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梦斋山人:佛性作用在何处


   日期:2018/1/9 20: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佛法探讨:佛性作用在何处?

  笑解众生有佛性:佛说众生皆有佛性,经过修行皆可成佛。在一家寺院,小和尚问师父:师父,我们的佛性在哪啊?师父说:木头都有火性,你去柴房在木头中找火性吧,找到了火性,就知道佛性在哪了。小和尚去柴房,把木头劈个粉碎,也没有找到火性。就急忙回禀师父:没找到啊。师父说,你把木头燃烧就知道了。小和尚回到柴房把木头点着,熊熊的烈火燃烧起来。这时小和尚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佛性在何处呀?佛性在作用呢。佛性在六根门头放大光明。佛为觉者,在何处觉呢?在六根处觉,在眼为视觉,在耳为听觉,在鼻为嗅觉,在舌为味觉,在身为触觉,在意为知觉。这见闻嗅尝觉知,就是六根的作用呢。修行就是都摄六根,不外求,把握当下,那么时刻都在修行呢。南无阿弥陀佛。

  2、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是人的通病。众生都是认为自己所想所做所说都是对的,其实不然。阿含经说:己意不可信,不可信己意,证得阿罗汉,方可信己意。因凡夫未断烦恼,思维尽是意识心,虚妄不可信。罗汉已断见思惑,所思全是自性任用流出。阿含经又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其义说要依靠我们的自性和佛说的法,其余的都不可依靠。自依止就依智慧而不依妄识,法依止就是依止佛说的经藏的圣言量。可有些众生不然,自以为是,不信佛说,尽信邪魔之说,害人害己。楞严说:见闻若幻翳,三界若空花。其义是说我们所见到的和听到的,就像眼睛有病一样,看到的都是幻影,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空中之花虚假不实。如能听佛说,我们就应该改变我们的妄见,而入佛知见。楞严又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磐。众生本具佛知见,可是还要头上安头,再立个知见,这个知见就是根本无明。如果去掉一切妄见,佛知见自然显现,这就是涅磐的境界。修行首要是改变知见,一切都要按佛经佛律去做,去掉自己的知见烦恼,才能正修。若无正见指导,那么修行就会落入盲修瞎练的深渊。南无阿弥陀佛。

  3、快乐分享:

  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业力自己了。

  自己因果自己造。自性自修自佛道。

  欲知前世因和缘,今生一切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和报,今生一切做者是。

  佛陀度生几不能?不替众生受业苦,

  不替众生成佛道,不替众生断烦恼,

  不替众生开智慧。佛陀传授解脱法,

  如何解脱靠自己。弥陀接引去极乐,

  还得自己愿意去。佛法修心莫外求,

  持戒修善发慈悲。诸恶莫作净其义,

  众善奉行利众生。因果大法照法界,

  哪个不信自闯祸。做恶不知不听劝,

  地狱刀山非等闲。佛前忏悔多劫罪,

  般若前导净土归!南无阿弥陀佛。

  破执着、入中道、得大定

  佛教有执理废事、执性废修和执事废理、执修废性之边见。执理废事是指执著诸法理性的统一平等,否认诸法事相的个体差别,最终误入恶取空拔无因果的魔窟。认为现象界诸法终归坏灭而至于空无,说啥都一样,否认事相上大小、美丑、善恶等差别,不知现象界诸法缘起无实体,但相似相续轮转不休。执性废修是指误以为众生都有佛性,不修可成佛。玩弄口头禅,不念佛诵经持戒,继而诽谤佛法。这两种边见在禅密中常有。执事废理和执修废性是指不明佛理,只在事相上盲修瞎练,只念佛不修心,只参禅不持戒,误以为佛在心外法在身外,佛和上帝一样主宰宇宙一切,只求佛陀不求心,贪求有密法可快速成就,而常常被人骗钱骗色。修净土宗人多有此知见。修行人要做到理事圆融,性修不二,要理解法性是一,但能依染净缘,具造十法界。法性的共体平等圆融涵概了法相的个体差别不同,一多相融通达无碍。既要读经研教明理,又要事相上苦修磨练,持戒修善,不论修那一宗都可成就。

  修密、学教都要修定,就是在起心动念时,心不离当下又不住当下,不起二念不住相,这便是定。有人认为只有打坐,心专注一境才是定,这是片面的。若能无心于万物,何患万物常围绕?关键是六根处境不执著。神秀大师说:心若明镜台,物来影现,物去影除,不滞不留。圣人心境如虚空鸟迹,流水刀痕。看虚空无边,万鸟飞翔可留鸟迹否?海水滔滔,千帆争流,可见水痕否?真正修行人,不是啥也不做,啥也不想,是不住相,不随境转。大德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动念不住相是大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梦斋山人       佛性)(五明学佛网:梦斋山人       佛性)  

 惟觉法师:佛性与法性 

 周贵华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质简论 

 赖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程恭让教授: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蔡惠明居士:佛性与顿悟 

 姚卫群教授: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万行法师:你以佛性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你以人性看众生,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