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六章 诸恶 73


   日期:2011/2/18 21: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文:负141他货142财,愿他身死

译文:有的人欠别人货物钱财,不想偿还,却希望债主死掉,以便赖债。

分析

有智慧的人做事懂得因果,有正知正见。所以,他们平生从不负人,对在危难急用之时肯借货物钱财给自己的人,不但要还货物钱财,还会感恩图报。有智慧的人,不负债,不负托,不负约,言必行,行必果。如果在自己急用时借来钱财,过后不还,这不但辜负他人借给我用的恩德,也是一种严重的不与取的罪业。不与取的罪业可堕地狱,饿鬼、畜生之道,今生贪占之物,来生加上利息偿还,到头来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如有的人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后来堕为牛身被人使唤,去还业债。到这时,嚣张的气焰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人忠厚本分就是大智慧,明白业果不虚,业是增长广大的,未造业不会遇,已造业不退失的道理,我们占人财物的心,自然就会冰消瓦解。辩证地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

事例一

太原王稍公,借乡里长者一两八钱银子,买了一条船维持生活,家里稍富时,王稍公忘记了长者的恩情,没有还所借的银子,一晃八年过去了,长者也忘记了这件事。一天,长者走到屋旁,竟然看到王稍公的腰间系了腰带,窜到牛栏,很快牧童告诉他说:母牛生小牛了。长者去看,见小牛腰间仿佛有腰带印子,他心里就默默地记住。

过了一年多,小牛长得很肥,长者让牧童牵出去卖,路上遇到何屠夫,问他卖价,牧童说卖一两八钱银子,是长者交待的价。屠夫很高兴,他认为这头牛不只这个价,便按价买下。又一个农民见牛后说:“这牛好肥!现在正值春季,怎么忍心杀它?卖给我耕地好吗?”屠夫见机会来了,就骗他说,“我刚才出二两五钱银子,再加一钱,就卖给你。”农民一合算,这牛的价值超过这个数,便很高兴以二两六钱买下来。

牛在农民家,不需要看管,它能独自出去回来,有一天没见它回来,农民到处找,结果发现它坠崖已经死了。农民心里很是懊恼,二两六钱银子全泡汤了。后来他在市场遇见何屠夫,两人一起议论这件事,农夫租过长者的田,得知牛是长者所卖,就去问长者:“这头牛为什么卖这个价?”长者说:“这头牛是王艄公投胎来还债的,我亲眼所见,他原先欠我一两六钱银子,所以卖这个价。”何屠夫听了,心中醒悟过来:“王艄公欠我八钱银子的肉钱。”农夫也开悟了,原来他借过王艄公二两六钱银子没有还,他买牛是如数还债,这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十七年。

事例二

台湾在日据时代有一户著名的米商,平日做买卖时,短斤少两,致富后,开始巴结日本权贵,收买当地流氓,作威作福,鱼肉人民,进而没法操纵当地粮食价格,以便经常获取暴利。当时老百姓俱其YIN威,不敢反抗检举。没想到台湾光复不久,这家人的报应也随之而来了。先是米商长子在日本念医科,费尽万千家产,才学成归国,第二年正想开医院时,突然得病,医药无效,很快死去。不久,米商又被过去一度被他收买的流氓敲诈,有一次流氓来取钱,他不给,被对方打得七窍流血,不久便一命呜呼。米商的事业很快就停顿衰败,他太太也离家与人同居,留下的子女都无一技之长,无法谋生,女儿为了生活不得不下海当酒女,几个儿子都是游手好闲,在坐吃山空之后,不得不到餐厅打杂,做跑堂的工作。

米商的钱财来路不正,他是以欺诳和权威不与取敛财而暴富的。这种财富来得快,去得更快。他看似精明,懂得以各种方法把他人的钱骗到自己腰包里,可是反过来,奸诈刻薄的人,法尔也会以各种方式使他败家破财。首先由长子不治早亡而耗尽万千家产,然后以流氓索取,使他死于非命。再是树倒猢狲散,一个富豪之家不几年就完全败亡。不与取的结果是这样悲惨,这里边还只是现报,后世更有漫长的恶趣之若,需要一点一点领受。

正文:干求143不遂,便生咒恨

译文:有的人有事拜托别人,如果不能够遂心、如意,便心生怨恨,恶口咒骂。

分析

有智慧的人知道一生福禄是前生业力致,所以,他们会乐天知命。命运坎坷的人会尽力行善,改造命运;命运顺畅的人会惜福惜禄,不会随便求助于人,因为他们知道,一切由自己的业力决定,不是人力可以人改变的。人来助我,是我的业力;人来毁我,也是我的业力,既然发生干求不遂的事,仍然是我的业力,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咒骂仇恨对方。

事例一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某县一个工商局的副局长李军,在年末述职时,被评为优秀,于是做为长一级工资的人员报到县里。县委班子在研究时,一位副书记说了一句话,结果这个副局长就没有长成工资,有人将些情节传达给了李军。为此,李军十分愤恨,在单位恶毒咒骂那个副书记。话无翅膀却会飞,有人又到副书记那里汇报李军骂他的情节。于是,在一次全县机会干部大会上,副书记不点名地批评了这件事,并加入个人感情,扬言要让李军没有好日子过。结果李军一气之下,竟然在一个月内丧命,那个副书记两年后也死于癌症。

再析

有的人得到多少都不会满足,有人为他办了九十九件事,有一件事没有办,或者没有办成功,就恶向胆边生,生起嗔恨心而咒骂,再见面就如仇人一般。这种人并不明白,事情由业力决定,不会因为咒骂自己的事情就向好的方向转化,反而会因为咒骂造下了恶口的恶业。追究其根源,这种行为来源于贪,他们贪自己得利益——得到官职,得到钱财,得到情面。由于有了贪欲,而产生覆蔽心,自己不觉得羞耻,不了知贪欲的过患,不从贪欲中出离,所以会反过来大骂别人,这是一种错上加错的行为。自己用粗恶语在无形中把福德消去了,报应也是因果不爽的,所以,为人不得不慎重,不能只为一时畅快,造下无边恶业。

宋朝的范忠宣说:“人虽然是至为愚笨,但是当他责备别人的时候,则显得十分聪明;人虽然至为聪明,但是当他原谅自己的时候,则显得十分昏庸;要知道,人若是能够以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那么成圣成贤,也不怕做不到啊!”如果请托他人不遂,便心生咒恨的人能好好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正文: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译文:有的人见别人事业失败,或者不得志,便数说他平日的种种过失,进行人身攻击。

分析

人生百年,谁能事事如意?有智慧的人见到别人有难,必当怀怜悯之心,即使对方是顺定受业,也就是必定受报的业力,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助他度过难关。同时,会教他忏悔罪业,广修善行,开辟美好未来。修行人不会挑人的过失来议论,他们会善护口业,不会因其真有过失而嘲笑人。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看别人的缺点越多,说明他自己缺点越多。所以,如果我们想过得很痛苦,那就专门挑别人的缺点来观察指责。反之,当一个人常用随喜别人的优点之心来观察别人的时候,他的优点也会越来越多。有的人认为,我直率坦白,只是实事求是说话罢了。其实,他只是观察别人缺点,而没有实事求是地观察别人的优点。他只看对方满身都是缺点,他的直言只有恶口,没有赞扬。做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我们一是要说真话和实话。二是真话和实话要尽量用爱语来说,要说有利于团结的话。三是说话态度要好,要让人容易接受。四是不要说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实际意义,却容易使人生贪、嗔、痴的话。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一贯正确,反省自己,我们也有做错事的时候。人生充满痛苦,天下事本来就是失败容易成功难,当我们处在不得志的境地的时候,当别人对我们落井下石的时候,我们做何感想?将心比心,己所不欲之事,奈何强加于人!?

事例一

任某是一个司机,因为给一把手开车,所以,他是一个干部。由于他常常接触领导,并且开车,他常做的事情就是干遇单位的人事安排和工作。当时,某一个二级单位的领导淮某刚来到这个海边城市,她是一个女人,心胸非常犯狭小,一点小事会报复人一辈子。任某因为是一把手的司机,他见淮某刚来,本身是一个要尖的人,但脚根还没有站稳,根本不得领导的心意,就时常在一把手那里说她的坏话。说她水平不高,好计较,胸怀不大,在经济上太贪。一次,单位副职周某约淮某一起去下乡工作,任某开车送他们去。淮某急忙从单位赶到办公大楼,任某开着车从她身边开过去,明明看见她站在那里就是没有拉她。由于刚来,淮某不好说什么,为了工作,她不得不打车去乡下。为此,在她心中记下了仇恨。任某很精明,淮某在机关办企业风盛行时候,主动要求去办企业,任某看出来他们的帐目中有鬼,就在淮某离开单位的时候去查帐,想查出问题来,整一下淮某,但是没有成功。没有想到淮某很会经营自己的官职,几年的功夫,她做为一个外乡人不但站住了脚,还提拔起来了,成了市级领导。而任某以一个司机的身份,也得以提拔为副县级调研员。不巧的是,这时候的淮某又回到这个单位做一把手,这真的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所以,她第一个报复的人就是任某。任某由于没有文化,只会开车,当时在单位是车队长,管车的安排调度,修车等事。淮某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拿下来,放在一边,任何事情都不用他做。在单位的大会上,还时常点名批评他。弄得他在单位无法呆,只好提出提前退休,以让他的孩子进机关为条件。同样的事情,淮某给别人办了,就是不给任某办,任某的孩子留学回来,想进机关最后却没有如愿。

再析

一般讲,人们会认为打人是恶业,因为直接伤害到对方的身体,而说几句过份的话,并不能伤害对方生命,并不重要。实际上,对方的过失就是他的伤口,恶语就是利箭,对他一样会造成伤害。三界凡夫都是业障病人,对待病人,是悲悯他,想办法帮助他治疗,而不是对他恶骂攻击。有时一句话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命,可见恶口如刀,有智慧的人不能不慎重自己的口业,没有必要时时说伤人的话语。

事例二

刘某和何某是一个村的村民,他们是邻居,因为日常生活琐事,两家人时常吵架,刘某夫妻骂人非常恶毒,何某夫妻就怀恨在心,他们经过谋划将刘某一家五口都杀死,他们夫妻也被判死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