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你的人性力量大还是兽性力量大


   日期:2018/1/13 6: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个人活得那么庸俗,那么无奈,是因为他没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就是他的菩提心生起来了,也没有让它持久地延续下去。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只有一个:当初他的信仰、他的勇猛心、他的愿力都不是真的,只能叫一时的情绪,那不是从他的理智里面发出来的。一个人如果真的发了菩提心,它只会增长,一生都不会退失。

  我们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谓的“菩提心”是一年不如一年!如果说你当初没有发菩提心,那是冤枉你了。当初你又闭关,又朝拜四大名山,又燃戒疤,又以肉身供佛……那些难道是假的吗?不,都是真的。可是为什么今天又退失了呢?因为你无明,你没有见道。

  虽然目前你没有见道,但只要多走一步,你就见道了。可是我们恰恰相反,我们想有一步的道心就有一步的道可见。那你就错了!尤其是在因地上,你走三步、五步、十步才能看到一步的道果。

  如果你真的上路了,入门了,有一分的道心就见一分的道,你就完全和道融为一体,也就不存在有没有道心的问题了,你所做的任何事,包括杀盗淫妄酒都是和道融为一体的,永远都不会偏离道。就像一位成就者所说的那样:“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百花丛中过一点不沾身。”——永远是过后无痕,而且紧紧和道融为一体。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只是一种现象。既然是现象,为什么你会被它左右,甚至还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呢?如果杀盗淫、贪嗔痴、嫉妒永远停留在你心中不走动的话,那我也该恭喜你了!这也是禅定。你二十四小时都停留在嫉妒里面,也可以把其他的妄想都抵御在外。问题是连不好的信念你也不能持久!

  在因缘和合我们成为人的那一刻,我们已经具足了理智,也具足了种种恶习。你的恶习有多大,你的理智就有多大。如果说你没有恶习,你就没有理智。理智和恶习本身就是一股力量,是一比一的力量,它们是对等的。甚至造化在造我们的时候,还偏向了理智。也就是说,你理智的力量还要大过你种种恶习的力量。

  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都在修行,所以才拥有了人身。既然我们具备了人身,我们的人性就永远大于兽性。正因为我们的人性大于兽性,注定了我们有人身就能成就。而其他生灵界的一定要转化成人身才能成就,因为它们的理智永远小于它们兽性的一面。

  你要相信你人性的力量永远大过你兽性的力量,阳性的力量永远大过阴性的力量,正的力量永远大过邪的力量,好人永远多过坏人,我们的爱心永远多过我们的报复心、嫉妒心、嗔恨心,它们的比例永远是五十一和四十九,多那么一点点,只要往爱心这方面去发展,往佛心这方面去发展,我们就可以成佛!

  东华禅寺

  作者: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3次7年闭关、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万场开示、千万余字的开示录、16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4千万多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万行大和尚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万行大和尚       菩提心)  

 净界法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净界法师: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陈兵教授: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张秉全居士: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梦参法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 

 梦参法师:出离心--菩提心的第一步 

 如瑞法师:修行要发菩提心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劝发菩提心文(唐相国 裴休) 

 体方法师:发菩提心即至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