说的佛,是指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是处成就。佛讲经要有处所,依据《大智度论》中说,在有四种。第一种在,是天在。是指六欲天人,六欲天人所感得的果报,是因地中,他们修布施持戒十善,而感得的这个果报。由于他的心是很纯善的,所以六欲天人是以善心为在,他这种叫做天在,以善心为在。第二个呢,叫梵在,梵行的梵,梵在。是指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他们的果报是由因地修慈悲喜舍,还有清净梵行所感得的。色界天常修四禅八定,而没有欲界的染污,无色界天常修四空处定,而舍弃有色有碍的这个形骸,这些梵天依梵而住,心里没有杂异的染污,所以叫做梵在。第三个是圣在,圣人的圣,是圣在。这个就是指三乘人,三乘人所修的,都是出世无漏圣法。比如声闻缘觉,断除了界内的见思惑,菩萨断除界外的尘沙等惑,这些圣者断除烦恼,顿超三界,常在空、无相、无作、三圣三昧中住,所以就叫做圣在。第四种,就是我们说的佛在。佛于首楞严等诸佛三昧,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一切智等这个种种的诸慧,以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法门,种种诸佛功德,所以是在本无所住当中随机示现,见有可度的因缘,我们说因缘成熟,即住世说法,所以说佛所住之处,称为在。他的这个在,是以无住为住。

舍卫国,舍卫国并不是国家的名字,它是波斯匿王的国都,舍卫译成中文呢,就是丰德,丰富的丰,德行的德,丰德。因为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而得这个名字,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祇树,这个就是祇陀太子所发心供养的树,给孤独园呢,就是给孤独长者发心所供养的园林,以两个人的命名,所以叫做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是众成就。与就是同的意思,大比丘就是大乘声闻,比丘前面加个大,就是大乘声闻,这些比丘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身,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比丘是梵语,因为有三义所以不翻,属于五种不翻的多义不翻。第一种是乞士,第一种含义是乞士,外向施主乞食以养色身,内向如来乞法以资慧命。这个非常的主要,我们虽说是乞,但是绝对是士,这个非常的主要,是内向如来乞法以资慧命的,乞讨,乞讨不是为了个人的欲望,而是长养我们的佛性,比丘持钵乞食资养色身,可以折伏傲慢,破除贪心,来专心修道。第二个是破恶,勤修戒定慧三学,灭除贪嗔痴诸恶,破恶。第三个就是怖魔,比丘发心受具足戒,登坛白四羯磨成就,这时地行夜叉,空行夜叉,还有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就会传到欲界的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我们称为魔王嘛,因为他是欲界天的天主嘛,这个波旬听了以后心生恐怖,他为什么会恐怖?是因为一个人出了家了,他就会要出离三界,那他的欲界就会少一个子民,所以他会害怕他的子民会减少。所以比丘有这三义,乞士、破恶、还有怖魔。大比丘众,这里的众呢,梵语是僧伽耶。《弥陀经》中没有翻译成众,是翻译成了与大比丘僧。僧是和合众的意思,有两种和合:理合和事合。理合就是大家出家,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证无为之理,了脱生死。事和有六种,第一是身和同住。就是行住坐卧,都要有一定的规矩,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休息,大家这个身体行动是一致的。第二个呢,是口和无诤。出家人在一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修学无为之理,平时讲话要谈论佛法,有不懂的相互讨论,没有争论的地方,这是口和无诤。大家都是为了学无为之理,不是为了个人的欲望,都是为了学这个真谛,所以口和无诤,没有争论的地方。第三个呢,意和同悦。彼此尊重,不争名利,欢欢喜喜地修学佛法。口和无诤怎么才能够完全的体现出来,就是我们说的要看破,我们为了,学的是觉悟,如果大家觉悟了,为了去修学的是觉悟,而不是个人的这种名利,个人的欲望,你准是意和同悦的。戒和同修。就是大家共同遵守戒律,以佛制定的戒律为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比丘是二百五十条戒律,以戒律来作我们的行为规范,大家来共同遵守。第五个是见和同解。见就是知见,大家依照佛经来研究佛理,知见都是相和的。第六个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这些都是平均分配,平等受用,这个非常关键的,这样才没有矛盾嘛,要利和同均。千二百五十人俱,般若会上听众无量,这里只列举出了常随众。佛最初在鹿野苑度的憍陈如五比丘,这五比丘也是跟佛从皇宫里出来的,侍者,最后都跟随佛出家,这五比丘。然后度的是迦叶三兄弟,迦叶三兄弟呢,不是我们看的摩诃迦叶。我们大雄宝殿上的佛的两边的侍者,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是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中呢,有五位叫迦叶的,一个就是我们大雄宝殿上面的摩诃迦叶,还有就是十力迦叶,这里所说的迦叶三兄弟呢,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这三兄弟呢,他们都是修拜火教的,因为有点神通有点能力,所以这个优楼频螺迦叶,皇帝把他尊为国师。当时佛观察到作为国师的优楼频螺迦叶,他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佛就到他住的地方,现这个大神力来折服他的傲慢,于是这个优楼频螺迦叶,他就归依了佛,率领他的五百弟子,依佛为师。他的两个弟弟呢,也各有二百五十人,也都随佛出家。后面佛又度化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也各有一百人。还有这个耶舍长者子,以及他的同学共五十人,总共是千二百五十五人,现在把零数去掉,所以是千二百五十人俱。俱就是同堂聚会不相舍离的意思,这些常随众呢,这些千二百五十人呢,感佛度脱的深恩,常随佛学,常侍佛前,与佛俱在一处不离左右。还有一个意思,这千二百五十人呢,因为我们刚才讲到了,他们都是从外道度化过来的,还有一定的习气,他们为了降伏自己的习气,要常随佛学的,来改正自己的习气,修学无为之法,这就是本经的通序当中的六种成就,这就是通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宏圆法师)(五明学佛网:学佛       宏圆法师)  

 唐仲容居士: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