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语言是个哈哈镜


   日期:2018/2/15 4: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亲菩萨《大乘百法明门论》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

  ──《大正藏》第31册,第855页

  讲|XC法师

  那三宝地就跟其它地方又不一样。出家的法师,就跟一般的社会上面的人不一样。这种相就不一样,依报的相也好,正报的相也好,那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心和心所对我们内在心相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所有的“戒、定、慧”、礼拜、念经、打坐等等,这些都是在我们内心当中,建立清净庄严相,如果没这些内容,我们相就建立不起来。

  那心不相应行法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就那天我们谈到的“得”,这“得”它是一个什么行相呢?它这很不好说的,也讲不清楚。它这种概念,它不是具体的,它是抽象的,它是假设的。假设说我得了什么?假设说失去什么?那实际上面,虽然说“心不相应行法”是假设的,但是跟“心法”,跟“心所法”,跟“色法”都是有关联的,有联系的,并且联系还是非常地紧密。那这些心相也好,抽象的概念也好,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所以就要去了解。佛教讲惑业苦,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苦、感果、受报。所有的这些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作,自己受报,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造作,自己受报。

  能”跟“所”也都是我们自己的,但是我们常常会认为说,“能”跟“所”是主观跟客观。这个客观在我们主观上头的反映,也就是说,“能”是我们自己,“所”也是我们自己。能变的是我们的心,所变的也是我们心上面所变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这个心就犹如镜子一样,你镜子上面所显现出来的形象,好不好?都是跟你这个镜子有关系。你镜子非常地明亮,他现出来的境界就非常地分明,非常地清楚;镜子模模糊糊,你外在的境界再清晰,镜子里头的境界也依然是模糊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外在没有善恶,善恶是在我们自己的心。反过来说,外在如果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我们以慈悲心、以善良的心来对待,我们也会变成善法;外在如果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非常有修行的人,那我们对他观过的话,我们也变成恶法。这就是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跟我们的心的分别是有关系的。在一切的法上,都能够体悟到他的真如,在一切的法上都能够体会到一真法界。我们都是需要这样子去认识我们的本心,如果从外在方面去分辩事物的差别相,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是有为法,是世间的善恶、世间的是非、世间的得失、世间的迷惑,那跟佛法没有关系,佛法不是这么来看待的。

  这就是说,世俗社会的名言体系是什么?我们佛教的名言体系是什么?不能搞混淆。如果把世俗的名言体系当成是佛教的,这个问题就很大。而且说把我们佛教的名言体系用到世俗社会上面去,一样也不行。因为我们到庙里头主要的目的是修道,所以我们的动机、目的、心态是这样的一些心态,这样的一种目的。那世间上面的人不是为了要修道,人家为了要生活,为了要工作,为了要发展事业,他所追求的东西都是有为法方面的成就,物质方面的成就。它不一样的,目标不一样,方向不一样。

  但是我们常常会把名言当成是实有的。不知道名言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真如,证到真如。把名言当成实有,这是很可怕,又是另外一种执着。也就是把文字当成是佛法,把佛经上面的概念当成是真如,当成是法性,当成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没有真正了解到说,这些名言也是假名安立的,要让我们悟到无我,要让我们悟到我们自己的本性,要让我们体会到真如,这才是对的。我们自己的心是一个生灭的心,是一个虚妄的心。本来我们以生灭心、虚妄心来看肯定就是错的,就是你看的佛经也是错的,在分别嘛,怎么样是对呢?它是要闻思修,思维修才是对的,要真正根据佛经,根据善知识的教授原话,原原本本听闻,准确无误,然后去观想,然后去思维,它才不会错。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听到一句佛经的名词,用种种世间的名言的体系去演绎,就是自己随便去解释一通。这个佛经的名词,这个法相和我们自己下面的解释是了不相干的,也就是法相目的是让我们要看到诸法的实相,那么我们如果不会在这个法相上起观照、来通达,只有离实相越来越远。

  XC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三讲第2节

  讲于北京龙泉寺德尘居

  2009年6月11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