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第十八愿善导释》 012 因弥陀救度获重生


   日期:2018/1/24 9: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节 因弥陀救度获重生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人界的众生、天界的众生,不管是善是恶,通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通通不退转,同样进入一生补处,因为《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所以,我们不往生则已,一旦往生,通通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一旦往生,就通通是成佛的境界,就不会从佛的境界退下来。

  太子等待登基喻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在一生补处的地方等待成佛的位置,也就是他有成佛的资格,只是一个佛土只有一尊佛,好像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王,必须等国王退位,太子才能登基。太子虽然还没有登基,可是他已有了国王的资格,一旦他登基成为国王,就掌握了国家大权。所以,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有这样的内涵,使我们所有的修行人有了希望而没有绝望,有了光明而没有黑暗,有了安慰而没有恐惧。

  一、应体佛心而念佛

  然莫因良医而好病,应体佛心而念佛。

  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条件,任何善恶凡夫都平等救度,这样会不会让我们懈怠?会不会让我们有恃无恐而作恶多端?不会。所以,不要因为有良医反而喜欢去无病生病,应该体会佛的悲心而念佛。

  有良医而好病喻

  要成为良医,必须具备医德与医术。所谓医德,就是医生要将所有的患者视为自己的儿子,不管患者有钱没钱,不管患者是重病轻病,一旦找到他,或是他遇到了,他都会尽心尽力医治这个患者,毫无保留,也不计较有无报酬。同时,这位良医必须能够医治所有的疾病,任何癌症他都能手到病除,有这样的医术,才堪称良医。既然名为良医,对病人是抱持着同情的心,盼望他早日康复,这是一个良医的心怀。如果病人因为有良医在身旁,任何疾病都可以得到治疗,所以即使没有病也盼望生病,且任凭疾病滋长,这样对吗?当然不对。因为生病是痛苦的,有病的人之所以需要良医,表示他没有能力自医,只能向外寻求。所以,病人需要体会生病是痛苦的,既折磨自己,也连累别人,不要因为有良医而喜好生病。同样,念佛人不因为有阿弥陀佛这位高明的医生、念佛众生都能够救度,而喜欢作恶,应该要体会佛心而念佛。

  佛是怎样的心呢?《观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心就是大慈大悲,以平等而无条件的慈悲,救度一切善恶凡夫。

  《观佛三昧经》说:

  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见众受苦,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极悲苦,遍体雨血,欲拔彼苦。

  由这几段佛语可以知道,佛是大慈大悲,特别对于苦恼众生,要赶快拔除他的苦恼,让他早日获得安乐。

  我们是不是苦恼众生?我们苦恼啊!苦不堪言!所以,更应该晓得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就是我。

  舞台灯光照主角喻

  好像舞台的灯光很强,它照来照去都不是在照观众,都是在照表演的主角;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个光明所要照射的主角是谁呢?是念佛众生——“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我们应该体会阿弥陀佛是以悲悯同情的心来包容我们,不计较我们的恶。如果阿弥陀佛计较我们的恶的话,那就等同阎罗王在审判我们,我们必定会被审判到地狱、饿鬼、畜生道。可是,阿弥陀佛包容,阿弥陀佛不计较,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别,为我们发愿修行,累积功德,来偿还我们的业障,使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使我们顺利安然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应该体会阿弥陀佛这样的悲心,体会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包容,对我们的体谅,对我们的不计较,对我们的积极给予。我们体会佛心,对一切众生也应该这个样子。

  因此,体会佛心而念佛的人,他的个性会转变,他的性情会转变,他的脾气会转变,他的相貌会转变,他的命运会转变;如果念佛了,个性没有转变,脾气没有转变,相貌没有转变,命运没有转变,就表示他没有体会到弥陀的悲心,也可以说他没有真正信佛念佛。所以,念佛人要检讨自己的性情改变了没有,是不是跟以前一样动不动就闹情绪,动不动就不平、不满、计较、不能体谅包容。信佛念佛的人要“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是一个重生的人。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的心态、观念,就要深深地自我检讨。当然,我们都是烦恼强盛、业障深重,并非今天一信了佛,就立刻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当然不可能。可是,这种观照、反省,是要比以前更强、更敏锐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