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68


   日期:2018/3/24 11: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性学阐微类(七问七答)

  问:季路问生死的道理,仲尼拒绝回答。你却辩个没完,不是“素隐行怪”(孔子语,意思是怪人怪语)吗?

  答:“未知生,焉知死者?”是孔夫子婉转启发的话啊,不是随意拒绝啊。孔子说:“死生亦大矣”(出《庄子》),难道是“素隐行怪”吗?

  问:佛教所谓的性,就是“无善无不善”的意思吗?

  答:“无善无不善”,那是顽空断灭了。世间人不执著“有”,就是执著“无”,不是执著“也有也无”,就是执著“非有非无”。所以《观佛三昧经》说:“譬之瞽人摸象也。生而盲者不识象,有一国王,集群瞽告曰:‘汝欲知象形否?’ 瞽人皆言愿知。王敕象夫牵象于庭,命群瞽以手摸之。王曰:‘汝等已知象形否?’皆曰:‘已知。’摸其耳者,曰:‘象形如箕。’摸其鼻者曰:‘象形如琴。’摸其牙者曰:‘象形如橛。’摸其背者曰:‘象形如屋。’摸其髀者曰:‘象形如壁。’摸其尾者曰:‘象形如帚。’摸其足者曰:‘象形如柱。’群瞽各执所见,争竞不已,继以殴击。王笑曰:‘汝等皆未知象。箕者,其耳也;琴者,其鼻也;橛者,其牙也;屋者,其背也;壁者,其髀也;帚者,其尾也;柱者,其足也。’群瞽闻王所说,不敢复言,然意中犹信所摸不谬。”(有一国王召集天生的盲人摸像,摸到耳朵的说是簸箕,摸到鼻子的说是琴,摸到牙齿的说是棍子,摸到背的说是屋子,摸到大腿的说是墙壁,摸到尾巴的说是扫帚,摸到脚的说是柱子。盲人们互相争论,各执己见,国王告诉他们真相,但盲人们心里还是坚信自己是对的)世间人说性也像盲人摸像啊。

  问:万物有成必有坏,有始必有终,性也有生灭吗?

  答:凡是有形的东西,就是有成坏终始,性既然没有形,哪有生灭?

  问:那么性如虚空吗?

  答:不是啊。虚空的空,名叫顽空;性空的空,名叫真空。

  问:耳朵眼睛,是形啊;听见看见,是神啊。神如果不灭,就能看能听,应当像少壮时一样不变。可是到了老年,眼力渐渐发花,耳力渐渐变聋,那么看见听到的性,也有老死,因此知道神有生灭了。

  答:耳朵眼睛的发花变聋,是形骸导致的,哪里跟看见听到的性有关呢?眼睛能看见,不是眼睛本身看见啊,是依凭看性而能看见的;耳朵的能听,不是耳朵本身听到啊,是依凭听性而能听到的。如果认为眼睛本身能看见,那死人瞪着的眼睛,也应当看见了;而要梦中闭着眼睛时,不应再见到种种形像。如果认为耳朵本身能听到,那死人的耳朵,也应当听到了;而在梦中耳朵在床上,不应再听到别处的声音。这样的话哪有生灭去来呢?

  问:性没有生灭,大概知道了,性没有去来,还不明白啊。

  答:乍去乍来的,是妄想心啊,不是真性啊。真性的大,包容虚空。大千世界在我性中,不过如海上的一水泡罢了。

  问:三途恶道的果报,以及投生人间,论相的,认为是阎君的审判;论性的,认为是自己业力感招的,敢问谁对谁错?

  答:不执一边,那两种说法都对;执着一边,那两种说法都错。譬如夫妇共生一孩子,如果两人无心说:“这是我生的啊。”这没有什么要紧;倘若夫妇争执到脸红卫赤,以为“这是我生的啊,不是你生的啊”,就错了。

  恶道缘由类(十问十答)

  问:鸳鸯鹑鸽,因为过去世造YIN业,所以今世变为YIN鸟。而飞雁丧偶,到死不再另找配偶,过去世不YIN很明显了,为什么也堕落鸟身?

  答:十恶里面,YIN是其中之一罢了。十恶都可以堕落为畜生,鸳鸯鹑鸽,是从YIN业堕落的啊;孤雁的果报,是从其他恶堕落的啊;如《俱舍论》中说:“人若造业,当堕畜生,各自差别。就中YIN欲盛者,生鸽雀鸳鸯中;嗔恚盛者,生蝮蝎蚖蛇中;愚痴盛者,生猪羊蚌蛤中;骄慢盛者,生虎狼狮子中;掉戏盛者,生猕猴中;悭嫉盛者,生饿狗中。”(人如果造业,堕落畜生的,各有差别,YIN欲重的生到鸟类中,嗔心重的生到蛇类中,愚痴重的生到猪羊中,骄慢重的生到虎狼中,好动好玩重的生到猕猴中,吝啬嫉妒重的生到饿狗中)

  问:人如果造罪,应当入畜生胎,这时知道是畜生吗?

  答:到这时不由自己作主。

  问:为什么说死后作不得主?

  答:现在哪里作得主?同一美色啊,YIN人见了,爱入骨髓;妒妇见了,恨入骨髓。现在就这样,何况死后?

  问:昔日有忉利天王,自知寿命尽了,将要入驴胎,至心归依三宝,当时就堕胎,又恢复为天帝(详《法句喻经》)。这又是怎么说?

  答:这是因为过去世的福报深厚,所以能挽回。不然,就是母猪在前,只见美女;屎尿的气味,宛如旃檀香味了。

  问:世人众多,世事很繁杂,如果丝毫都要记录,就堆积文墨如山,而且不够用,阎老何苦费这闲心,记录这闲事?

  答:一切惟心造。心能作天宫,心能作地狱。天宫内院,殊胜的境界很多,但不是营造的,生在其中,自然受乐。地府泥犁,狱中器具无量多,也不是营造的,生在其中,自然受苦。

  问:活着时候的痛苦,是从形体来的,死后没有形体,痛苦谁受?

  答:痛是在于神,不在于形,如果因为形体,死人也有痛了。

  问:人造恶业,固然应当重治,但狱卒鬼王,那恶更重,又有什么样的地狱果报呢?

  答:如果就事上来说,譬如地狱鬼差奉命处罚人,决没有再受处罚的事;如果就理上来说,那阿旁狱卒等(阿旁:狱卒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都是造业的人自心显现的。

  问:地狱既然有,应当使世间人各自亲眼见到,才会信受。

  答:将来亲眼见到的,到处皆是,只是可叹亲眼见到的不能再回来罢了。

  问:如来用脚指按地,大千世界,都变成金色(见《维摩诘经》)。有这样的神通,为什么不破十方地狱,使地狱受苦的都生到佛国?

  答:大医王能治疗恶病,不能救不服药的人。造业的自己感招恶报,菩萨不能救免他们,犹如贫穷的人饿肚子,富人不能代他们吃饭吃饱啊。

  问:定业既然难免,佛法也没什么用,而经中常说救度无量,为什么?

  答:世间一切苦恼,都是由恶业造成,劝人不造恶业,已断苦恼的根,不是救度是什么?

  婚嫁穷源类(八问八答)

  问:YIN既然是万恶之首,那圣王治世,应当有办法杜绝,而伏羲通媒妁,使二姓合好,为什么呢?

  答:这正是要息止天下的YIN啊。如果没有婚礼的讲究,那天下无论男女,必定成了禽兽的行为,而生下的子女,也必定扔弃而不养育。所以打开一扇方便的门,成为婚姻的规矩,使男子各有妻子,女子各有丈夫,父母各有子女,守住其一而不乱啊。

  问:把作合的权利归于媒妁,为什么?

  答:恐怕巧诈的人取美弃丑,开了天下的争端啊。

  问:设计“问名”“纳吉”“请期”等婚姻礼仪,为什么?

  答:恐怕打开了后世苟合的通途,所以多加曲折啊。

  问:婚嫁的缘故,我已知道了。男女之道,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按《起世因本经》,劫初的时候,众生都是从光音天下来,自然化生,不是胎生。当吃了地上的食物后,形色丑恶,便有筋脉骨髓,分出男女的样子,而后有YIN欲的情状,这是男女之道的开始啊。

  问: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法是告辞亲人出离世俗,极力说家室的害处。儒释两条路,为什么判别这样分明?

  答:行善不同,都归到治。世人根器不一,有佛法不好教化的,而儒教可以教化;有儒教不好教化的,而佛法可以教化。所以三教的圣人,虽然同心协力,不得不分别担任不同的事,各立一种门庭,各垂一种教化,名义虽然是三,而实际是一啊。譬如三大良医,都要治病,而病有不同,如果三人都会一种业务,那救济必然不能广泛。又如刀兵劫来,有三大长者,各自要救人出城,如果开一门,那救的也必定不广在。所以能实行仲尼的教导,释迦见了必定欢喜,能实行释迦的教导,仲尼见了也必定欢喜。如果认为顺从我的教导行善,就欢喜,不顺从我的教导行善,就不欢喜,那也不能是佛,不能是圣了。隋朝的李士谦说:“三教如日月星三光啊,怎么可以缺一呢?”(出《隋书》)后人议论纷纷,只是暴露那狭隘短见罢了。

  问:有人怀疑羲皇等圣人,都是大菩萨应化,不知是不是?

  答:也许是的。“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礼记》语,意思是打基础)。佛教有方便有真实,有渐有顿。离欲出家,是实教顿教啊;配合两姓,是渐教权教啊。譬如不能持斋的,先劝他吃三净肉罢了。三教圣人这心同,这理同啊。

  问:天下人人绝欲,百年后没有人类了,怎么办?

  答:这样的浊世,男女二十不嫁娶,就相互偷窥相互私奔了,怎么能人人绝欲?就是先生您自己反思自己,恐怕也做不到,何况别人呢?打渔人一天不捕鱼,就怕船浆不好使了,这是杞人忧天了。

  问:假如有这种情况,怎么办?

  答:果然如此,那一切世间,都如天人的化生,不经过胎狱了。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问:已造YIN业,要除那罪,应当在佛前忏悔吗?还是从自心忏悔呢?

  答: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佛前忏悔,不妨碍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妨碍佛前忏悔。

  问:今世犯的YIN业,固然应当忏悔消除,如果是过去世中犯的,有点渺茫,还须忏悔?

  答:我们无量劫以来,直到今天,凡是四生六道的身体,每一个都受过是无量的;凡是罪大恶极的事,每一件都造过是无量的。如果忏悔今生,而不管过去世,岂不是去草留根吗?

  问:善恶因果,父子不能相互代替,忏悔一身的业,还恐怕顾不过来,并代四生六道忏悔,是不是太迂了?

  答:只求自利,不想利人的,是凡夫的见识。没有求自度,先要度人的,是菩萨的心。夏禹后稷的“己溺己饥”,孔子“老安少怀”,范子的“先忧后乐”,(三个成语都有关心天下大公无私的意思)道理是一样的啊。

  问:YIN欲固然是生死的根本,不可不断。但出世的法,却是身后的事罢了,晚年修习,不算晚啊。

  答:“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语,意思是应有准备)。晚年以后再修习,这就像饿了才去耕田,渴了才去凿井了。何况能到晚年的,眼前数数有几个呢?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问:末法的众生,特别贫苦了,佛国楼阁宫殿,都是七宝庄严,为什么那苦乐不均等呢?何况佛看众生等于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分恩惠给十方,使一切众生共享其乐呢?

  答:苦乐有天渊的差别,现在的果,之所以如此,是过去的因。往昔在因中,全世界都造杀业,菩萨却独有慈悲;全世界都沉迷色欲,菩萨却独修梵行;全世界都在贪吝,菩萨却独爱布施。作善作恶,既然有天渊的差别,各自不能相互替代,那受乐受苦,也有天渊的差别,各自不能相互替代。譬如舜目是重瞳,比起双眼明亮的还有多余;舜父是盲人,想有独眼能看都不行;舜虽然是大孝,怎么能用自己己的多余,补他父亲的不足呢?

  问:土阶茅舍(简陋),可见尧舜的仁;琼室瑶台(豪华),正表现桀纣的恶。佛既然观三界是牢狱,何必借七宝来庄严?

  答:一个是百姓的福利,一个是三生的福果。二个比较,不伦不类。

  问:佛国的清净庄严,固然是超过尘世万倍,但经中所说,未免形容太过了。如果都相信,不是有点荒唐吗?

  答:人相信的东西,不过是眼耳心思。眼耳不到的地方,就以为是荒唐,何况心思不到的呢?譬如蚯蚓只知道一尺土中吃泥巴的快乐,不知道苍龙胖腾跃大海,突浪冲波;也如屎克螂,只知粪土里转粪球的快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风在下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安士全书       因果)(五明学佛网:安士全书       因果)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