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我”从无中来


   日期:2018/2/2 13: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于“本来无一物”之清净光明的真心中,因妄行作意故,而生晦暗,于是心的空间不再清净。进而晦暗与其所对,便遮蔽了清净光明的真心,心的空间不再光明,妄行作意之心向也被晦暗与其所对中的某一方拘执;在晦暗与其所对的双方中,拘执了妄行作意之心向的一方,就是芸芸众生所见的一切虚妄之物事,其中就包括一个“我”。

由于真心对其“本来无一物”的壮态有保持的能力,此能力称为A;而妄行作意之心向对晦暗也有催生能力,此能力称为B。A与B你来我往的拉锔式斗争,成就了妄执之“物事”的产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地火水风等四大种,就产生于A与B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于斗争过程中的“晦暗”称为地大,A与B激烈的斗争阶段称为火大,A与B双方一边倒式的斗争阶段以及斗争中的平衡阶段称为水大,A与B不会独存的斗争称为风大。四大地火水风的意义,存在于A与B斗争的过程之中;由四大成就的世间物事,便也由斗争的原因,而不能恒久地存在。

由此可知生命的本质。妄行作意的心之所向,是是分段生死中“我”的源头,或所谓的神识(含灵、真我、灵魂等称呼)之本质,而A与B的斗争过程反映的是“我”的生老病死之全程。而作为源头的妄行作意,竟实如作戏一般的虚妄与荒诞,那里有什么永世的“我”呢?事实上,诸法无我与物事无常是一体的,具有共同的法理本质。

分段生死的主体,即俗世众生眼里生命,最初是由妄行作意开始的;然而妄行作意却不能认为就是俗世意义下的生命;妄行作意只有在A与B的斗争中,按次序完整地历经“风一水一火一土”的演化,不再被“本来无一物”的自我保持能力所摧毁,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才有资格成为俗世意义下的生命,参与芸芸众生的六道轮回。

俗世意义下的生命,在形成时其次序如下,第1,在“本来无一物”的壮态(许多经典谓之真如、真心、法界等很多称呼)里,有妄行作意产生。第2,在产生妄行作意的同时,A与B的斗争随之产生,也就是说开始历经风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这儿的风很强劲,很多要演化成俗世意义下之生命的妄行作意,都在此阶段被摧毁;诸位大德用心细品,自己心中的多少妄行作意,形成了新的生命个体,就可以知道此时的风力多强劲了;走向生命神识的妄行作意,在接下来火、水、土的阶段,都大概率地可能被摧毁,生命危脆!生命危脆!生命危脆! 第3,成功走过“风”段的妄行作意,接下来要在A与B的斗争中,经历“火”的阶段,妄行作意或演化成实有的神识或倒退至真空,成实或成空之间呈现出激烈的互动。由于“火”具有热烈的性质,此时的妄行作意能够亢奋其作者,使其明显呈现出比平时更加积极的壮态。第4,成功走过“火”段的妄行作意,在A与B的斗争中,接下要经历“实”与“空”相对平缓的互动,也就是“水”的阶段;此时妄行作意在其作者的心中已是相当成熟的妄心,不再容易被抹去而倒退至真空。由于“水”具有圆润的性质,此时某种程度地进阶成妄心的作意,可被很圆融地用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业力问题。第5,成功走过“水”段的妄行作意,成实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强,接下来要在A与B的斗争中,经历“土”的阶段;在该阶段中,妄行作意逐渐脱去其虚无缥缈的游思暇想的壮态,它给其作者以实实在在到位感、获得感、成就感;就象少男少女,已成功地走过来电段、好感段、试探段、多种心思段,而来到了成功的牵手段。走过该阶段后,妄行作意才成功地进阶,由量变到质变成为支撑俗世生命的神识。神识之“我”,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妄行作意一风一火一水一土),与俗世之分段生死的生命从有到无的死亡过程(土一水一火一风一神识虚化),呈现出相反的表现。

要历经五个阶段,妄行作意才能从无到有最后成功地进阶成神识;在此过程之中,量如恒沙的妄行作意会被大概率地淘汰掉,只有极少数才能完整地历经五个阶段从无到有地进阶成神识;其情形与劫灾毁世极为相类,只不过次序颠倒了过来。但是,某个妄行作意一旦完整经历了五个阶整,成功地从无到有进阶成神识,就很难再从有到无地被摧毁;只能在六道轮回中,发生从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的转变。象“本来无一物”那样,真心对其存在的方式有自我保持的能力与性质,被称之为“有”的从无中化出的神识,对其存在方式也有自我保持的能力与性质,该性质是芸芸众生对佛易学而难成的原因。

妄行作意从那里来的呢?妄行作意可不是其作者即兴而起主观臆断的产物。缤纷繁杂的尘世,也即是地藏经中的茫茫业海;风力推动的无常,决定着恒沙业缘的聚合离散,妄行作意的作者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其身边聚合离散的恒沙业缘,全是其之前生生世世的造作,与其无关的业缘一点也不会出现在周边。妄行作意的作者,其身边的恒沙业缘,看似庞杂却运作有序,毫厘不爽。身边恒沙业缘的有序运作,决定着芸芸众生心中即时的认知,妄行作意就是在此认知基础上的产物。简单地说,就是在生命前行的路上,芸芸众生在决定走向时,第一步要聚因会缘调集以前的业藏,第二步在所能调集的业藏的基础上,形成初步认知,作意产生于认知。作意虽然前冠妄行,却不是随随便便的产物,称其为“妄”,是对真心“本来无一物”而言,无论其怎样郑重庄严,都犹如作戏一般。

神识从无到有的生成与从有到无的入灭,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生成时的不易与入灭时困难也是对称的;之所以都是每7天一个周期,是因为它们都各需7个阶段;比如生成时的7个阶段是:调集业藏一初步认知一妄行作意一风一火一水一土;其中的调初妄三段,属于父辈神识的主观作为;妄风火水段介于父子之间,属于神识在父子辈间的交流;到了土段完成后,神识就可以说是独立的个体了,以后再想回归真如就难了。众生死亡时神识入灭的7个阶段与此相反;这儿入灭的结果指的是彻底解脱,而非换个方式再入轮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