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说话做事等方面表现出很混乱的状态,如何调整?


   日期:2018/1/16 15: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同修询问,自己在说话、诉求、做的事情等等方面,明显表现出很混乱的状态,怎么办?事实上,如果我们一直以这样的状态学佛,进程可能会很缓慢,付出的努力会很多,白做的会很多,需要调整自己。而这也是广泛存在于众多学佛人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怎么调整自己呢?

  老师明确给出了努力的方向——

  一、明确出发点。

  从愿开始:为满足这样的愿,你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这是一条主线。

  在愿上要自己去做评判:这个愿念是否需要圆满、需要保持、需要达成、是否刻不容缓?当你升起了一个念头、想法、愿望,先判断是否需要保持它,或是不需要去达成。如果不需要就轻轻放下,这可以是一个妄想被发现,被对治了;如果判断后需要去满足,就要进入下一个层面,即:找方法去满足。各位可以拿出纸笔画一下,就会更加清晰。

  二、探寻法理支撑。

  找方法,需要有法理支撑,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有用、认为这个可以、认为这个行!这种迷之自信都是不靠谱的。你认为行,你怎么不买彩票去?买几期试试就知道自己认为的那个行,一点不靠谱。找法理支撑就是要找到如理如法的方法,去满足这个愿望,而不是搞野路子,道听途说,某人说了什么,我们马上就动心了。就拿三部走框架来说,路子看着很野,如果大家读经够多,就足以看得到法理支撑,就不会觉得这是野路子,只不过是换个提法罢了。

  三、落实法门。

  找到理法支撑,随后就要在可供选择的手段方法里找自己能落实的用。传说关公的青龙偃月刀82斤重,莫说让你我挥舞了,就是拿着走几步也是艰难,那么关公的刀就不是你我能用得上手的,虽然传说中很高大上、很伶俐、很好用,但因为我们现在用不上,就要放下它,你心里再痒痒,也要放下它。

  佛教里的法门众多,这个众多,可不是一星半点的多,比如单单一个念佛,我就说了十多种了,其中每天早晨群里很多同修都在发“发愿回向念佛法”,这很普世、很简单,可以融入到任何的圣号形式中,因为前有发愿,后有回向,目的清晰、行为准确。念佛的观法也说了很多,这就看各位哪个能上手了,是“呼吸念佛”能上手?还是“水纹念佛”能上手?是“领众念佛”能上手?还是“千叶宝莲观”能上手?还是“十念十观念佛法”能上手?方法可以很多,自己能用得起来,能获得受用效果,才是好方法;不然沉迷于对方法的采集中,听到了一个新方法就要去学,咱们不是培养蜜蜂蝴蝶的,学佛的成长不是靠采集的。法门众多对有些人来说是灾难,因为有选择恐惧症。

  如果某个环节不清晰,导致整盘都摸不到脉,整体的立体格局就不清晰,自己走到什么地步、什么位置、应该摆在哪个角度,很难清楚,也很容易迷失。好比地图是清晰无误的,但是使用的主体找不到自己在哪里,那么再准确的地图、再明确的目标、再仔细清晰的指引路标,也都是没有任何用的。因此,不要执持众多的法理标准,而要以事实的结果做为判断的标尺。有效果,就是有效果,对此我们不需要回避、否认、遮掩;效果不明显,就是不明显;没有效果就要承认没效果;应该有效果,而自己没效果,也要承认这种落差。面对自己还不坦诚点啊?也不是要拿这些去和别人吹牛。

  简要概括一下:以必须圆满的愿做为出发点,找到经教中的法理支撑(针对必须圆满的愿可以采用的方法),随后再找到可以落实的法门去贯彻执行(契合自己根基)。总之,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标尺,如迟迟看不到效果,就要反思可能哪里出了错误,哪里是需要调整。

  这样调整完自己,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链条:我要做什么,因为什么理由,导致我选择了什么方法,选择完毕,努力去做,这就对了。最后依然是以结果为判断标准!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调整)(五明学佛网:学佛       调整)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