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制造麻烦的“巨人”和处理问题的“矮子”


   日期:2018/3/5 20: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对于制造麻烦和给自己及他人带来很多困扰以及烦恼促成上面,我们大家几乎都是“高手”。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会有各式各样的人我冲突,而且,本来看似不太大的问题和矛盾,却被无限放大以及造成夸大的后果,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我们常说,矛盾的累积可能是一点一滴的,但是最终爆发出来成为不可收拾的局面,那就真的是个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了。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工作关系之间的矛盾、邻里之间的矛盾、社会团体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危机等等。所有能称的上的矛盾冲突和麻烦,其实都不外乎是我们每个人因为一念之间的起因而已。

  人的一念真的可大可小。念头的产生,其实并不是非常不可控的一件事。但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去控制这微乎其微的念头闪现,但是我们却有能力,把每个微乎其微的念头,不断的用心力去壮大它们的连贯和不可控性。在这个“饲养”念头产生的过程中,我们添加的是完全符合人道作用的“养料”。

  在六道当中,处于人道的特点是贪爱和欲望的结合体。作为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痛苦,以及带给别人无限的伤害和苦痛,其实根本都在于我们对“自我”的贪爱。

  无论是谁,当说出爱别人的时候,其实潜台词当中,爱自己的成分会更多。试想,如果我们都足够无私,真的如我们所表达的能够爱他人比自己更多的时候,怎么会有冲突、矛盾和烦恼呢?一个足够爱他人胜过自己的人,凡事出发点都不会以“我”的角度去评判,那怎么还会有所谓的问题产生呢?这是不大可能的结果。

  当我们经常表达所谓的善意,并说出是为他人好时,为什么也会遇到很多被反驳的尴尬和僵持不下的矛盾升级呢?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夫妻之间说是为彼此好、父母和子女之间说是为对方好、上级和下属之间说是为了达成共识好……等等。有很多感觉上是为了对方好,却得不到善终结果的矛盾升级,其实这背后,也是因为我们当事人的第一念是完全站在了“我”以为怎样怎样的角度上,而有可能不是对方真正需要的劝说和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沟通欠缺,导致的矛盾升级的原因了。我们在处理问题时,第一念都是以“我”为出发点时,看待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方向,很有可能是我们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了对方,让对方在接受和理解上,有很大的逆反心理。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外乎就是心念和心念之间的碰撞,以及业力习气之间的较量。我们都有对于自我的盲目崇拜性,所以,基本上,我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第一时间,都是以“我”来下结论的。那么称的上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在第一念时都是认为别人的错大于自己的错,因而有了互相推卸责任和互相指责的结果。所谓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困难和麻烦,就是一个相互埋怨和不肯自己来认错“买单”的结果。

  把问题当问题去处理的时候,结果还会是问题。但是把问题当好方法去认知的时候,那就不是问题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佛教徒的我们,真的很有责任和义务去落实佛法里的每一句“法尔如是”。好好用佛法里的字字句句去落实到修心以及生活的实处。佛教徒真的不是一个以“荣誉勋章”来标榜自我是否优秀的角色。我们应该更像一个美化社会心灵的义工。把我们的所学用在自身上,从各自身边的小矛盾小问题着手,用真正的行愿菩提心去完善好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并以实际行动去感化和带动更多的身边人。

  就像这个对于人与人之间处理矛盾和淡化冲突的问题,我们作为佛教徒,已经听了太多的慈悲心和菩提心的修持方法。那么切实用在世俗菩提心的落实上,就是要用一句“众咎皆归一”来处理。就是无论大事小事,但凡错与对,在我们与周围人去沟通和相处的问题上,第一念都是去想我们自己的过失,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自己的失误……等等。把众生的过错都包揽于自身当中,并敢于承担和包揽一切的责任。那么怎么还会有进一步的人与人之间矛盾升级呢?

  是个人,都会有贪爱自己的本能,这也是人道所具有的共业。所以,在人与人之间,每个人的起心动念都会是以爱自己、珍惜自己为前提的。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会有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我们看见的都是别人的过错,指责的都是对方的不足,那么互相的推诿,肯定就是矛盾升级和关系恶化的结果。

  “众咎皆归一”,这是一句非常好的修世俗菩提心的口诀。而且会让作为佛教徒的我们好好去夺定并思量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起心动念,和真正能落实行菩提心和愿菩提心的方法。倘若,作为佛教徒的我们,从自身着手,能把各自身边的矛盾和关系冲突都处理恰当了,事事观己过,问题一出现找自己的毛病和问题,勇敢接受对方的指责,那么很多的麻烦和冲突都会在“举手不打笑脸人”的结果中自行化解的。

  “众咎皆归一,思众皆有恩”。倘若我们每个人在和他人产生问题时,都能拿这句话来警醒我们自己。那么又会有多少的小关系乃至大关系之间的矛盾被层层淡化呢?这个世间真的没有那么多的麻烦和困扰,所有的问题被放大化,都是因为我们对于自我的贪爱,因而在起心动念当中,为了一己的私念,而成为了制造麻烦的“巨人”,和处理问题的“矮子”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嘎玛仁波切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嘎玛仁波切       菩提心)  

 净界法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净界法师: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陈兵教授: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张秉全居士: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梦参法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 

 梦参法师:出离心--菩提心的第一步 

 如瑞法师:修行要发菩提心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劝发菩提心文(唐相国 裴休) 

 体方法师:发菩提心即至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