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这样修行才是唯一的成佛之道


   日期:2018/1/12 23: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悲智双运的修习才是圆满成佛的一切因缘。这颗菩提心必须恒常经久精进串习,这是唯一成佛之道。具悲性的诸佛说,常观修悲智双运的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双运观修。

  修学空性智慧有什么益处?能成办佛的法身。而修菩提心能成办佛的色身。要成办佛的法身及色身,行菩萨道时必须累积福德及智慧资粮,二者必须双运才能成就自利法身及利他色身。

  智慧法身由空正见成办,但是空正见要成为智慧法身必须远离一切所知障。空正见必须有强大的福德资粮为基础,才能对治细微的所知障,否则长久观修空正见也只能对治烦恼障,不能断所知障。即空正见能成为所知障之对治力,还是烦恼障的对治力,要看是否有强大的福德资粮。这也是为什么说由悲心滋润,为了让空正见成为所知障的对治力。

  这里说到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必须双运才能成办佛陀的法身及色身。为什么要悲智双运?因为实际的基础上有世俗及胜义二谛,世俗的缘起及胜义的缘起。世俗缘起即自他二者的痛苦及快乐,经过仔细观察后了知能成办究竟利益的就是菩提心,最有力量的资粮就是菩提心,没有比菩提心更快速的积聚资粮。

  胜义谛的缘起,因为缘起了解自性空,由了知自性空的智慧成办法身。菩提心及空正见是存在之故,修学二者才能在果位获得法身及色身。这就是基:二谛,道:二道,果:二身。因此,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后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说必须智慧与福德双翅配合,才有办法越过凡夫地至佛地彼岸。 

  慈悲与智慧要一并修学,不只对修菩提心、菩萨行的弟子们很重要,对初学者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烦恼带来的痛苦来自两大因素:第一、把自己看成太重要,我爱执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疑虑与痛苦。当他人夸奖自己的优点,心中很高兴;当他人背后说些伤害自己的话,立刻恼怒失望。因此过分的兴奋与沮丧,心中起伏不平,情绪不能稳定,处事就不能很理性,随着情绪化而走,就会有很多痛苦。

  第二,面对着任何境,光是看到境的好坏并不会起贪瞋,即看到好的境不一定会生贪,看到坏的境不一定会生瞋,诸佛菩萨也会看到好的境、坏的境啊!为什么凡夫对好的境起贪,坏的境起瞋?是因为不只是单纯看到境,而且增添了它的好与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它看成真实的好或真实的坏,再加上是执真实的我去看,因此就有了贪瞋的基础。因为是真实的好,就认为是百分之百好,于是产生追求,瞋心也是如此。因为执真实存在,所以无法了知实相,偏颇地去看事物的好坏,因由错误的概念,而造成痛苦及复杂的问题。

  对一位初学者来说,真正要减少自己的痛苦,就要很理性的思惟自他之间的利害。思惟自己有那么重要吗?尽量思惟我爱执的过患,观爱他心的功德,观修菩提心。

  当我们面对境时,尽量思惟好坏是真实的吗?经由空性思惟,让我们了知:所有的对境是缘起如幻,由无始来执实的习气,执为自性存在,因此所见与实际存在是不符合的。

  当你对空性的认识越深,烦恼就会越少,因为烦恼由执实而来。因此反复思惟菩提心和空正见的内涵,对初学者在日常生活中,是有极大帮助;否则,所想只是为了自己,心胸变成很狭窄,一旦有人赞叹就高兴,有人损恼就失望沮丧,生活在这种起伏不定的情绪中,会有很大压力,这是极痛苦的。

  如果心能宽广面对一切事物,不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而是为他人而活,那么生命是有意义的。文/尊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成佛之道)(五明学佛网:修行       成佛之道)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我告诉你一个修行的秘诀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怎样发心修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楞严悲华法师:傻瓜式修行十要 

 楞严悲华法师: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心就是修行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漫谈修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