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毛病习气没有消除,一生吃素念佛也不能往生


   日期:2018/3/23 17: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以前我有一个莲友,在基隆净宗学会听我讲《金刚经》。她的先生是基隆的肥料厂厂长退休,可是她的先生福报比较大,为什么?因为她先生没有脾气,我们这个老莲友,年纪也满大了,七十几岁,老师退休,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家庭,她喜欢研究佛法,但是她把佛法当成什么?老法师讲,把它当成知识、佛学在研究,她不能落实,不能够消归自性。听很会听,有很多莲友很喜欢听经,可是做不到,这叫什么?这叫做理明白,事糊涂。根尘一接触,境界一来的时候都被考得东倒西歪,没有辨法降伏自己的习气跟毛病。所以《金刚经》的第一句话就问你,须菩提问佛陀,「云何降伏其心」。如何降伏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如何降服你的妄念,你的毛病习气?关键就在解决这个事情,这个跟生死有关,如果你这个不改,你还是一样怎么样?「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到临命终的时候,业力作主,习气作主,你还是随业流转,没有办法出三界了生死,因为你毫无功夫成片可言。虽然你平常也有学佛,也有念佛,但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也许是贪生怕死,也许是被病苦所困扰,病苦给你折磨。比如说你临命终的时候,被气切,被插管。我有看过有些修行人,像我以前帮我皈依的师父,临命终的时候也是苦不堪言,为病苦所苦。有些莲友,比如说你是学佛的,你是一生都吃素的,但是毛病习气业障没有消,所以不能够预知时至,临命终的时候不能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

  你看人家海贤老法师,海贤老和尚一一二岁,明天要往生了今天还在除草,还可以跟他弟子预告说,明天不要除了,最后一次了,这么自在。然后他往生前三天,弟子拿给他一本《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四川峨眉山惟清大和尚所题字的,老法师也非常赞叹这本佛书《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海贤老法师从来没有照过相,也很少叫人家主动帮他照相。老法师说他是六祖大师的示现,一生一句佛号持到底,一直念下去,他真的是一句佛号,一个方向,就是西方,然后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要往生的时候,他叫弟子给他拍照,他就把这本佛书《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合照以后,三天后他就走了。他在表法,表什么?佛法如果要兴盛,僧要赞僧啊。要什么?要修六和敬。什么叫皈依僧?清净不染,不是只有出家众,在家众也如此,你不能说出家众才要六和敬,我们在家不用,都一样。在家二众,出家二众,统统要如此,修六和敬,佛法就会兴盛起来。那你要怎么样?你要心量广大,你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如果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就没有嫉妒心,你就没有悭贪心,你就可以修普贤十大愿里面的「随喜功德」。所以平常就要把这个毛病习气断掉,要改掉,你不能说明天再改,到最后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刻你还改不了。

  现在为什么要修六度里面的布施?就是要舍掉我们悭贪的习气,为什么《地藏经》里面跟你讲说,人在病苦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你拿他的钱去布施,他可以得到这个功德,他可以把它舍掉。就像家母一样,一生只有存了台币三万多块,苦得不得了,临命终的时候,插管一个月,我求佛菩萨,怎么求都,奇怪怎么都还没有舍报。每天这样下班去看妈妈,就这样在插管,(插管就是插一个管在喉咙里面),后来喷血,因为肺部功能不行了。到妈妈要往生的前三天,我在她耳边跟她讲。她虽然是瘖痖人,但是我跟她讲,她的觉性知道。我说:妈妈,我把妳放在我这边的三万多块台币的戒指啦、项鍊,我帮妳卖掉。我就请两位法师作见证,通知兄弟姐妹,然后我就拿去布施、放生、印经,供养忏云法师的莲因寺,还有正觉精舍,还有南林佛学院,这些戒律道场。

  你看我们众生那个悭贪习气就像大海里面的水泡一样,水泡一打破,融入觉性大海,所以不一不异。我们跟佛的这个觉性是一样的,问题我们放不下那个悭贪的习气。你放不下悭贪的习气,你就有我、我所,这是我的衣服,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钱,你那个我拿不掉。你常常开会的时候,「我的意见就这样」。你看我就跑出来了,人家意见跟你不一样,你瞋心就出来了,不容易修啊。等你把我拿掉了,小乘来讲,你就证得什么?无我了,就阿罗汉了。你没有身见的时候,你就证得什么?初果须陀洹了,你已经出三界,你不是三界的轮回众生。所以我们学佛到最后就无相、无作、无我,就修到这三件事情,证得实相,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我们讲往生极乐,理一心不乱,入常寂光净土,永脱生死,二死永断,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全部都断掉,跟佛一样,跟佛同样的光寿,同样的智慧,同样的寿命,这样多好。你为什么要随业流转,由不得你自己作主。叫你去当牛,你就去当牛,叫你当猪,你乖乖去当猪,叫你去当鬼,你还是要当鬼,叫你堕到地狱去,去一关几千年、几亿年,你身不由己,欲哭无泪啊。

  我刚才讲说我那个老莲友,她在听我讲《金刚经》,她就不晓得第一句话叫,经文叫「云何降伏其心」。我在讲《金刚经》,我常劝她说,妳脾气不要那么大好不好?我以前脾气也是很大,我讲过当官,官慢啊,现在就几乎没有什么脾气。训练无我,你把你的傲慢心拿掉,这个傲慢心你很难拿掉,贪瞋痴慢疑,那个慢很难拿掉。你一定要比别人强,一定要赢过别人,别人布施一万块,你布施一千块,那就觉得说你功德输给他,我一定把你压过去,我一万一千块。都是这样的,布施布了半天,一大堆烦恼。为什么没有功德?为什么只有福报一点点?因为你着相,你不能够即相离相,佛陀在《金刚经》跟你怎么讲?「行一切善,离一切相,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一切善,离一切相,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他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就是无量,「佛」就是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寿命,那就无量的德能,就是我们的自性,无尽的宝藏,本有的家乡。

  结果那个老莲友七十几岁了,她跟我讲,她说,有一天她在读《金刚经》,她先生退休了,在家里事情做完,就要吃中饭,吃晚饭,那就问他老婆说,跟他太太说:老婆啊,妳《金刚经》已经读一个上午了,妳也煮个饭给我吃好不好?她跟他怎么讲,「你没有看到我在读《金刚经》啊?」你看,马上就动怒了,火烧功德林。妳怎么修离相,妳怎么破执着,妳怎么破我相?那个我瞋就出来了,我瞋、我爱、我贪、我痴,最后就是我痴。老法师也讲经讲过,贪瞋痴哪个最重要我问你?那个痴,就是没有智慧,你有智慧就不会贪,有智慧就不会瞋,问题你没有智慧,有智慧一定看得破,能看得破一定放得下。智慧从哪里来?当然是破你的执着,破你的分别,破你的妄想,破一品根本无明,要从哪里开始?从断恶修善开始,从改毛病习气开始,因为我们习气无量无边,种子也无量无边,所以怎么样?要受五戒,八关斋戒,三皈五戒。

  我跟她讲,她也没听进去,她就呵斥她师兄说:你没看到我在读《金刚经》啊?你自己不会去煮啊?我跟她讲说,妳这样,妳不如一个普通人,妳真的是丢佛陀的脸,还亏妳在读《金刚经》。她先生也不讲话,就让她,她先生在修忍辱波罗蜜,她在造业。所以你怎么去造福,你怎么去惜福,怎么去消业?根尘接触,你那个我不要跑出来,不就是在消除你的业力了吗。所以你要去哪里修,眼见色,我常讲的:「眼见色、耳闻声、舌尝味、鼻嗅香」。我常讲说,比如说酸辣汤理论,你喝到酸辣汤知道它不热,你知道它不热,你守住不动,你就会跟清净心相应,就会跟三昧相应。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是说,完全就是根尘接触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我们做不到。但是刚开始我们用念佛,我们用观照,念佛就是观照。你知道它不热,酸辣汤不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了解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它就是阿弥陀佛为你说法的。你看到自己的毛病习气现行了,马上放下来,这叫做改毛病、改习气。所以阿弥陀佛是让你六根转六尘,就不会变成六识。是怎么样?把它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代表什么?清净、平等、慈悲,代表觉。那你就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你的习气毛病,放下你那个我执、我贪、我爱、我瞋,放下你那个坚持。

  结果我那个莲友,我跟她劝好几次她不听。她有一次开车经过那个基隆,基隆要往金山那个方向,不是要经过隧道吗,她就开车突然间不小心,跟前面一部车对撞。受伤程度百分之八十都受伤,差一点命都没有,脖子这边都已经扭到了。后来她治疗一段期间以后来看我,我说这一段期间谁在煮饭给妳吃啊,帮妳洗衣服啊?她说我老公啊。我说妳看吧,我以前不是跟妳讲过,他修得比妳好,他就是妳的护法,妳又听不进去。妳说他懂什么,他是凡夫。她以前在跟她先生吵架的时候,她先生在跟她讲说,她毛病习气很重的时候,她跟她先生讲一句话:「我已经七十几岁了咧,我是当老师咧,我爸爸妈妈都没有办法改我,你凭什么改我?」哪一对夫妻不都这样在吵架。这些都是不重要的,这些都是怎么讲,都是葛藤,毛病习气都是葛藤。葛藤是什么?就是那个绳子一样,那个树上有那个藤条一样,一直剪不断、理还乱,那个千头万绪都理不开,那个叫葛藤。所以我看一般人,社会大众或是看莲友,我发现最后都是这个毛病习气改不了。女众当然是有比较多一点,所以所谓少修五百劫,就是这样来的,她情执很重,喜欢比较。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九十集)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