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陀亲口所说的十种方法做到了很少会生病!


   日期:2018/1/17 12: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少病少恼。

  但是,人吃五谷杂粮,又经冷暖不同的天气变化,加之情绪的低落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多种因素的集合,常会使人生有各种不同的疾病。

  为了寻求健康的方法,历朝历代都有许多人通过不同的养生手段来强身健体,以达到少病长寿的目的。

  作为以出世为目的的佛教,对现实人生也十分关注。在佛教的许多经典中,都有对健康少病的论述。

  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佛陀为首迦长者讲说了众生造作不同善恶之业所遭受的不同果报,并为首迦长者讲说了众生得少病报的十种修法。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不打;三者赞不打法;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十种修法中的前四种修法为行为的要求,第五至第九种修法侧重对父母师长和病人的瞻视供养,第十种是对饮食的要求和限制。

  佛陀认为,众生若能从这十个方面的善业要求去做,就能够得少病报。

  一、“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佛陀所说的“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中的打拍并非只指嬉戏般的打拍,更多是表示对其他众生的打击和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很多人对于那些自己看不惯,或是与自己有怨恨的人,会想尽办法加害,以达到泄愤的目的。

  从新闻媒体和网络传媒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因为微不足道的恩怨而残害他人的案例。

  这些人中有的会置人于死地而后快,也有的通过各种卑劣的手段造谣中伤他人。这些人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祸患。

  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告诉我们,那些残害他人的人,将会因为自己的恶行有的现世遭受苦报,也有的因为自己的“打拍”行为,带来心灵的不安。

  特别是对那些因为自己的恶行造作杀业之人,他们将来会因为偿还杀业遭受短命之报。

  一个人若想少病报,就应当远离残害他人的恶行,处处与人为善,以冤亲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他人,以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来关爱他人。

  若人果能做到“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不仅可以化解恩怨,还能与众生建立和睦的关系。

  二、“劝他不打”

  对于修道之人来说,不仅要自己不伤害其他众生,而且还应当劝诫其他人不打击一切众生。

  佛教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自利利他,自己不伤害一切众生只是自己不造作恶业,但并不能禁止他人不加害众生。

  为了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平等的生存权,生命安全得到有效地保护,我们对周围那些总是想着伤害他人的恶人,应当及时加以劝说,使他们不仅从行为上放弃伤害众生的恶行,而且还要真正从心灵上消除对他人的怨恨。

  《维摩诘经》云:“若欲净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心清净则一切怨恨皆可消除,善念自然产生,也不会有作恶的行为。因此,劝化他人不打的功德,远胜于自己不伤害他人。

  三、“赞不打法”

  劝诫他人不打还只是被动地教育他人不造恶业,若是见到不打击报复他人的行为,我们则应当赞叹。

  赞叹他人不需要我们付出物质的代价,只要我们称扬他们的善行,就能够使这些人得到心灵的莫大鼓励,从而继续自己的善行,并以自己的善行来感化他人,使大众都能养成好的品行。

  四、“见不打者,心生欢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后天生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导致不同人的善恶习性有天壤之别。

  在这些人中,有的因为受到善的熏陶从小就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的人却游手好闲,无恶不作。

  在我们周围,毕竟还是善人多,他们处处能够做到与人为善,不念旧恶,宽容待人。这些德行修养比较好的人,从来不会计较他人的善恶,更不用说打击陷害他人了。

  佛教认为,佛子没有能力做善事之时,若能见到他人做善事,自己随喜赞叹,也是在为自己积聚善业。

  见到不打者,我们若能做到随喜功德,则可以营造从善如流的文明氛围,并感化更多人远离恶行,多做善事。

  故而见到不打击他人的人,我们应当心生欢喜。

  五、“供养父母及诸病人”

  父母是生养我们的恩人,没有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教育,我们无以长大成人。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无私的,为了子女,父母任何痛苦都能够忍受。

  人世间有许多展现伟大母爱的动人事迹,“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捐肾救子”等很多古代和现代故事,都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父母舍己为子的感人情义。

  对每个人来说,父母都是我们最大的恩人和第一任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牺牲。

  近几年流传大江南北的《母亲》、《父亲》等表达无私父母之爱的歌曲,真实感人地道出了父母为子女所付出的艰辛与心血。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一切,当父母年老之后,子女应当有“乌鸦反哺”之举,供养父母衣食之需,给他们心灵以安慰,让他们在老年之后,能真正享受到来自子女的照应和关爱。

  对于子女来说,供养父母应当及时,在自己能够尽孝的时候,不要以任何理由来拒绝行孝。

  古人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间有很多人在年轻时忙着创业,想等到自己有条件时再赡养孝敬父母,可是,世事无常,很多时候,还没有等到子女事业有成的时候,父母已经遗憾地离开人世,留给子女的是永远的内疚和遗憾。

  供养父母之外,我们还要供养生病的人。

  佛陀住世之时,经常教育弟子要供养和探视病人。

  佛陀一次外出弘法,在路上遇到一位奄奄一息的病比丘。佛陀看到后无限怜悯,为了救治这位病人,佛陀于是将他接回自己的住处,亲自为病人煎药喂药。

  经过佛陀的精心调养,这位病比丘对佛陀的善行感恩不已,听从佛陀为其说法。

  此后,佛陀常在各种说法的场合,告诉弟子要关爱和探视生病的人。

  佛陀曾说:“八福田中,探病第一。”供养探视病人,不仅是佛子慈悲心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为他人种植福田,为自己积聚福报的重要途径。

  当他人生病时,我们能够供养他们,为他们提供医药救治,并精心护理他们,使他们能够早日康复,这是我们行善的最好方式。

  病人在饱受病苦折磨,对病情满怀恐惧之时,探病者若能说上几句安慰的话,给患者一番鼓励,对病情的恢复不亚于有形的药剂。

  六、“见贤圣病瞻视供养”

  俗语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的凡夫俗子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习气毛病,只有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才能逐渐趋于完美。而贤圣之人则是德行都可为人典范的人。

  贤圣之人不仅能够使人“见贤思齐”,而且还能给我们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使我们在德行、学问、人品等方面都能不断得到提升。

  贤圣之人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正因为有了贤圣之人,人类的文明程度才能得到不断地提升。也正是在贤圣之人的影响下,才出现了许多“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者。

  对于贤圣之人,我们不仅要对他们恭敬,而且当他们生病之时,我们要以“人病己病”的精神去瞻视供养他们,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和照应。

  古人有很多贤者,对于贤圣生病给予无微不至的照应,堪称后世探病的典范。

  孔子生病时,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跟前端茶倒水,但孔子弟子子贡因事没能在身边照应,孔子过世后,其他弟子在墓前守孝三年,子贡为了补过,守孝六年方才离开。

  《四分律》说,瞻视病人有五德:

  (一)知病人可食与不可食,可食的才给他;

  (二)不嫌恶病人之尿屎及唾吐之秽物;

  (三)以慈悲心看护病人,而不要求病人衣食之报酬;

  (四)能调理汤药等事;

  (五)能为病人说法,令他欢喜,并使自己之善法亦有所增进。

  因此,当贤圣生病之时,我们应当按照戒规的要求来瞻视供养他们,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身体的恢复,也有利于自己远离疾病。

  七、“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佛教说人生八苦中有“怨憎会苦”,意即与自己有怨之人要经常相处一起,而与自己亲密的人却经常分离。

  对于与自己有怨的人,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当与自己有仇怨的人遇到疾病或其他灾难的时候,会幸灾乐祸,心生欢喜。

  佛教认为,这种心态是嗔恨心的表现。

  诅咒甚至希望与己有嫌隙的人遭受灾难,不仅与己无益,而且还会增加自己的罪恶。

  佛陀主张“冤亲平等,等念众生”,一切众生都有可能是我们前世的六亲眷属,若是对仇人遭遇灾难生欢喜心,会使自己经常遭受祸患。

  对于仇怨之人罹患疾病,作为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则应当尽弃前嫌,前去探视并供养他们,善言安慰他们,使其早日摆脱疾病的痛苦。

  其实,你能够探视仇怨之人,是化解彼此嫌隙的最好方式,由于你的探视,会使彼此的恩怨尽消,重归于好。

  不仅如此,当我们见到仇怨之人病愈,应当生欢喜心。当你能够善念待人,自然会得到他人善的回报。

  八、“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

  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再到老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遭受病魔的困扰。

  对于遭受病苦之人,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还要尽自己所能去施与良药,解除他们身心的痛苦。

  如果你是一位医生,可以依靠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同时施与他们医药。

  救人疾苦,将会有很大的功德,是真正的菩萨行者。

  有一次,我乘坐的飞机上有一位乘客突发疾病,飞机广播请医务工作者帮助救助,不一会便有一位医生主动来到病人身边,诊断病人的病情,施与医药。

  时间不长,病人便转危为安。当时,我就想,这位医生真是“苦海常作度人舟”的菩萨。

  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医药,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医生。但是,当我们见到遭受病苦之人,我们却可以劝告那些懂得医药知识的人给予帮助,施与医药,解除病人的痛苦。

  这种劝人施与医药,救治病人的功德与自己施与良药并无二致。

  九、“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菩萨把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

  人类对于自己亲人的痛苦,往往会感同身受,忧心操劳,而对与己无关的人,则冷若冰霜,漠不关心。

  佛教认为,慈悲心是我们都应当具有的。

  对自己的亲友罹患疾病时,应当怀有慈悲心,帮助他们摆脱病苦;对于与己无关之人,也要有慈悲心,并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

  切不可对他人的病苦置之不理,否则便会失去慈悲之心,遭致多病的苦报。

  十、“对诸饮食,能自节量”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和依靠。

  对于饮食,我们经常会贪图美味佳肴,而厌弃粗劣之食。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饮食习惯,对于好的饮食贪心不足,对于粗劣食物非常厌弃。

  逢年过节之时,由于饮食十分丰盛,很多人养成了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对于饮食不知道节制,往往会带来很多消化道的疾病,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俗语说:“要想身体好,吃饭八分饱。”若是吃饭十分饱,便会给自己带来疾病的隐患。

  因此,在平时生活中,要学会均衡营养,饮食按时节量,才能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

  以上十种修法,是我们保持健康少病的基本条件。我们若能够严格依照十种修法的要求去实践,不仅使我们培养良好的德行,而且还可以保持健康的体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疾病       修行)(五明学佛网:疾病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