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负心郎枉读圣贤书,始乱终弃葬送性命


   日期:2018/3/15 16: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现在就来讲一个,在近代因果报应故事里面的一篇文章,叫做「负恩郎」。我们说负心汉,这叫「负恩郎」。在中国蒲县有一位张生,「字少观」,叫张少观。这位读书人他从小就读诗书,应该是要学做圣贤,但是后来他也没做圣贤。他在私塾里面读完书以后,家里很穷,不能够供给他再继续修学。他不得已,他就离开家乡到外面去谋生,结果他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谋生困难,所有的旅费都用完了。用完以后,他在他乡漂泊,住在旅馆里面,又没有旅费可以缴房间的费用。

  正在进退维谷的时候,每天唉声叹气的,刚好碰到一个善心人士,这个蒲县的,他是在蒲县的旅馆就碰到施义翁这位老先生。这位施先生,他慈悲善良,「见义勇为」。他看到张少观这位年轻人没有钱缴旅馆费用,也没有饭吃,所以就送给他食物,也给他旅费。第二天,张少观就登门拜谢。那么施义翁,施义先生就把他留在家里款待几天,而且讲话也很投缘。

  结果没想到,施义翁有一个女孩子「待字闺中」,是个处女,这个小女孩。结果这个张少观先生,他一看到施义先生的女儿长得还不错,两个人也很倾心的两情相悦,两个情人就私定终身了,希望白头偕老。后来两个就发生非夫妻的关系,因为还没有结婚嘛,就发生了非婚的行为。但是等到她的父亲施义先生发觉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了,白米已经煮成饭了。那施义先生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所以就把这个张少观先生招赘。因为他没有生儿子,他对待他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就把他招赘。两个就举行结婚典礼,就变成夫妻了。

  施义先生他就告诉他女婿,你再努力用功读书,然后上京去考试,所有的费用都我负责,这施义先生来提供。结果张少观先生去考试的时候,他考中了,考上第二名,「名列二甲」。而且担任知县,就很光荣的先回他的家乡祭拜祖先。祭拜祖先以后,结果他的叔叔认为他这个侄儿很上进,怎么可以被人家招赘当女婿呢?所以他的叔叔又再帮他介绍林太守的女儿许配给他。那么张少观先生,他本来没有那个念头,后来见了林太守的女儿以后,贪图她的美色。这个林太守的女儿长得姿色很好,很美丽,而且嫁妆丰富,嫁妆很丰厚。他反而感觉他的老岳父施义先生,他们的家世已经开始衰微了,而且是「先通后配」,他是被招赘的。所以他决定听从他叔叔的话,娶林太守的女儿。

  很可怜,这个施义先生跟他的太太以及他这个女儿,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女婿身上,没有想到这个女婿贪慕荣华富贵,好像陈世美一样,背叛糟糠之妻。人家所谓,古代讲说,「糟糠之妻不下堂」,他是完全背弃道义了。而且当时施义先生还卖田园、卖田宅,卖田的费用资助他进京考取功名,没有想到张少观先生看这个恩情薄得像一张纸一样。这样经过十六年,张少观先生不通音讯,完全没有写信给他老岳丈跟他的妻子。

  等到张少观先生官当到观察司,观察司是一个官名。有一天,他就跟林岳父,携带林太守的女儿,也就是张少观的妻子,要「赴任」,就是要上任了。有一天晚上就住在一个庭园,在庭园里面,张少观就看到前妻施氏啼泣非常地凄惨。在后面的庭园,他看到他前妻施氏在现场,而且哭泣非常地凄惨。张少观先生心里感觉很不安,「心甚不安」,因为他做亏心事嘛。「乃问其所从来」,他问,妳从哪里来的?「女曰:『妾父母皆亡。』」她说,我的父母都死掉了。「家无寸铁」,家里什么都没有了。「故不远千里而来」,所以我不远千里而来。「知君另配」,我知道你已经又娶新太太了,「知君另配」就是我知道你又再娶太太了,娶了林太守的女儿了。「望留为侧室」,希望求你,我当「侧室」,就是我当妾了,给我一个名分我当妾。

  这个张少观还算有一点良心,「怜而诺之」,他可怜她,答应她了,可怜她又答应她了。走回头去告诉他的太太林氏,「乃告林氏」。「另房以居」,开一个房间给她住。「是夜」,当天晚上,张少观与施氏同宿,十六年没见面了嘛,也有一夜夫妻之恩,张少观就,那天晚上就跟施氏睡同一个房间。第二天早上快接近中午了,「房尚未开」,房间门没有打开。旁边的仆人觉得很奇怪,仆人「叩之不应」。就赶快回去告诉林氏说,少爷没有起床。

  那林氏就过来了,林氏知道不对劲了。一叩门以后,一叩门的时候,她发现施氏不见了,张少观躺在床铺上已经死掉了。当场昏厥,林氏当场哭泣昏厥,昏倒过去了,「林女大哭晕迷」。在晕眩当中被人家叫醒,就在这个恍恍惚惚当中,这个施女亡魂就告诉林氏说了,「张郎薄义」,就是张少观薄情寡义。「负吾父母之恩」,他辜负了我父母对他的恩德。当时我父母卖田宅资助他上京赶考,还帮他解决他燃眉之急的旅舍没有钱,还把他招赘做女婿,他辜负了我父母之恩德,我父母因为这样「忧忿而死」。她父母因为这样,我们现在讲叫忧愁忧郁,就死掉了。过不久,「吾亦自缢」,我也上吊自杀了。

  所以为什么它说「含羞削色」、「气忿垢惭」?就是这个道理,「丧身陨命」。这个是真的会造成这个结果,这古代到现在都会,这很可怕的事情。祂后来跟她讲说,「吾亦自缢」,我也自杀了。亡诉于冥王,我就到阴间叩见投诉于「冥王」,就是阎罗天子。「冥王有准,特来摄此冤家」,阎王同意我拿这个令牌,找这个冤家「入冥府对案」,抓去冥府对簿公堂。所以老法师说,黑白无常是谁去变的呢?冤亲债主变的。这个祂是变成女鬼,祂变成一个活人跟你讲话。张少观不晓得祂是女鬼,已经自杀了,带到房间去,他被索命了。

  「嗟乎」,这里面就讲了,「少观读圣贤书,身列文儒」,他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要成圣成贤啦。老和尚刚才有讲,能改过,用三年,一天改一个过错,三年不能成圣,也可以成贤了。这个张少观读那么多书,他一个过都没有改,恩也没报。他「身列文儒」,他是一个读书人。「受义翁之恩」,就是施义先生这个恩德。「受义翁之恩,固当衔结以报」,我们说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奈何功名成就,不念泰山恩深」,没想到一得意官场以后,就忘恩负义了。「功名成就,不念泰山」,「泰山」是岳父,「不念泰山恩深,糟糠义重,甘居薄幸」,「糟糠义重」就是他妻子对他是这么好。「糟糠」就是家里的老婆,就糟糠之妻嘛,「糟糠义重,甘居薄幸」,忍苦十六年,「始乱而终弃之」,这个叫我们现在讲的成语,始乱终弃。贪恋林女的家室跟嫁妆,故宜受其恶报。「恶报」是什么?「身死名丧」。「深愿世人,当知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切以少观为龟鉴,幸何如之。」这个提供给现代的年轻人,千万不要做这种事情啦。

  这一段的重点是什么?「处女闺中待字之年,一生名节攸始。若丧此良心,坏其名节,父母六亲,含羞削色。即或有人娶去,往往败露,仍旧逐还。每致气忿垢惭,丧身陨命。」那么这一段我们就引用《无量寿经》里面,《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里面,有这一段跟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张少观这故事很接近的,经文我们把它念出来。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实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自惭惧,难可降化。」「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我把「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里面的重点,这「五恶、五痛、五烧」,我把它浓缩到这几个重点,来形容这一篇「处女闺中待字之年」,这一篇的文章,以及刚才讲那个因果故事,我们来做一个探讨。

  那么这一段经文里面,黄念祖老居士怎么个批注呢?黄念祖老居士说,「天地之间,自然有是」,你要按照这个自然的规律来做。天地之间它有自然的规律,你违反自然的规律,就一定有报应,你做五恶就要受五痛,死后有五烧。你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嘛,有恩要报恩嘛,你违反这个自然规律。「虽不实时暴应」,虽然没有马上给你报应显现出来。「善恶会当归之」,但是最后善恶一定会有果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终所做善业、恶业,都归在你本身上,一样都跑不掉。

  「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就是张少观先生贪慕荣华富贵,贪利忘义,自己作威作福,自己也就虚张声势。「侵」是侵犯,侵犯人家的贞节。「易」就是轻视,轻视施义翁他们家里变穷了,对别人瞧不起,对老岳丈瞧不起,对糟糠之妻瞧不起,侵犯别人的名誉贞节种种等,这个叫做「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就好像现在很多人一样,希望别人都怕他、恭敬他。「不自惭惧」,自己也不知道惭愧,也不害怕,也不怕说有因果报应。「难可降化」,这种人不容易降伏他,不容易教化他,他常常所怀的就是骄慢、骄纵、我慢。

  「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他前世还有福报。这个张少观他有他的福报,他的福报就是他可以当到知县,他可以当到观察司,这就「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他有这个福德,前生还种了福德,这些福德,「营」是保护的意思,福德保护他。「今世为恶,福德尽灭」,你今天造这个忘恩负义,背弃糟糠之妻,这样的福报一下就被消掉了。「今世为恶,福德尽灭」,福德跟你灭掉,福德就没有了,就灭掉了。他福报、福德还没有灭的时候,他还可以继续作威作福,等到全用完的时候,恶报就来了,业报就现前。「寿命终尽,诸恶绕归」,他魂就被勾走了,转来转去怎么都绕回来,会回到他身上,就剩下这个一生的罪业而已。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他的名字早就在阴司已经有记录了。所以张少观的前妻是向冥王投诉,拿这个令牌来索他的命。所以他的名籍,登记簿上名字早就有他了,就是「又其名籍,记在神明」。要去受报,「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你造了这么重的罪业,忘恩负义,这个罪报牵引着他,他是没有办法舍离的,没有办法逃避的,只能跟着业报走。就可怕在这里,只能跟着业报走,就是「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这等于下地狱了,你只能往前走,往地狱走,你没有退路。「但得前行,入于火镬」,「火镬」就是地狱,因为火途就是地狱,入于所谓的铜墙铁柱、炮烙油锅,这些罪业的牵引,只能走到这个地步。「身心摧碎」,身跟心都摧毁了,都破碎了。「神形苦极」,「形」是这个身形,「神」是心神,身跟心都是受苦报到极点了,地狱是连喝一杯水都没有。「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到这个时候,你再后悔也来不及了。这是黄念祖的批注。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总括来说天地之间,「五道」就是除了阿修罗以外,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这五种道路是很明白的。「善恶报应,祸福相承」,修善得福,修恶得报,来生你所做的善恶就得到福跟祸,都有。所以来生乃至于有福有祸,相接踵而来,因为这一切都是咱们众生所做的善恶业。所以往往好着好着突然间变坏,坏着坏着突然间变好,因为因果是很错综在里头。「身自当之,无谁代者」,都是你自己来承担,没有谁可以替代你。该生病的时候该开刀,甚至要受种种折磨,这个苦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只有你自己承担。

  所以「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所以善人所行的都是一些善道、善行,都是善的事情,「从乐入乐」,他行善本身就很快乐,为善最乐。什么快乐?你做善事最快乐。你真正帮助了人了,今天真正做了好事,是利益了众生,这个是最快乐的事情,从光明入光明,「从明入明」。咱们行善就是从乐再得乐,继续再修善,这是光明的,最后就能得到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从明入明」,永久的光明,大光明。那你如果是「恶人行恶」,那就是「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从黑暗进入幽冥。

  那最后我们简单几句话来总结,有福报,得长寿,开智慧,证涅盘,往生西方,这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这几点,有福报,得长寿,开智慧。我讲到这里做几个结论,有福报,得长寿,开智慧,证涅盘,往生西方。怎么做呢?「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你好好去读,最好把它背起来,然后做为你的生活准则,待人处事的准则,你就可以有福报,得长寿,开智慧,证涅盘,往生西方。

  最后这一段经文里面,三十五品最后一段经文告诉你怎么修?「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你看,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跟你教得清清楚楚地,他说,谁知道这个因果道理呢?只有佛知道。但是现在对佛开示的,相信的人少,所以大家都在「生死不休,恶道不绝」,那地狱的门都客满了。所以世间人,没有办法跟你说详细,所以自然就会有三途,你在活的时候,三途就为你准备好了。「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都没有办法出离,都没有办法解脱,「痛不可言」,这叫做「五恶、五痛、五烧」。所以对这些五恶跟五痛,你要把它怎么?你对世间这个财色名食睡,你要把它当成什么?当成一场大火,这个大火会烧过来,焚烧你的身体,「焚烧人身」。

  如果你碰到这个大火,就是财色名食睡的时候,你要怎么样?你要「一心制意,端身正念」,念阿弥陀佛。老和尚说,顺境的时候起贪爱,念阿弥陀佛;逆境的时候,不顺心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把它伏住。这样叫做「一心制意,端身正念」。你没那个功夫,你就乖乖地「一心制意」,阿弥陀佛。那就是,阿弥陀佛就可以把你「端身正念」,阿弥陀佛就有办法端正你的身,清净你的念头,自然而然你言行就会一致了。

  那么你在做人做事里面,都能够抱着至诚心,只有做善事,不做恶事,「独作诸善,不为众恶」,只做善事,不做恶事,「独作诸善,不为众恶」。你自己就可以度脱自己了啦,「身独度脱,获其福德」,你就可以获得福报啦。今世可以得长寿的果报,世缘结束得「泥洹之道」,你就可以往生极乐啦。「泥洹」就是涅盘啦,涅盘就是极乐啦。「是为五大善也。」所以今天讲到这个「处女」,我就引申张少观的果报故事,再引用「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跟各位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够得利益。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一三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       黄柏霖)(五明学佛网:因果       黄柏霖)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